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
(應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北京市朝陽區,100029)
根據聯邦德國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研究所《2019年能源研究》數據,截至2019年底,世界煤炭已探明儲量約為10 696.36 億t,哥倫比亞煤炭已探明儲量約為45.54億t,占比0.4%。哥倫比亞擁有拉丁美洲最大的煤炭儲量,是世界第5大動力煤出口國。哥倫比亞煤炭因其低灰低硫、高揮發分高熱值以及雜質少、品質優而聞名于世。2018年,該國煤炭總產量占拉丁美洲的94.9%。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2016年能源統計數據,按照當時的生產能力,可以開采76年。
哥倫比亞已探明的煤炭資源全部為高品質無煙煤和煙煤,其中包括部分冶金用煙煤。哥倫比亞出口煤為低灰、低硫的動力煤。在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15世界能源統計報告》數據顯示,哥倫比亞原煤發熱量為19.03 MJ/kg,在2014年世界前10名動力煤生產國中煤炭熱值名列第1,超過了俄羅斯、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美國和中國等主要煤炭生產國。
哥倫比亞主要煤系地層的形成時代為晚白堊世至中新世。哥倫比亞北到瓜希拉半島、南至萊蒂西亞、東到庫庫塔、西至卡利都有煤炭資源分布。但煤炭資源集中分布在其北部瓜希拉半島和西部安第斯山前地區。
根據哥倫比亞礦業和能源規劃部的統計數據,北部塞薩爾省和瓜希拉省的煤炭資源量最為豐富,分別占總資源量的31.69%和25.72%,是哥倫比亞最大的煤炭出口產地。其次是博亞卡省(17.61%)和東北部的昆迪納馬卡省(9.61%)[1],多數小型和中等規模的煤田在昆迪納馬卡省。
哥倫比亞煤炭煤質優良,大多為無煙煤和煙煤,其儲量占該國煤炭總儲量的94%。盡管哥倫比亞的成煤年代較新,但由于受復雜構造運動的影響,煤炭的變質程度普遍較高,煤質優于構造簡單地區發育的煤種。大部分冶金煤產于該區域的博亞卡省、昆迪納馬卡省、桑坦德省和北桑坦德省[2]。
哥倫比亞煤炭熱值平均為27 MJ/kg,水分、灰分和硫含量低,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好的競爭力,可供冶金、熱力和電力行業使用。
根據聯邦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研究所《2019年能源研究》數據,哥倫比亞是南美煤炭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2018年煤炭產量84.3 Mt,1981-2018年哥倫比亞煤炭產量如圖1所示。據哥倫比亞礦業與能源規劃部(UPME)統計,2015年該國煤炭產量已經達到97.8 Mt,較2014年的88.6 Mt增長約10%,該國煤炭雜質少、品質優,絕大部分運往歐洲,供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發電。

資料來源:BP《世界能源統計(2019)》2019年6月圖1 1981-2018哥倫比亞煤炭產量
哥倫比亞一次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氣和煤炭。1990-2018年一次能源消費量情況如圖2所示。從圖中可見,一次能源中占比最高的是石油,其次是天然氣,最后是煤炭。
煤炭是哥倫比亞經濟的重要支柱,煤炭開采業不僅對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采礦業解決了哥倫比亞24萬人的就業問題,其中4萬人是間接就業,20萬人直接依靠煤炭和其他采礦生產。特別是在煤炭開采地區,由于煤炭年復一年地維持和提高其生產量和出口量,使得其在國內生產總值、出口創匯和就業等方面的貢獻較大[3]。

圖2 哥倫比亞1990-2018年一次能源消費量
煤炭業占該國礦業GDP的55%左右。以2015年為例,哥倫比亞采礦和采石業(包括碳氫化合物)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比6.8%,礦產生產(包括碳氫化合物)對GDP的貢獻為199億美元[4]。
哥倫比亞煤炭供應一直處于過剩狀態。由圖3哥倫比亞2000-2014煤炭生產與消費曲線可以看出,該國煤炭生產量超過國內需求。煤炭大部分用于出口,用以滿足國際對哥倫比亞優質、高性價比商品煤的需求。2015年,哥倫比亞對土耳其和荷蘭的煤炭出口分別增長了24%和11%。同時,哥倫比亞也開始增加對太平洋地區國家的出口。2016年初,韓國東西電力公司(EWP)訂購了近67萬t哥倫比亞煤炭。巴拿馬運河的擴建工程即將完工,這將進一步促進哥倫比亞煤炭進入亞洲。巨大的儲量、競爭性的運營成本和較低的運輸成本意味著哥倫比亞煤炭在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仍將保持穩定。

圖3 哥倫比亞2000-2014煤炭生產與消費曲線
哥倫比亞作為世界主要煤炭出口國,是大西洋區域煤炭市場最大的動力煤供應國,所產煤炭幾乎全部用于出口[4]。哥倫比亞煤炭是繼咖啡和石油之后的第三大出口商品,過去20年,主要是受大型煤礦較多、國內煤炭產量增長顯著、推動煤炭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哥倫比亞煤炭出口地位日益重要。
歷史上,哥倫比亞生產的動力煤一直在大西洋煤炭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世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近年來哥倫比亞煤炭對美國的出口下降,對南美和亞洲的出口上升。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統計可知,2016年,哥倫比亞煤炭有1/2出口歐洲(占比50%),其余主要出口國為拉丁美洲國家(占比16%)、美國(占比10%)和其他地區國家(占比24%)[6]。
同時,根據全球貿易信息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亞洲在哥倫比亞煤炭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從2008年的不到1%,上升到2012年的8%。隨著前些年國際海運費用的持續走低,印度、中國等亞洲國家開始借助海運,從哥倫比亞買煤。2012年,我國還與哥倫比亞就投資煤炭產業、建設太平洋沿岸出口到亞洲的鐵路項目進行了洽談。預計隨著巴拿馬運河擴建項目的竣工,以及一批出口基礎設施的完成,哥倫比亞對亞洲的煤炭出口量還將節節攀升。2015年初,哥倫比亞政府出于環保考慮,曾頒布新法律約束煤炭裝船方法,受此影響,哥倫比亞的煤炭出口量將有所下降。消息一出,歐洲煤炭價格竟立時出現上漲,哥倫比亞在全球煤炭市場的地位和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由于近兩年來西歐和美國等國家煤炭消費大幅下降,導致歐美地區煤炭市場價格跳水式下滑。哥倫比亞國家礦業局(ANM)數據顯示:2019年,哥倫比亞動力煤平均價格由2018年的85.7美元/t驟降至51.4美元/t,下降幅度接近40%。美國及拉美地區國家煤炭需求增長緩慢,歐美動力煤市場可能進一步萎縮。以亞洲為首的新興市場逐漸成為哥倫比亞煤炭的“新目標”。另外,氣候原因、司法裁決和新冠肺炎疫情均對煤炭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哥倫比亞政府要求露天煤礦在高溫天氣下減產,以減少粉塵造成的污染[7]。
由于礦業的經濟意義,哥倫比亞出臺的采礦領域政策法規往往對礦業有利。私營公司擁有并經營哥倫比亞所有的煤礦。礦業和能源規劃部是哥倫比亞最初的國家礦業管理機構,根據國會法律監管采礦活動。2010年,國家礦業局成立,與礦業和能源部合作,以更好地管理哥倫比亞的礦產資源。根據哥倫比亞法律,參與采礦企業的外國個人和礦業公司享有與哥倫比亞國內個人和公司經營的相同權利。外國實體可以通過注冊成哥倫比亞分公司或子公司(如某國礦業公司哥倫比亞分公司),以享受這些權利。哥倫比亞的采礦法規遵循的原則是,礦產屬于國家,只能在獲得國家許可的情況下進行開采。
從2001年開始,哥倫比亞國會頒布了第685號法律,通常被稱為《采礦法典》,它將一個20~30 a的采礦合同分為3個階段:勘探、建設和開采。協議的勘探期限為3~14 a,施工期限為3~4 a,合同總期限的剩余部分為開發期限。該采礦合同的3個階段將產生不同的政府費用和特許權使用費。在勘探和建設期間,所有權人需要支付與預支礦山總面積相關聯的土地使用費。在開采期間,所有權人每年對產量超過300萬t的煤礦支付10%的特許權使用費,對年產量低于300萬t的煤礦支付5%的特許權使用費[8]。近年來,哥倫比亞加大了環境法規執法力度,以便更好地監督外國公司的煤炭開采項目。
哥倫比亞涉及影響勘查開發投資的法規主要有2001年版《礦業法》、2002年版《新勞工法》、2003年版《新稅法》、2000年版《外資投資法》、1993年版《環境法總則》及2005年版的《第963號法》等[9]。
哥倫比亞在采礦領域的技術研發很少。這對工人安全、環境影響和采礦生產等方面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哥倫比亞井工煤礦開采傷亡事故和礦山環境損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居高不下。哥倫比亞煤炭儲量豐富的煤礦往往為高瓦斯煤礦,這樣的煤礦在開采時面臨重大安全挑戰。自2005年以來,共有1 395人死于礦難事故,另有764人受傷,使得采礦業成為哥倫比亞最危險的行業。2005-2016年采礦事故死亡人數如圖4所示。

圖4 2005-2016年采礦事故死亡人數
哥倫比亞煤礦中約72%為小型煤礦,26%為中型煤礦,只有2%為大型煤礦。根據2012年該國采礦普查的數據,47%的采礦生產單位為非金屬礦,金屬礦為31%,煤礦為22%,只有2%從事寶石開采。2011年,哥倫比亞有14 357個采礦生產單位。
哥倫比亞的井工煤礦開采存在嚴重的生產安全問題。根源是現代采煤技術裝備的缺乏以及礦工文化水平低。該國67%以上的現有采礦生產單位沒有使用任何類型的規范管理流程來管理其業務。只有28%的礦山企業在安全、衛生和職業健康方面采取了相關措施。哥倫比亞礦業和能源部以及國家礦業局的研究表明,全國60%的礦工受教育程度僅達到基礎初等教育,大約10%是文盲。
援引哥倫比亞礦業和能源規劃部(2016年)報告數據,該國煤礦事故類型主要有土地塌陷以及塌陷導致的巖石垮落或山體滑坡、礦井通風不良和爆炸,如圖5所示。

圖5 煤礦事故原因
根據國家礦業局采礦事故報告,這些事故首先是由于采礦地面支持和井巷支護技術不足造成的。在技術設計上,井工煤礦開采設備的利用率低,也是造成事故風險的直接原因。同時,礦井通風不良,導致礦工吸入一氧化碳、瓦斯等有毒氣體,也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國采礦界對瓦斯相關風險認識不足,通風領域的技術設備缺乏、規章制度不完善,以及現有采礦安全規則執行不到位都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該國重大煤礦生產安全事故中大多為瓦斯爆炸事故。
目前,哥倫比亞充分認識到了瓦斯對煤礦安全生產的威脅,并也認識到瓦斯的經濟價值和減排潛力。近年來,在開發瓦斯抽采利用和瓦斯減排等相關技術方面,以及制定相關法律方面,他們付出很多努力。然而,該國仍然面臨多重挑戰。嚴重的制度重疊阻礙了必要的監管改革。為了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哥倫比亞礦產和能源領域與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或者ECE)專家組就煤礦瓦斯安全等問題組織相關會議進行研討。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專家小組和全球瓦斯倡議協會舉行過一次研討會,重點討論哥倫比亞煤礦瓦斯問題,這次研討會是在波蘭克拉科夫召開的,主題是“煤礦瓦斯是一種寶貴的能源”。研討會采取哥倫比亞利益相關方與國際專家以及設備廠家合作的形式,分析和研討了該國面臨的煤礦瓦斯相關技術和監管方面的挑戰。會議發表了一系列技術報告,討論了諸如毫米汞柱資源估算、排水和壓裂、瓦斯捕獲技術、安全法規、礦井排水等問題。
煤炭業在為哥倫比亞創造經濟產值和為當地人民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哥倫比亞1965-2018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以及和南美洲二氧化碳總量的對比如圖6所示。

圖6 哥倫比亞1965-2018二氧化碳排放量統計以及與南美洲總量的對比
哥倫比亞礦業和能源規劃部制定了《2017-2022年指示性能源效率行動計劃》,其主要目標是重新確定戰略和部門行動,以實現能源效率目標,從而促進能源安全和遵守關于環境問題的國際承諾。在本計劃中,提出了火力發電廠的短期和中期能源效率設想。近年來,由于碳排放對環境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煤礦開采風險有所增加。同時,推廣可再生能源給煤炭資源的開發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煤炭業急需尋找減輕環境影響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