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偉,熊妃,許芳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產科,江西 撫州 344000)
子宮肌瘤是一種女性常見的良性腫瘤,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在未絕經的女性中發病率較高。臨床癥狀表現為陰道出血、白帶異常、低血糖、坐骨神經痛等。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但術式的選用取決于患者的年齡、是否要求保留子宮的完整、肌瘤的大小和位置等因素[1]。盡管保留子宮的肌瘤剔除術可滿足患者對子宮功能的需求,但術后復發率較高,且適合年輕患者。全子宮切除術雖可作為多發性子宮肌瘤的根治性治療方法,且通常為絕經女性傾向的治療方法備選方案,但術后缺少器官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84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式特點及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84 例子宮肌瘤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2例。實驗組年齡26~49歲,平均(40.51±5.28)歲;病程1~7 年,平均(3.73±1.91)年;子宮肌瘤數1~3 個,平均子宮肌瘤直徑(5.04±1.83)cm。對照組年齡25~50 歲,平均(41.56±5.94)歲;病程1~8年,平均(4.06±2.15)年;子宮肌瘤數1~3 個;平均子宮肌瘤直徑(5.28±1.77)cm。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年齡>35歲且未絕經;有強烈保留子宮的意愿;肌瘤引起不孕與流產、疼痛及壓迫癥狀。排除標準:子宮頸癌、肌瘤惡變等可能;患有精神系統疾病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行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實施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開腹并查看腹腔肌瘤情況,切除肌瘤,縫合瘤腔,之后逐層關腹。實驗組行腹腔鏡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首先選擇穿刺孔的位置,若肌瘤較大,穿刺孔可選在臍上二指處。穿入直徑為10 mm的套管,置鏡后觀察盆腔有無粘連及肌瘤的大小、位置,對多發肌瘤,應盡可能從一個切口切除多個肌瘤??拷鼘m角部的肌瘤,切口應盡量遠離宮角部,進入腹腔,先注射宮體垂體后葉素,子宮下段結扎止血,后自宮角兩側的內側縱行切開兩側子宮前后壁,切除大部分子宮前壁基層肌瘤,保留宮頸上方子宮內膜,分層對合子宮肌層,漿膜層,再造一小子宮。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顯效,體征明顯改善、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改善;無效,體征無明顯變化,癥狀無變化或有加重情況??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及復發率。③生活質量:采用WHOQOL-BREF 量表評估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量表包括心理和生理兩個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實驗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出血量和術后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術后,兩組心理、生理評分均高于術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實驗組(n=42)對照組(n=42)t值P值心理評分術前57.26±5.46 56.21±6.01 0.838 0.404術后69.12±7.23 62.31±5.06 5.001 0.000 t值8.484 5.032 P值0.000 0.000生理評分術前55.78±5.21 54.23±6.52 1.204 0.232術后71.91±5.50 66.15±6.77 4.280 0.000 t值13.798 8.219 P值0.000 0.000
子宮肌瘤在50 歲年齡段的女性群體中發病率高達70%,部分患者伴有子宮異常出血、盆腔臟器疼痛、不孕和產科方面的多種并發癥[5]。目前,臨床多采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6]。但傳統的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創傷較大,增加疼痛,術中出血量較多,感染風險較高,且無法滿足有強烈保留子宮意愿的患者需求。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在腹腔鏡下完成肌瘤組織切除、子宮動脈切斷止血、子宮縫合等所有手術操作[7],不僅能減少手術并發癥,還能在腹腔鏡的幫助下準確找到肌瘤位置,手術傷口小,感染風險小,出血量少[8]。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出血量和術后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屬于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短、患者術后出血量較少,可降低患者因失血而造成的并發癥發生風險,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實驗組復發率為4.7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9.05%(P<0.05);術后,兩組心理、生理評分均高于術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復發率較低,安全性較高,可解決生理不適感,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和復發率低的特點,療效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對于有保留子宮意愿且具有醫學手術指征但無生育要求的多發性子宮肌瘤患者,建議采用腹腔鏡下根治性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