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鳳,孔惠玲
(廣東省羅定市中醫院婦產科,廣東 羅定 527200)
重度子癇前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妊娠期疾病,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現血壓升高、蛋白尿的一種疾病,嚴重威脅母體與胎兒的生命安全[1]。臨床上對重度子癇前期孕產婦常采用藥物進行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是較為常用的抗凝活性藥物,抗凝效果顯著[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6 年6 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68例重度子癇前期孕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重度子癇前期孕產婦采取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對微循環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68 例重度子癇前期孕產婦,依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4 例。對照組年齡22~38 歲,平均(28.34±3.11)歲;孕周30~34+4周;平均(32.14±1.33)周。研究組年齡 23~38 歲,平均(28.63±3.14)歲;孕周30~34+3周;平均(32.13±1.28)周。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為重度子癇前期,單胎妊娠;存在持續頭痛、上腹疼痛等癥狀;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妊娠21周前出現血壓升高情況,或產后42 d血壓高于正常水平者;心、肝、腎等器官存在嚴重功能障礙者;易過敏體質者。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解痙、降壓、鎮靜、利尿等常規對癥支持治療,同時囑孕產婦攝入充足營養,注意臥床休息,適量攝入維生素、鈣等微量元素。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270,規格:25 mg×100片)治療,每天1次,每次75 mg,治療7 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低分子肝素(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910,規格:0.4 mL∶4 100 AXaIU)治療,每天1次,每次0.4 mL,皮下注射,連續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微循環指標。采用微循環檢測儀測量孕產婦的甲襞微循環,記錄胎兒臍動脈收縮壓與舒張壓比值(S/D)及動脈阻力指數。比較兩組母嬰結局,包括心臟衰竭、圍生兒死亡及產婦腎功能衰竭。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微循環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甲襞微循環、胎兒臍動脈收縮壓與舒張壓比值(S/D)及動脈阻力指數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微循環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icrocirculationcoagu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微循環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icrocirculationcoagul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PT,凝血酶原時間;D-D,D-二聚體;FIB;纖維蛋白原。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例數34組別研究組34對照組t值P值治療后0.34±0.05a 0.62±0.08a 17.924 0.000 PT(s)治療前5.47±0.23 5.47±0.23 0.175 0.861治療后1.28±0.11a 3.52±0.47a 27.059 0.000 D-D(mg/L)治療前3.24±0.52 3.25±0.53 0.079 0.938治療后1.11±0.05a 2.58±0.34a 24.942 0.000 FIB(g/L)治療前0.72±0.13 0.71±0.11 0.342 0.733
2.2 兩組母嬰結局比較 研究組母嬰結局不良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母嬰結局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重度子癇前期是妊娠期較為常見的合并癥,好發于初產婦及存在高血壓、血管疾病的孕產婦,臨床表現為血壓升高、蛋白尿、頭暈眼花等癥狀[3]。子癇前期孕婦主要表現為小血管痙攣,易導致胎盤缺血,使子宮灌注壓力縮小,從而導致心臟,腦等重要器官受損,極易引起產婦、胎兒發生嚴重并發癥以及死亡[4]。產前子癇發生率較高,是造成母體及胎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應重視并積極處理[5]。
重度子癇前期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經證實與全身小血管痙攣和血管內皮損傷有關,血液易出現高凝狀態,因此,對該病的治療主要以解除高凝狀態為主[6]。阿司匹林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解熱鎮痛藥物,能抑制血小板環氧合酶-1的活性,減少血栓素A2的生成,進而達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目的,其同樣也廣泛應用于治療和預防心絞痛、腦血栓形成及心肺梗死等疾病,表明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的作用,應用于治療子癇前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狀態,但其不能改善早產、產后出血及胎盤早剝等不良妊娠結局,治療效果存在局限性[7-8]。低分子肝素由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能有效激活抗凝血酶III產生抗凝作用,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孕產婦血液機制異常現象及子宮血液循環,利于胎兒的生長發育[9]。與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較長,藥物不會經過胎盤,因此,不會導致胎兒畸形,臨床用藥安全性較高[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微循環與母嬰結局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用藥能調節微循環,改善母嬰結局。分析原因為,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進一步抑制血小板及內皮細胞中環氧化酶-1的活性,增強抗凝、抗炎、疏通微循環效果,顯著降低子宮動脈阻力指數,并有效改善微循環與不良妊娠結局[11-12]。
綜上所述,低分子肝素治療重度子癇前期的效果理想,在改善微循環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改善母嬰不良妊娠結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