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芹,陶慧娟,王良娟
(沭陽協和醫院婦產科,江蘇 宿遷 223600)
子宮腺肌癥常發生于育齡期女性群體,患者子宮肌層會出現內膜組織,其中包含間質細胞、腺體等,臨床上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痛經或月經量增多,子宮體積變大,降低女性妊娠率[1]。目前,子宮腺肌癥的病因尚未明確,分析與子宮內膜剝落和修復,子宮間質的分化產生異常,患者體內激素的變化異常密切相關。臨床常采用切除子宮治療,但因患者接受度低而多采用保守局部病灶切除,如肌層電灼[2],以服用雌、孕激素等為藥物基礎治療。隨著科學技術發展,高強度聚焦超聲被逐漸應用于臨床,其利用高溫將病灶進行凝固使其壞死,效果顯著。為進一步分析該技術的可行性,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42例子宮腺肌癥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癥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42 例子宮腺肌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30~49 歲,平均(43.60±0.60)歲;痛經程度:重度22例,中度13例,輕微7例;病程2~16年,平均(7.30±1.90)年。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近階段無生育需求;經臨床及盆腔MRI確診為子宮腺肌癥[3]。排除標準:合并子宮肌瘤及子宮內膜病變;子宮宮頸病;精神疾病;其他嚴重炎癥。
1.2 方法 患者保持俯臥姿勢,下腹部置于脫氣的水中,超聲轉換器的上方,利用脫水氣囊對下腹部進行壓迫,擠壓子宮前房的腸道,利用機載超聲顯像進行定位和監測,超聲通道需避開腸道,以免造成腸道等其他非靶向區域組織損傷[4]。治療時,功率為300~400 W,逐層對病灶區域進行超聲定位,聚焦病灶,利用點照射方式進行逐層掃描和治療,當機載超聲監控靶區位置出現較為明顯的灰度即開始下一點治療[5-6],手術過程中依據患者反應及時調整輻照的位置、功率大小、輻射時間和間隔時間,整個過程中實施鎮靜、鎮痛,保持患者安靜和清醒,術后需密切觀察患者,以及時發現不良反應并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治療3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且癥狀評分下降≥2分為顯效;治療3 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癥狀評分下降1~2分為有效;治療3 個月后,患者無任何改善且病情有惡化傾向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分別記錄患者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的月經量并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痛經程度,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劇烈。③分別記錄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子宮及腺疾病灶體積大小。④分析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下腹部疼痛、腹股溝區疼痛、下肢輕微抽搐、血尿。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顯效25例,有效10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83.33%。
2.2 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程度和月經量比較 治療后,患者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月經量少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程度和月經量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menorrhea degree and menstrual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痛經程度和月經量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dysmenorrhea degree and menstrual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注:VAS,視覺模擬量表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月經量(mL)160.80±20.68 45.00±11.00 32.039 0.000例數42 42 VAS評分(分)99.30±7.00 29.20±5.92 49.555 0.000
2.3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及腺疾病灶體積比較 治療后,患者子宮及腺疾病灶體積均小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及腺疾病灶體積變化比較(,cm3)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uterine volume and gland lesion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cm3)

表2 患者治療前后子宮及腺疾病灶體積變化比較(,cm3)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uterine volume and gland lesion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cm3)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腺疾病灶體積83.00±0.62 48.00±0.60 262.899 0.000例數42 42子宮體積166.80±8.40 98.30±14.70 26.220 0.000
2.4 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后,患者發生下腹部疼痛3例,腹股溝區疼痛2例,下肢輕微抽搐1兩例,血尿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
子宮腺肌癥發病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輕化趨勢,該病會導致痛經和月經量增多,嚴重影響患者受孕和生活質量[7]。臨床子宮切除術雖具有良好的治愈效果,但對患者的傷害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患者接受度較低,不利于預后恢復。高強度聚焦超聲屬于非介入性無創技術[8],通過患者皮膚進行體外治療,利用探頭使低頻高能量的超聲波透過被覆蓋的組織,將體外的超聲波聚集在生物體內的病變區域,利用超聲的熱效應、機械效應等,使焦點組織出現變性及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周圍組織對熱效應進行吸收,避免鄰近組織損傷[9],治療效果顯著,患者接受度較高,可有效緩解患者痛經癥狀,且并發癥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為83.33%,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治療后,患者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月經量少于治療前,子宮體積及腺疾病灶體積均小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趙海寧[10]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采用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子宮腺肌癥可有效緩解患者痛經,縮小子宮及腺疾病灶體積,減少并發癥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