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少楨,郭映龍,邱潔勤,林大鑫,黃翔
(揭陽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廣東 揭陽 522000)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重癥患兒常見危重癥之一,主要由肺發育不成熟及肺表面活性物質生成不足導致,患兒可見明顯的呼吸困難、發紺、呻吟等癥狀,嚴重者甚至出現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在早產兒及低體質量兒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一旦發生呼吸窘迫情況,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是救治的關鍵[1]。臨床常采用無/有創通氣等方式進行支持療法,以緩解患兒缺氧情況,降低病死率,但易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及氣壓傷等并發癥,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避免撤機后再次上機并減少呼吸支持時間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目前,國內常采用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方式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但易引起胃腸反應及二氧化碳滯留情況,撤機后再次上機的發生率高達30%[2]。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指出,患兒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后,如病情穩定可盡早拔管,改為無創通氣方式,而采取何種無創通氣方式更安全有效顯得尤為重要[3]?;诖?,本研究旨在探討無創間歇正壓通氣對患兒撤機后呼吸支持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70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平均胎齡(29.23±1.23)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32±0.14)kg。觀察組男17例,女18例;平均胎齡(29.18±1.21)周;平均出生體質量(1.30±0.15)k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純杭覍倬栽竻⑴c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兒科學(第4 版)》[4]中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經臨床表現及胸部X 線確診;未見感染情況;需有創呼吸機支持48 h 以上;3 周內撤機。排除標準:伴有先天呼吸道畸形、腭裂;肺發育不良、心臟畸形;重度窒息、氣漏;母體宮內被感染。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藥物及基礎治療,符合撤機條件后拔管,即平均氣道壓<8 cmH2O,氧濃度<40%,血氧飽和度控制在85%~95%。對照組拔管后經鼻持續正壓通氣,吸入氧濃度為25%~40%,呼氣末壓為4~6 cmH2O。觀察組拔管后采用無創間歇正壓通氣,根據患兒體質量設置參數,吸氣峰壓15~20 cmH2O,呼氣末正壓4~6 cmH2O,呼吸頻率40次/min,吸氧濃度25%~40%,根據患兒病情逐漸調整參數,直至病情好轉、血氣指標穩定、呼吸平穩、面色紅潤時撤機。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撤機成功情況、用氧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血氣功能,包括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撤機成功情況、用氧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撤機成功率高于對照組,用氧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撤機成功情況、用氧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ccessful weaning,oxygen use time,ventil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血氣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PaO2均高于治療前,PaCO2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氣功能比較(,mmHg)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mmHg)

表2 兩組血氣功能比較(,mmHg)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mmHg)
注:PaO2,氧分壓;PaCO2,二氧化碳分壓
組別對照組(n=35)觀察組(n=35)t值P值治療后44.23±7.23 31.35±8.12 7.009<0.05 PaO2治療前75.56±23.12 76.24±24.16 0.120>0.05治療后218.45±45.52 272.13±48.23 4.789<0.05 PaCO2治療前64.78±10.17 65.24±10.19 0.189>0.05
2016 年歐洲最新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推薦,早期采用無創呼吸機支持技術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縮短患兒無創通氣時間,改善患兒預后,減少并發癥[5]。由于呼吸窘迫綜合征起病急驟,發病迅速且病死率較高,因此,盡早采取救治措施,對改善患兒的呼吸情況具有重要意義,而采取何種無創通氣方式更為安全有效,臨床尚無統一定論。
實施無創通氣能有效改善患兒缺氧情況,扭轉肺泡萎陷局面[6],其中經鼻持續正壓通氣在臨床使用廣泛,作為撤機后的常見通氣方式,效果顯著。但有研究[7]顯示,超低體質量兒采用此種通氣方式再上機的發生率高達40%~44%,目前缺乏關于遠期療效的研究。無創間歇正壓通氣經鼻通氣管、面罩連接呼吸機進行通氣,可有效降低患兒炎癥反應,促進肺泡發育[8],為非侵入性的呼吸支持模式,不僅能保證患兒通氣效果,還能減少有創通氣的各種并發癥[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撤機成功率高于對照組,用氧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PaO2均高于治療前,PaCO2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無創間歇正壓通氣可促進氣體交換,促進肺部組織發育,為患兒提供穩定的壓力,支撐肺泡使肺容量處于最佳狀態,進而改善氧合指數,縮短無創通氣時間[10]。
綜上所述,針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實施無創間歇正壓通氣可提高撤機成功率,縮短用氧時間、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改善患兒氧合指數,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