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
1937年12月24日,中共膠東特委發動天福山起義,舉起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紅色旗幟,建立膠東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裝。為了修復損壞槍支,1938年3月,第三軍一大隊在文登李家莊村建立了6人修械所;膠東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攻克掖縣縣城后也籌辦了一座修械所修理槍支。同月,黃縣第三大隊進駐黃縣縣城后在城東南的圈楊家村創辦兵工廠,5月即生產出武器,這是膠東人民武裝的第一個兵工廠,也是我軍歷史上第一個正規工業化兵工廠。5月上旬,第三軍總部抵黃縣后,蓬萊二路修械所、軍部修械所、掖縣三支隊修械所相繼并入圍楊家兵工廠。1938年9月,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和膠東抗日游擊隊第三支隊等合并為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支隊,12月改稱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支隊(后又改為山東縱隊第五旅),兵工廠歸五支隊管理。1939年春,由于日軍進犯蓬黃掖抗日根據地,圈楊家兵工廠在廠長張從周、政委姜谷峰的率領下向西撤離,到達平度縣澗里村,改稱第五支隊兵工廠,后又改稱第一兵工廠。1939年10月,由于國民黨頑固派蔡晉康部的騷擾破壞,該廠遷至蓬萊縣黃泥溝;11月又遷往大庵廟,與從棲霞縣北路家溝村遷來修建廠房的蓬黃戰區兵器廠合并,組建新的第一兵工廠,廠長周吉隆,政委王本賢。由于日軍的掃蕩,1940年1月,第一兵工廠搬遷至艾山南麓棲霞蘇家店鄉后寨村一帶,根據敵情部分開工,分散在村民家中堅持生產,主要生產手榴彈、槍彈和修理槍支。1941年12月,該兵工廠奉命由棲霞遷至牟平縣上垛玉夼(kuǎng)、楊家溝等村……
1939年7月,第五支隊在掖縣李家莊、連兒夼一帶組建第二兵工廠。1941年2月,該廠奉命遷駐棲霞縣喇叭溝村,1942年初又遷到牙山腹地
1941年2月,以東海兵工廠為基礎,山東縱隊第五旅派邢林、王光、于洧(wěi)等人建立了膠東第三兵工廠,廠址位于昆崳山區的辛莊一帶,分布在多個村落和廟宇中……
1941年4月,膠東兵工生產委員會成立,統一領導兵工生產,兵工生產進入新階段。
1941年3月,膠東第四兵工廠在棲霞牙山北麓高家溝村成立,后遷至清香固、李老鋪、河東等村,12月第四兵工廠與第二兵工廠合并,撤銷第四兵工廠番號。1944年10月,從第三兵工廠抽調骨干與14團彈藥廠合并,組建第四兵工廠,廠址位于棲霞縣繳溝村。
1941年5月,膠東兵工生產委員會在牙前縣上下沙家村建立了第五兵工廠,后與第一兵工廠合并而撤銷番號;1945年初,以第一兵工廠的化學試驗室為基礎,組建新的第五兵工廠,生產火藥、炸藥和化工原料。這是抗日戰爭期間膠東根據地建立的五個兵工廠。
1946年6月,膠東軍區將遷回昆崳山區高家莊的環海鐵工廠改為第六兵工廠,有職工200余名,制造“七九”步槍、地雷、手榴彈,復裝槍彈。該廠11月撤銷,人員分到七廠和一廠。12月,膠東行署實業處將威海義豐鐵工廠整體移交給膠東兵工總廠,改為第六兵工廠,第二次組建兵工六廠。
第一型機匣特寫
1946年7月,膠東兵工總廠將膠東行署環海鐵工總廠改編為第七分廠,即七廠前身。10月,抽調二廠機工部檢修重武器人員和設備、制炮人員和設備、六廠機工部技術人員和設備,前往七分廠新駐地棲霞境內的水牛欄村組建膠東軍區第七兵工廠,1947年1月完成組建。該廠主要生產“十生地”迫擊炮、82mm迫擊炮,并兼修日式山炮、美式榴彈炮等。
1947年4月,膠東兵工總廠以大眾鐵工廠為基礎,從各廠抽調技術人員和設備,組建第八兵工廠,廠長董澤民,教導員李人寰,生產捷克式機槍,后改為擲彈筒。5月,膠東軍區后勤部兵工總廠擴建為膠東軍區軍工部,部長由華東軍區軍工部長程望兼任,政委由膠東軍區后勤部政委高達三兼任。
1948年12月,在龍口組建第九兵工廠,專門生產電木粉和電木引信體。
到1948年底,膠東兵工發展到9個工廠和1個研究室,人員達到1萬余人。
革命戰爭時期,人民兵工的生產方針以彈藥生產為主。由于根據地軍工單位的機械設備簡陋、原材料來源匱乏,所以到解放戰爭后期接收國民黨正規兵工廠之前,人民兵工自行生產的武器主要以擲彈筒、迫擊炮為主,槍械生產很有限。膠東軍區第六兵工廠是共產黨控制的少有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造槍廠。
第二次建立的兵工六廠的生產任務是制造82mm迫擊炮彈。1947年2月膠東軍區兵工會議召開,為擴大生產,支援魯南會戰,從3月開始東海軍分區造槍廠、東海軍分區彈藥廠造槍部(原東海造槍廠)、東海區的多個鐵工廠合并到兵工六廠,組成新的第六兵工廠。新廠廠長王子明(不久,王調走,孫翔鵬繼任廠長),教導員于增仁,副廠長劉青山,此時員工達680余人。到1948年,第六兵工廠擁有職工1223名,擁有100馬力汽輪機、240千瓦發電機以及各種車床100余臺。因膠東發展部隊缺槍,膠東軍區確定第六兵工廠以造槍任務為主,生產“四五步槍”兼造刺刀。
膠東軍工部下轄各廠原本沒有造槍廠,第六廠的造槍設備和仿造樣槍來自于合并的東海軍分區造槍廠。該廠從東海獨立團修械股逐漸發展壯大,成為具有一定生產能力的造槍廠。東海軍分區造槍廠的主要產品“六五步槍”(“六五”指的是步槍口徑)仿自“日式三八式步槍,只有槍栓尾改捷克式”。結合實物,所謂“槍栓尾改捷克式”指的是仿造東三省兵工廠遼十三式步槍槍機。更為知名的八一式步槍的后期型也仿造遼十三式的槍機。
由于對東海軍分區造槍廠的歷史所知甚少,通過實物和有限的記載,推測四五式步槍早期在東海軍分區造槍廠生產。另外,結合實物來看,當時可能有數個造槍廠在制造四五式步槍。
四五式步槍發射日本6.5×50mm半突緣步槍彈。如上文提到,四五式步槍主體仿自日本三八式步槍,槍機仿自東三省兵工廠的遼十三式步槍。根據現存實物,我們將四五式分為兩型,兩型槍在結構細節方面存在諸多不同。
四五式第一型
四五式第一型全槍長約1257mm,槍管長約765mm,全槍質量約3.8kg。
第一型的機匣尺寸與三八式步槍相仿。機匣節套、節套泄氣孔明顯仿自三八式步槍,估計是為了更容易使用三八式的槍管。其槍管與三八式步槍相同。機匣的后半部分,包括槍機阻筍、機匣延伸部為毛瑟式。
槍機仿自遼十三式。因為發射尺寸較小的6.5mm步槍彈,槍機可以看作是按照三八式尺寸縮小的遼十三式槍機。拉機柄為三八式的橄欖型。
該槍的擊針組件由擊針本體、擊針簧、待擊尾塊及槍機尾護套組成。擊針簧設在中空的擊針內。雖然該槍和遼十三式、三八式都采用了類似的中空擊針設計,但其擊針的開孔、擊針前后段過渡處的加工外形細節更接近遼十三式。其槍機尾護套樣式與遼十三式步槍相同,但采用三八式的卡筍固定方式與槍機體連接。遼十三式的槍機尾護套加長設計,將毛瑟M98裸露的槍機尾包裹,以防泥沙。遼十三式的槍機原始設計來自于奧地利斯太爾工廠(Steyr-Werke)的步槍設計。
第一型的刺刀座為毛瑟H形刺刀座,但據反映,常見的幾種毛瑟步槍配備的刺刀不能適配,考慮到槍廠也自產刺刀,可能當時為四五式步槍生產有專門的刺刀。
兩片拼接槍托、上護手蓋、扳機大體取自三八式步槍。槍管頭箍的固定方式為毛瑟式。
其準星與表尺仿自三八式,采用的照門既有三八式的缺口式照門,也有九九式步槍的覘孔式照門。
其機匣節套上刻有“四五式”字樣。
機匣左側刻有生產年月及槍號。最左側方框內疑似漢字“乙”,跟著的是字母“F”,字母之后的“45.6.”可能是生產年份和月份,后面的數字“501”是槍號。除了機匣上刻有槍號,在槍機、扳機、頭箍、槍管處均刻有槍號。
四五式第二型
四五式第二型機匣和槍機與第一型大體相同,但細節上有諸多不同,所以兩型之間零部件不能互換。據稱,第二型的機匣底部類似毛瑟M98AZ卡賓槍。彈倉、彈倉底板采用毛瑟式,但與第一型尺寸并不相同,所以無法互換。一體式護手/槍托中后部設有一個金屬加強件,以增強木制護手/槍托強度。機匣節套前端向外翻起,上護手蓋卡在其內。上護手蓋為遼十三式的全長上護手蓋,上護手蓋從槍管二箍延伸至機匣節套,并圍住毛瑟式弧形座表尺。第二型的準星護翼加寬。頭箍下方有閱兵鉤。準星座前有毛瑟M98AZ卡賓槍樣式的槍口罩卡筍,不過沒有實際使用功能。
觀察機匣,節套上的“四五式”字樣居于節套中央位置,字樣上方有五角星圖案。“四五式”三個字的字體與第一型不同,“式”字字體接近三八式步槍的“式”。
槍號刻在機匣節套左側,除了槍號,沒有漢字與表示日期的數字。
四五式可能還存在過渡型號,目前僅見有一支實物。該槍在第二型的基礎上混合四五式第一型的一些特征。其機匣節套銘文格式與第二型相同,節套上方為五角星+“四五式”字樣,但“式”字的字形同第一型。準星護翼為第一型的三八式步槍式樣,寬度較窄。準星座前保留有毛瑟M98AZ卡賓槍樣式的槍口罩卡筍。槍管頭箍下方無閱兵鉤。
東海軍分區造槍廠并入膠東軍區第六兵工廠后成立有五個小組專門制槍。1947年4月制造出100支步槍。較東海造四五式步槍,第六廠造的步槍質量控制較嚴格,但因為缺乏設備和有經驗的工人,第六廠的步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槍管膛線加工不均勻,槍管鉆孔不正,擊針簧簧力不夠,彈倉寬度與彈倉底板尺寸不吻合等。
膠東軍工部第六廠在1947年生產四五式步槍2467支。1948年4月,華東軍區認為自造槍支既費時費力,產量又不多,而當前有大量戰場繳獲足以補充部隊,遂決定停止造槍,第六廠轉為母機制造廠。1948年1月到5月第六廠生產步槍1673支,6月生產步槍430支。而據資料,整個1948年膠東軍工部共生產2103支步槍,故膠東軍工第六廠應是從6月之后徹底停產四五式步槍。
四五式步槍曾在東海軍分區和膠東軍工部第六廠生產,但該槍的來歷未知。或許除了上述二廠外,還存在其他生產廠。
美籍華人收藏家徐紀林先生為本文提供了個人收藏實物的圖片;文章編輯整理中,得到張琇杰老師的大力協助。
特此鳴謝!
編輯/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