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緒娟
(新汶礦業集團萊蕪中心醫院彩超室,山東 濟南 271100)
冠心病一般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主要由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而引起血管腔阻塞或狹窄引發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導致。缺血性腦病也是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可影響大中型彈力型動脈,包括冠狀動脈、主動脈、腦動脈等[1-2]。冠心病與缺血性腦病的致病因素密切相關,多數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顱內血管狹窄,因此,診斷顱內血管狹窄可為臨床治療冠心病選擇最佳治療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目前,數字剪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常用于顱內動脈狹窄診斷,但具有一定創傷性,患者接受度較低。頸動脈超聲具有無創傷、價格低等優點,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顱內動脈狹窄診斷中[3]。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且疑似為顱內血管狹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頸動脈超聲對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的診斷效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 年8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且疑似為顱內血管狹窄患者,其中男 76 例,女44 例;年齡 43~75 歲,平均(56.85±5.03)歲;合并糖尿病 25 例,高血壓37 例,血脂異常 28 例,吸煙、飲酒史79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DSA與頸動脈超聲檢查。DSA檢查: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術,通過數字減影機進行檢查,首先給予患者局部麻醉,采用碘伏酚造影劑進行主動脈弓造影,充分了解患者頸部血管走向、血管病變及血管起始部位等相關情況,進行選擇性腦血管造影,利用血管腔內造影劑顯示患者頸部血管形態,尤其針對雙側頸總動脈及雙側椎動脈、頸內動脈。造影顯示結果以血管出血迂曲且僵硬作為陽性標準。其次,采用1 cm鋼球測量血管狹窄程度,并比較血管近端與血管狹窄處的比值,最后根據比值計算狹窄度。頸動脈超聲檢查:診斷儀采用飛利浦iU elite彩色多普勒超聲,探頭頻率為5~10 MHz。協助患者呈仰臥位,并墊高患者頸部。取患者胸鎖乳突肌后緣及前緣處放置探頭,依次從頸動脈起始處至頸內動脈進入顱內位置進行移動性掃描,掃描期間觀察患者頸動脈血管壁內膜及中膜厚度、血管壁厚度及斑塊位置、大小、形狀等表現,同時,測定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舒張期、收縮期血流速度。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DSA和頸動脈超聲診斷結果。統計患者血管狹窄情況,血管狹窄診斷標準[4]:輕度,狹窄率<50%;中度,狹窄率50%~69%;重度,狹窄率70%~99%;閉塞,狹窄率為100%。②分析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診斷效能。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計算頸動脈超聲的診斷效能,包括敏感度、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頸動脈超聲與金標準一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檢驗,Kappa值≥0.74提示一致性良好,Kappa 值 0.4~0.74(含 0.4)提示一致性一般,Kappa 值<0.4提示一致性差),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頸動脈超聲和數字剪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比較 DSA檢查結果顯示,120 例疑似患者中,經DSA 診斷檢出輕度狹窄18例,中度狹窄37例,重度狹窄34例,閉塞20例,正常11例;頸動脈超聲診斷結果顯示,120例疑似患者中,經頸動脈超聲診斷檢出輕度狹窄15 例,中度狹窄31 例,重度狹窄27例,閉塞16,正常9 例。另將DSA 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經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頸動脈超聲檢查用于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血管狹窄診斷與金標準的Kappa 值為0.762,一致性良好(P<0.05),見表1。

表1 數字剪影血管造影診斷結果Table 1 Diagnostic results of DSA
2.2 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診斷效能分析 頸動脈超聲檢查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的敏感度、特異度、靈敏度分別為81.65%(89/109)、81.82%(9/11)、81.67%(98/120),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7.80%(89/91)、31.03%(9/29),見表2。

表2 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診斷效能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diagnostic effectiveness of caroti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有研究[5]顯示,顱內脈產生病變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而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為頸動脈硬化狹窄所引發的疾病,同時可產生不同類型的斑塊導致顱內動脈堵塞、破損或脫落后伴隨血液流動,出現血栓塞或短暫性腦缺血,冠心病與缺血性腦血管病均可在心理精神、環境、基因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影響下加速進展[6-7]。因此,科學有效的診斷觀察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顱內血管狹窄情況,對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抑制病情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DAS作為診斷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血管狹窄的金標準,雖可準確診斷患者病情,但具有創傷性且在臨床診斷中限制性較大[8]。頸動脈超聲可對患者的頸動脈與顱內動脈內壁病變做出準確判斷,在動脈粥樣硬化預防及治療中發揮關鍵性作用,還可對血管狹窄及狹窄程度、是否出現閉塞均進行準確有效的測量和定位,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圖觀察顱內血管狹窄嚴重程度;通常患者顱內血管狹窄越嚴重,對其顱內血液循環速度影響越大[9-10]。本研究結果顯示,頸動脈超聲檢查用于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血管狹窄診斷與金標準的Kappa 值為0.762,一致性良好;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度分別為81.65%、81.82%、81.67%,可見頸動脈超聲檢查診斷患者顱內血管狹窄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可廣泛應用疑似顱內血管狹窄患者的早期篩查中,但無法完全代替DSA檢查。
綜上所述,頸動脈超聲診斷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顱內血管狹窄具有較高的診斷效能,有利于為臨床預防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但無法完全取代DSA檢查,因此,在臨床診斷中需合理結合兩種診斷,以降低患者的致殘率與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