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艷麗,孫云玲,龍順蘭
(吉安市婦幼保健院(吉安市兒童醫院)產科,江西 吉安 343000)
產后尿潴留是產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是指產后6~8 h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致尿液不能排凈,殘余尿>100 mL。據國內文獻[1]報道,分娩過程中因膀胱受壓,導致黏膜水腫、充血及肌張力降低,產后會陰傷口疼痛,臥床排尿困難。據統計,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約14%,且手術助產尿潴留的發生率明顯升高。有報道[2]指出,產鉗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高達26%~38%。近年來,隨著無痛分娩廣泛運用于臨床,產前或生產中藥物的使用會降低產婦的膀胱敏感性,不能自行排尿,引發尿潴留[3]。目前,臨床多以鼓勵排尿、腹部熱敷、留置導尿管等傳統有創方法為主,但易發生感染,增加產婦不適度,且具有依賴性,長期效果不佳。留置導尿雖能短期快速排空膀胱,但由于是侵入性操作,感染的風險較高[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80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中藥配合超短波生物電刺激預防產后尿潴留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分娩的80例產婦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20~34歲,平均(25.7±5.4)歲;初產婦26例,經產婦14 例;孕周37~41 周,平均(39.1±1.8)周;產程273~482 min,平均(351.3±57.5)min。觀察組年齡21~35歲,平均(26.0±4.7)歲;初產婦25例,經產婦15例;孕周38~40周,平均(39.2±1.1)周;產程281~479 min,平均(343.2±61.7)min。兩組年齡、分娩情況、孕周、產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尿潴留診斷標準(經陰道分娩后6~8 h膀胱內有尿液但不能自主排出,伴或不伴難以忍受的下腹脹痛,有時尿道溢出部分尿液,但下腹脹痛不能改善。查體可見恥骨聯合上區存在呈半球形膨脹的膀胱,按壓尿意明顯。排尿后B 超顯示膀胱內尿量>100 mL);年齡20~35 歲;單胎;經陰道自然分娩。排除標準:產后出血、難產者;先天性生殖器官發育不良者;有心臟、腎臟、肝臟和造血系統嚴重疾病及精神病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者;未按規定服藥而導致無法判斷療效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包括熱敷、聽流水聲等誘導法,以溫水沖洗會陰,開塞露塞肛治療。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自擬方五苓散聯合超短波生物電刺激治療。五苓散方藥:茯苓、白術、澤瀉、黃芪、白芍各15 g,王不留行、蘇葉各10 g,桂枝9 g,水煎服,每天1 次。超短波生物電刺激治療:根據產婦肌纖維類型調整治療模式,治療前需排空膀胱尿液,將兩電極板分別置于產婦小腹部及腰骶部,結合生物電刺激,治療強度10~40 Hz,指導產婦配合電刺激收縮陰道肌肉,間隔5 s 反復進行,治療30 min,每天2次,連續2~3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尿潴留發生率、首次排尿時間和排尿量。膀胱殘余尿量:采用B 超測定產后6 h 兩組產婦膀胱殘余尿量。盆底肌收縮功能:于治療結束時測定產婦盆底肌張力,評價盆底收縮肌功能,分為Ⅰ~Ⅴ級,Ⅰ級表示盆底肌收縮功能最差,Ⅴ級表示盆底肌收縮功能最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和等級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Z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尿潴留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發生尿潴留1例,發生率為2.50%;對照組發生尿潴留8 例,發生率為20.00%。研究組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35,P=0.013)。
2.2 兩組首次排尿時間和排尿量比較 研究組首次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首次排尿量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排尿時間和排尿量比較
2.3 兩組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研究組產后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膀胱殘余尿量比較
2.4 兩組盆底肌收縮功能等級比較 研究組盆底肌收縮功能等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盆底肌收縮功能等級比較
近年來,產后尿潴留發生風險明顯增加,臨床針對該病多采用西藥肌內注射治療,西醫治療方案雖能暫時緩解排尿障礙的癥狀,但不能根治產后尿潴留[5]。中藥方案可明顯提升產后尿潴留治療效果,且具有創傷小、不良反應少等特點,但單純中藥治療周期較長,療效存在局限性[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首次排尿量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聯合治療組通過使用超短波生物電刺激促進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興奮,進而有效提高盆底肌收縮功能,可促進產后排尿,降低產婦尿潴留發生風險[7]。此外,觀察組產后6 h膀胱殘余尿量明顯低于對照組,盆底肌收縮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與王輝等[8]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五苓散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具有溫陽化氣、利水滲濕、通利小便之功。原方重用澤瀉為君藥,但因本方適用范圍為新產后者,因此,整方調以平和之藥力,以適應新產后多虛、多淤、多寒的特點。方中澤瀉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配合茯苓增強利水滲濕之功。白術、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膀胱氣化者有賴于陽氣之氣化蒸騰,故佐以桂枝濕陽化氣以利水,同時,合蘇葉增強行氣利尿之力,產后多虛,故藥用黃芪益氣以行氣。產后多淤,方中白芍、王不留行共奏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之功。此方效力平和,可隨癥加減。如氣血不足,追加黃芪、黨參;濕熱明顯,可加重澤瀉用量,減少桂枝用量;宮腔有殘留,可全生化湯加減;此外,本研究產婦加用的超短波生物電刺激是非侵入式物理干預方法,其作用原理為將放置于小腹部及腰骶部的電極通過不同頻率的電流刺激,增加患者的肌肉被動收縮,改善神經肌肉反射,從而解除產后尿潴留[9]。既往有研究[10]指出,超短波生物電刺激治療會對組織器官的細胞膜及周圍大分子產生諧振,增強能量、提高局部血流和流速,促進細胞新陳代謝,進而最大程度改善盆腔收縮功能,為產后尿路系統損傷修復創造良好條件。自擬方五苓散配合超短波生物電刺激在預防產婦產后尿潴留的應用中具有良好效果,但考慮產婦膀胱損傷、梗阻特點差異,需結合患者自身情況,辨證施治,最大程度提升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中藥配合超短波生物電刺激可明顯降低產婦產后尿潴留風險,在縮短首次排尿時間,減小殘余尿量的同時增強盆底收縮肌功能,進而改善產婦預后結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