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憲忠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第二人民醫院普外科,遼寧 大連 116105)
膽總管結石是臨床常見的膽道疾病之一,好發于膽總管的下端,臨床表現為上腹絞痛、對穿性背痛、寒戰、發熱、黃疸等,具有發病急、病情發展快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膽總管結石主要采取手術方式進行取石,可有效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暢引流,其中首選的治療方式為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等優點[1]。但術中膽總管一期縫合與放置T管引流的效果仍存爭議,一期縫合雖具有療效好、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點,但其適應證較為嚴格,只有嚴格按照手術適應證并熟練掌握手術要點,才能有效防治并發癥[2]。目前,臨床雖對這兩種方法研究較多,但尚未達成統一共識。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膽總管結石患者采用膽總管探查術后采取T 管引流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膽總管結石患者,采用單盲法分為對照組(n=28)及實驗組(n=32)。對照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31~75歲,平均(45.12±8.84)歲;膽總管結石數1~4 枚,平均(2.60±0.71)枚;膽總管最大結石直徑15~25 mm,平均(19.42±1.51)mm;既往存在腹部手術史10 例。實驗組男19 例,女13 例;年齡30~75歲,平均(45.23±8.79)歲;膽總管結石數1~4枚,平均(2.62±0.68)枚;膽總管最大結石直徑16~27 mm,平均(19.58±1.49)mm;既往存在腹部手術史13 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B超檢查確診為膽總管結石;無手術相關禁忌證;膽總管直徑>1.8 cm。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者;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化膿性膽管炎、梗阻性黃疸等疾病者。
1.3 方法 采用OlympusT20型纖維管膽鏡,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規范進行。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四孔法操作,先解剖出膽囊管及膽囊血管,分別用吸收夾進行夾閉,切斷膽囊血管,暫時保留膽囊管。解剖膽總管前壁2 cm處,使其暴露,采用剪刀結合電鉤切開膽總管縱行1 cm左右,采用取石網取石,注意動作輕柔,保護膽管黏膜,采用膽道鏡充分探查,保證無殘石。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生素藥物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一期縫合。用可吸收線縫合膽總管切口,在肝下及文氏孔各放置1 根負壓引流管,術后2~3 d,若無明顯的膽漏或出血,且每天引流量<5 mL,即可拔除引流管。
1.3.2 實驗組 給予T 管引流術。于膽總管內植入16~24號T 管,采用可吸收縫合線在T 管下緣,由上至下縫合膽管壁全層,然后向T管注水,確認無膽漏,常規放置1根負壓引流管于文氏孔,拔出引流管的時間及原則同對照組。T 管引流術后1 個月左右進行造影檢查,觀察有無殘石,并給予處理。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及恢復相關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采用胃腸道生活質量指數問卷表(GIQLI)[3]評估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生活質量情況,該量表共36 個條目,每個條目0~4 分,滿分144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比較兩組殘余結石、膽瘺、腸梗塞、腹腔感染、膽管狹窄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及恢復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住院時間(d)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d)對照組(n=28)實驗組(n=32)t值P值7.38±2.26 8.12±1.21 1.609 0.113 96.58±24.31 100.02±22.36 0.571 0.570 38.59±13.16 40.11±12.35 0.461 0.646 2.30±0.58 2.38±0.56 0.543 0.589
2.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術前,兩組GIQL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 個月,兩組GIQLI 評分均高于術前(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GIQLI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GIQLI評分比較(,分)
組別對照組(n=28)實驗組(n=32)t值P值術前70.56±3.65 70.58±3.75 0.021 0.983術后3個月120.11±3.02 121.14±3.01 1.320 0.192 t值57.533 59.479 P值0.000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發生殘余結石3例,膽瘺2例,腹腔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實驗組發生殘余結石2 例,腹腔感染2 例,膽瘺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5.63%。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36,P=0.562)。
膽總管結石若不能及時取出結石,會導致急性膽管炎,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臨床治療該病主要采取手術方式,腹腔鏡膽總管探查術具有微創、恢復快等優點,受到廣大醫師及患者青睞[4]。但目前臨床對術后采取T管引流術或一期縫合仍存在較大爭議。
有研究[5-6]顯示,膽總管探查術后采取一期縫合或T管引流主要取決于適應證情況,一期縫合適應證較為嚴格,包括取石干凈及膽總管末端通暢者,且如何判斷膽總管末端狹窄最為關鍵,但目前尚無統一標準。一期縫合術手術簡便,可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患者醫療費用;此外,其在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縮短補液時間等方面效果顯著,但一期縫合術后缺少T管這一膽道造影及取石途徑,若未嚴格掌握適應證可能導致膽漏等并發癥發生[7]。因此,一期縫合在臨床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T管引流術可將膽汁排出體外,避免膽汁淤積激發梗阻及感染。有研究[8-9]顯示,雖然術中放置T管引流術較為復雜,術后膽汁留置不利于患者恢復,但對于膽管取石不凈者,T管可為其術后膽管造影及膽道鏡取石提供有效途徑。此外,對于膽總管末端狹窄者,T 管引流術可使膽道在一定程度上減壓,有效預防膽漏等并發癥的發生[10]。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 個月,兩組GIQLI評分均高于術前,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T管引流術在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恢復指標方面與一期縫合效果相當,且其可減少膽漏等并發癥的發生。因此,臨床可根據患者適應證選擇是否放置T 管,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一期縫合主要取決于膽管總直徑及膽道通暢情況,對于膽總管<1.8 cm者不適合做一期縫合,術后可能會發生膽道狹窄情況。
綜上所述,膽總管一期縫合術適應證仍處于探討階段,局限性較大,膽總管結石患者治療中采取T 管引流術,恢復及預后效果與一期縫合術相當,且T 管引流術適應范圍廣,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