代富強
(重慶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重慶 400067)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關系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2018年,國務院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重大工程、重大計劃和重大行動?!陡叩葘W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土地資源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新興專業[1],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質量要求高[2],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任務高度契合。因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3]。
2009年以來,重慶工商大學公共管理領域不斷探索跨學科教育教學融合和應用型轉型發展,提出“立足服務國家戰略,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實踐育人,實現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向本土復合型人才培養轉變”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體系[4]、質量評價[5]、產學研[6]等方面開展了大量教學改革研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在目標定位、實踐創新能力、服務鄉村振興意識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因此,本文針對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以服務鄉村振興為人才培養目標,探索跨學科融合、分段遞進式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德”和“能”兼備的本土復合型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
根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具體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目標問題。單一學科人才培養不能適應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復合型人才的新需求。只具備單一學科背景的人才,現在和未來已經難以適應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更難以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領導作用。
2.能力問題。較為封閉的傳統培養模式難以滿足鄉村振興復合型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傳統培養模式主要圍繞單一專業確定培養目標,設置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缺乏跨學科、動態可重構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單一,導致學生缺乏跨學科思維的全局觀念以及服務鄉村振興的復合實踐能力。
3.素質問題。能力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培養不足,學生缺乏自覺服務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感?;趯W生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知識向技能的轉化,但在育人方面顯得明顯不夠,導致學生缺乏服務鄉村振興的強烈的時代使命和擔當。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學科優勢,遵循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向本土復合型人才培養轉變的教學理念,強化實踐教學體系的育人功能,培養具有“‘三農情懷’、擔當精神、責任感、使命感”之“德”和“認知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之“能”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本土復合型高素質鄉村振興人才。
為解決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復合型人才需求脫節、傳統實踐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以服務鄉村振興國家戰略為導向,以實踐育人為目標,推行土地資源管理和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跨學科融合,注重學生認知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服務社會”和實踐能力“認知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社會實踐”的無縫對接,形成一個目標——服務鄉村振興,二個交叉——專業交叉、知識交叉,三個層次——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模塊,四個階段——“認知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社會實踐”,土地資源管理跨學科融合遞進式實踐育人模式。

圖1 土地資源管理“一三三四”跨學科
依照“虛實結合、相互補充、能實不虛”的原則,按照不同學習階段對實踐條件和環境的需求,科學定位虛擬仿真實驗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的位置和作用,系統規劃布局,形成覆蓋基礎實驗、專業實驗、創新實驗各環節的跨專業“虛實結合”實踐教學體系。
1.以虛代實,培養學生基礎專業技能。建設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基礎與應用(RS)和土地調查與評價與應用鄉村振興樣板村數字化測繪等技術類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代替傳統線下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鄉村空間數據采集和分析的“3S”技術。
2.以虛補實,培養學生綜合設計能力。針對需要進行實地調查和設計的實驗項目,建設土地利用規劃、國土開發整治、3S與區域經濟綜合實訓、景觀規劃設計等綜合類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形成以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為補充的“多系統、聯動式”綜合實驗,提升學生綜合設計能力。
3.以實驗虛,培養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同時開展線下鄉村土地利用規劃綜合實習、3S與村鎮規劃綜合實習和線上村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線上線下實習成果相互驗證,提升學生協同創新能力。

圖2 土地資源管理跨學科“虛實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實踐教學體系
1.開展“一懂二愛”的國情教育,引導學生在認知實踐中培養愛國情感。讓學生“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開展國情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組織學生深入農村開展鄉村地理基礎實習、鄉村土地調查等認知實踐活動,加強國情教育,強化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擔當精神和責任感,增強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使命感。
2.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融合,引導學生在專業綜合實踐和創新實踐中成長。“手腦并用,知行合一”是我國優秀的教育思想傳統。學院秉持“厚德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高度重視學生創新實踐教育,圍繞“鄉村土地利用調查-鄉村土地資源評價-鄉村空間規劃-鄉村產業規劃”實現由專業綜合實踐向創新實踐的提升,從而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服務鄉村振興的本領。
3.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才。“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是進步的起點,更是成長的試金石。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共青團中央全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等,開展鄉村振興政策宣講、技能培訓、編制土地利用規劃等社會實踐活動,將專業實踐轉化為服務社會和人民的實踐,引導青年學生在積極投身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成才。
針對單一學科人才培養和傳統培養模式對鄉村振興復合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遵循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向本土復合型人才培養轉變的教學理念,以“一德四能”為目標導向,創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跨學科的系、教學團隊和“雙創”導師團隊,探索構建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模塊”跨學科融合和“認知實踐→綜合實踐→創新實踐→社會實踐”分段遞進的跨學科融合遞進式實踐能力“一二三四”培養體系,有效推進了鄉村振興復合型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質形成。
針對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通過實踐,探索了認知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轉化為創新實踐能力的基本規律,形成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服務社會”的創新實踐能力轉化、提升有效路徑。通過構建“虛實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激活學生基礎專業技能和綜合設計能力分層遞進地轉化為協同創新能力,并能在服務鄉村振興實踐中得到充分展示,產生很好的效果。
針對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不足、缺乏使命感的問題,探索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實踐教學的全過程融合機制。在認知實踐中開展“一懂二愛”的國情教育,增強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愛國情感;在綜合實踐和創新實踐中實現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增強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本領;在社會實踐中開展形式多樣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促進學生在服務鄉村振興實踐中成才。
實踐育人是培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服務鄉村振興能力的重要載體,也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關鍵。重慶工商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經過長期教學改革,形成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三個層次的跨學科融合,建立了一個跨學科“虛實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實驗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融入專業實踐教學。通過該模式的實施,增強了學生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創新能力,提升了專業建設水平,提高了師資隊伍水平,豐富了實踐教學資源,擴大了專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