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常霞
(沂水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山東 臨沂 276400)
產婦在生產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各類癥狀,其中產后乳房脹痛最為常見,主要由于生產后乳腺管不暢所致,產婦分泌乳汁但新生兒食量較少,出現乳腺管滯留乳汁現象,導致乳汁結塊,增加新生兒吸吮乳汁難度,乳房中滯留的乳汁會引發脹痛[1],且剖宮產產婦產后乳房脹痛現象更為常見,主要是由于剖宮產后疼痛導致產婦不愿進行母乳喂養,導致出現無效哺乳現象,引發乳房脹痛。針對產后中度乳房脹痛產婦若不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將會導致化膿性乳腺炎的發生,影響產婦產后情緒[2]。基于此,選取2019年2—8月本院收治的105例產后中度乳房脹痛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自創節段式乳房按摩治療對產后中度乳房脹痛患者的疼痛評分和泌乳時間及睡眠質量評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2—8月本院收治的105例產后中度乳房脹痛產婦,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常規組(n=52)和研究組(n=53)。常規組年齡20~40歲,平均(32.52±3.69)歲;孕周36~41周,平均(39.22±1.26)周;新生兒體質量2 015 g~4 056 g,平均(3 219.55±153.35)g。研究組年齡21~39 歲,平均(32.46±3.62)歲;孕周36~40 周,平均(39.20±1.23)周;新生兒體質量2 032 g~4 059 g,平均(3 215.18±155.33)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傳統治療+普通按摩治療,首先給予產婦蒸汽熱噴治療,產婦取仰臥位,操作者洗凈、消毒雙手,啟動蒸汽噴霧器后將機器移至產婦乳房25 cm 左右位置并固定,溫度調整為50℃,每側乳房的蒸汽噴霧5 min。上述操作完成后拉上床簾,指導產婦家屬將產婦上衣托起,露出胸部后,操作人員將左手拇指與4 指分開將一側乳房托起(注意操作者雙手無菌且無突出指甲),操作者右手順時針螺旋式按摩產婦乳房(從乳房根部過渡到乳暈位置),每側乳房持續按摩10 min,每天按摩2次,連續干預3 d。
研究組實施傳統治療+自創節段式乳房按摩治療,研究組蒸汽熱噴治療方式同常規組,在此基礎上為產婦實施自創節段式乳房按摩治療。利用產婦乳汁作為潤滑劑開展向乳頭方向的輻射性按摩治療。操作者清潔及消毒雙手后,檢查十指及雙手無破裂、出血及尖銳指甲等情況后,在第一節段對產婦的乳暈部位進行按摩,操作者用一只手托住產婦單側乳房,另一只手的中指與食指在乳房前端的乳暈部位進行螺旋式的揉搓按摩;第二節段對產婦乳房中端部分乳暈外至乳房根部的位置進行按摩,操作者一只手將產婦單側的乳房托起,另一只手中指與食指分別在乳暈的2、4、6、8 cm 部位進行螺旋式揉搓按摩;最后一個節段對乳房后段的乳房根部進行按摩,操作者一只手將產婦的單側乳房托起,另一只手的中指及食指在乳房后端的乳房根部位置進行螺旋式的揉搓按摩,每側乳房按摩時間為10 min,兩側乳房按摩及熱敷處理的時間應>30 min,每天2次,連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疼痛評分、泌乳時間、睡眠質量評分及治療效果。疼痛評分[3]:采用VAS評分量表評估兩組疼痛程度,總分10分,分數與產婦疼痛呈正比;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評價兩組睡眠質量,總分21分,分數與產婦睡眠質量呈反比。治療效果判定標準:優,治療3 d后,產婦乳房紅腫、硬結現象消失,疼痛明顯緩解或消失,乳汁順暢排出;良,治療3 d后,產婦乳房硬結體積變小,疼痛癥狀改善;無效,治療3 d 后,癥狀無明顯變化[4]。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評分、泌乳時間、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常規組,泌乳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評分、泌乳時間、睡眠質量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average lactation time and sleep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疼痛評分、泌乳時間、睡眠質量評分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average lactation time and sleep qualit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 睡眠質量評分(分疼痛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泌乳時間(h)常規組(n=52)研究組(n=53)t值P值16.54±2.61 13.65±2.21 6.13 0.00 6.52±1.47 6.39±1.52 0.45 0.66 4.01±0.57 2.15±0.36 20.03 0.00 50.21±3.62 38.78±2.62 18.56 0.00)
2.2 兩組治療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優良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xcellent and good treatment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乳房具有分泌乳汁的作用,乳汁為乳腺分泌的白色或微黃液體,含有多種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具有比例不同的脂肪、蛋白質、無機鹽及糖分等,且母乳中分泌的免疫球蛋白能顯著提高新生兒體內抗體水平,增強新生兒抵抗力及免疫力[5]。
但多數產婦在生產后乳汁剛開始分泌時常出現由于乳汁質地濃稠且不易流動產生的淤堵情況,且剖宮產產婦產后由于傷口疼痛、產后抑郁癥等不能順利進行哺乳,乳房內的乳汁堆積,導致乳汁排出不暢引發脹痛癥狀[6],因此,采用有效的乳房按摩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按摩方式雖然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產婦的疼痛癥狀,但改善效果不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疼痛評分、睡眠質量評分均低于常規組,泌乳時間短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優良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對產后中度乳房脹痛產婦實施自創節段式乳房按摩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的有效性,提升產婦產后生活質量,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與曾桂英等[7-8]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對產婦實施自創節段式乳房按摩,采用分段、循序漸進的方式自乳房前端乳暈部位逐漸過渡到乳房后端乳房根部位置進行按摩,可促進輸乳管的膨大及通暢,且輸乳管靠近乳頭,按摩乳暈能促進乳汁排出,對乳房中端與后端進行按摩主要是由于前段通暢后,后端更易通暢,減少乳房內乳汁淤積,更有效的排出乳汁,從而有效緩解產婦的乳房脹痛。
綜上所述,自創節段式乳房按摩治療產后中度乳房脹痛療效顯著,可明顯提高產婦生活質量,緩解產婦乳房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