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指向核心素養培養、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主的單元整體讀寫教學活動中的評價應該在課程標準相關要求的指導下,遵循整體性、針對性、及時性和多元性的原則開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和評價時,應該以單元主題意義為引領,整體分析單元語篇,確定主題意義探究的主線,設計整合的寫作輸出任務,以單元主體寫作任務為導向,進行閱讀教學和評價,通過語言知識運用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最終實現對單元主題意義的建構。
關鍵詞:讀寫教學;評價;理解性生成;表達性生成;單元整體教學
引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進英語學習,改善英語教學,完善課程設計,監控學業質量。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并輔以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評價目標的多維化。評價結果應能全面反映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狀況和達到的水平,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促學功能,對英語教學形成積極正面的反撥作用,促進英語課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調整學習策略,以此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教育部,2020)。
陳新忠(2017)指出,傳統的評價主要是指教師在完成一定的教學內容之后,對學生是否掌握教師所教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的檢測。通常情況下,教師比較注重終結性評價,忽略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教師編制試卷往往也是從以往的考試題庫中選擇題目,很少考慮評價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也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的考查。總之,這樣的評價對教學的指導意義并不大。梅德明等(2018)強調,如果教師把考試的“評”當成核心,而讓“學”和“教”都圍繞考試,教師和學生就都會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教師應該正確處理“評”與“學”和“教”的關系,讓教學評價起到關鍵作用。
基于單元主題意義的整體教學活動和評價設計,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理解性生成和表達性生成進行評價和反饋。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理解性生成是指學生通過聽、讀、看的學習活動對多模態語篇所傳遞的信息、觀點、情感和態度形成的理解和認識;而表達性生成是指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根據不同的目的和受眾,將個人意圖、觀點和態度通過說或寫的形式進行的表達。
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中的評價設計原則
梅德明、王薔(2018)分析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教學評價提出的具體要求:突出核心素養在學業評價中的主導地位,著重評價學生的發展與成長;突出學生在學業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和合理性等。指向核心素養、以主題意義探究為主的單元整體讀寫教學活動中的評價應聚焦讀和寫的活動本身,并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1. 整體性
《課標》要求,單元整體讀寫教學目標應關注主題意義,可達成、可操作、可檢測;每個課時的目標要以單元整體目標為統領,有機整合課程內容六要素,并根據教學實際需要有所側重,避免脫離主題意義或碎片化的呈現方式(教育部,2020)。梅德明、王薔(2018)強調,實施評價的目的是切實反映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評價的目標和手段均需與課程目標保持一致,實現評價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致性、評價結果與后續決策和措施的一致性。因此,評價的目標、內容和形式要根據單元整體讀寫教學各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需要進行統籌規劃和安排,最終達成階段性教學目標。唯有這樣,單元整體的寫作任務才能實現,主題意義的建構才能完成。
2. 針對性
《課標》指出,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對教師設計好教學具有重要意義,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創設合理學習活動的重要前提。同時,學生成為學業評價的主體,依據課程目標對自己的學習和發展狀況進行判斷和評估,有利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主發展(教育部,2020)。? ? ? ? ? ? ? ? ?因此,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的評價設計要求教師深入研讀語篇,進行學情分析,全面、深入、客觀地了解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情因材施“評”,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評價時機、評價內容以及評價形式,真正促進學生的“讀”和“寫”。
3. 及時性
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不注重教學評價的及時性,還有部分教師甚至認為課堂上的評價耽誤教學進度,往往只選擇用考試的方式來檢測教學效果。事實上,考試和評價并不能完全等同。考試為評價提供信息和數據,它是評價的一種途徑;評價可以依據考試成績,也可以依據其他的信息和途徑(梅德明等,2018)。評價是通過觀察、測驗、訪談和問卷等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分析、研究和評估,從而確定學生的狀態和水平,進行更有效的教學。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中各階段的評價設定對于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達成顯得尤為重要。及時且有效的評價是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的及時反饋,有助于教師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形式,從而更好地完成最終的單元寫作目標。
4. 多元性
依據學生學習活動的時間維度,評價可分為前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不同的評價起不同的輔助功能,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梅德明等,2018)。單元整體讀寫教學活動主要分為讀和寫兩大部分。教學評價設計應圍繞讀和寫的活動展開。教學評價是鼓勵師生、促進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選擇相應的評價主體,既可以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自評和互評,也可以實施以教師為主體的口頭或書面評價。教學評價的途徑豐富多樣,有課堂觀察、學習檔案、反思日志、問卷調查、師生面談、座談討論、紙筆測試等。教師應視具體情況確定評價形式,根據教學目標、學情、教學進度等進行綜合考慮和選擇。
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中的評價設計與實踐
教師在開展單元整體讀寫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圍繞同一主題語境,基于不同類型的語篇,主要運用讀和看的技能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深化理解,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通過書面形式表達個人意圖、觀點和態度,并通過運用學習策略改進理解和表達的效果。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以讀和寫的活動為主體,輔之以相應的聽、看、說的活動。為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評價也應以對讀和寫的評價為主線。
筆者接下來以外研版高中《英語》(2019年版)必修第三冊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的單元整體讀寫教學為例,具體闡釋如何在單元整體讀寫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評價設計與實踐。本單元教學設計由北京市第十二中學2018—2019學年高二英語備課組成員(李婧、王金、張小羽、潘虹)共同設計完成。
1.進行單元整體教學分析,確定單元主體寫作任務和評價方式
單元整體讀寫教學設計應整體分析單元語篇,確定主題意義探究主線,設計單元整合性寫作輸出任務,以單元主體寫作任務為導向實施教學任務和評價。學生在完成閱讀教學任務后,能就相關話題建構自己的理解,并通過學習積累語言知識、提升語言技能,完成書面表達。全面、深刻的單元整體教學內容分析和對學情的剖析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本單元中心話題為“產生影響”,主題語境屬于“人與社會”(公益事業與志愿服務)。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的閱讀文本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主要講述萊恩如何幫助非洲人民解決淡水資源匱乏的問題。Developing ideas板塊的閱讀文本The Power of Good介紹了尼古拉斯·溫頓在二戰期間救助遭受納粹迫害的猶太兒童的感人事跡。
教師將閱讀教學的理解性生成目標確定為通過本單元閱讀語篇的學習,學生要能夠描述一個人的先進事跡及其影響。學習本單元時,恰逢學校學生部發起了“創新公益實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學生自主策劃公益項目;學生填寫、提交項目申請書;專家評審;社會公開評審;優秀項目獲批(資金支持);項目開展實施等。結合單元主題語境、文本內容和校園生活實際,教師確定了本單元表達性生成任務:用英語寫一封“項目申請書”。對表達性生成的評價則模擬項目申請中的“專家評審”環節,讓學生參照評審表進行同伴互評,選出理想的公益項目并說明理由。
2.明確階段性閱讀教學目標,實施單元閱讀教學與評價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單元整體寫作目標的導向,階段性的閱讀任務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部分:認知理解(對應教材中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和情感共鳴(對應教材中Developing ideas板塊)。
(1)Understanding ideas板塊教學內容(2課時)
① 學習資源
文本The Well that Changed the World
② 教學目標
學生能從who、when、where、why、how五方面復述主人公的先進事跡,了解公益項目開展的流程,學習和積累相關語言表達;理解公益的真正含義以及公益是如何改變社會的。
③ 教學過程
a.閱讀文章,畫思維導圖并描述主人公救助當地人的過程;
b.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慈善”;
c.角色扮演(萊恩和記者),模擬采訪。
④ 教學評價
a.對理解性生成的評價: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后,以小組形式進行同伴口頭互評,并與教師在黑板上展示的優秀思維導圖對比,檢查自己的思維導圖內容是否全面、結構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準確等;
b.對表達性生成的評價:學生代表借助自己的思維導圖復述文章主要內容后,全體同學就其思維導圖內容是否全面、結構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準確等方面進行討論。在角色扮演“答記者問”展示環節,聽眾借助評價表(見表1)在班級討論中口頭評價,選出最佳“記者”和最佳“萊恩”并陳述理由。
學生通過畫思維導圖的方式建構對語篇的理解,并以思維導圖為輔助進行復述。在角色扮演“答記者問”環節,學生利用評價表進行口頭互評,教師以此診斷學生對語篇主要信息的獲取和對單元主題“產生影響的人和事”的理解和認知,并根據學生實際作答情況實施后續的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建構語篇內容、理解主題意義。
(2)Developing ideas板塊教學內容(1課時)
① 學習資源
文本The Power of Good
② 教學目標
學生能復述主人公的個人經歷(when、what、how),獲取主要信息,學習和積累語言知識;結合文章內容和實際生活談論自己對幫助他人的意愿和看法。
③ 教學過程
a. 學生閱讀文章,畫出時間軸并標出主要事件;
b.從whether to help、why、how三方面談論生活中的類似情況,引起情感共鳴。
④ 教學評價
對理解性生成的評價:學生完成時間軸后,通過小組口頭互評、與教師在黑板上展示的優秀時間軸進行對比并輔以教師追評的方式,檢查自己的時間軸是否覆蓋了重要的時間節點和事件,書面呈現是否清晰、無誤。

學生針對已完成的時間軸及相關信息進行同伴互評;教師通過展示時間軸及其重要信息帶領學生進行自評,再次確認學生完成對語篇主要信息的提取以及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鞏固。
3.梳理讀后生成內容,完成寫作任務和評價
單元整體讀寫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主要通過學生寫作任務的完成情況來衡量。在學生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正式開始寫作前,教師要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梳理閱讀后的生成、鞏固必要的語言知識,為寫作任務作準備。寫作后的評價是檢驗閱讀教學效果、促進和完善表達性生成的保障。筆者繼續以本單元的Presenting ideas板塊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本板塊教學需要2課時。
① 學習資源
本單元前期所讀文章和完成的學案;“創新公益實踐活動”的申請、答辯和評審表。
② 教學目標
學生能復述閱讀文本中主人公的事跡,鞏固相關語言知識; 能完成“創新公益實踐活動”的書面申請并進行口頭陳述;能利用評價表選出最合適的“創新公益實踐項目”并充分陳述理由。
③ 教學過程
a.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單元所學,從who、what、why、how等方面復述本單元所學內容;
b.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確定公益項目,完成申請表(見表2);
c.學生介紹本組項目,記錄他組信息;
d. 學生利用項目評價表(見表3)比較反饋,選出最佳項目。
④ 教學評價
對表達性生成的評價:學生通過同伴口頭評價,從who、what、why、how等方面評價同伴復述內容是否完整、結構是否清晰,陳述時所用語言是否準確,邏輯是否清晰。學生利用項目評審表,對其他小組的書面申請和口頭陳述進行同伴互評。

在回顧和復述閱讀文章內容環節,學生對同伴的口頭復述進行評價,同時關注公益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后續項目申請書的撰寫作好準備。依據“創新公益實踐活動”的評審標準,教師引導學生確定了符合真實情境的項目評審表,幫助他們學以致用,真正關注公益項目的內容和意義。學生要找到項目申請中的亮點和不足并完善,解決校園生活情境中的實際問題。
我們在持續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中的評價設計與實踐主要包含兩大部分。首先是對理解性生成的評價。讀寫整體教學過程中的理解性生成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為檢查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和語言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對思維導圖、時間軸、流程圖、文章概要等整體生成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同伴互評和班級共評的方式來進行。此類評價可以關注生成內容是否完整、語言是否準確、結構是否清晰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評價標準進行互評和自評,帶領學生有的放矢地關注內容、語言和結構,提升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其次,筆者認為,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中對表達性生成的評價,尤其是對書面表達性生成的評價是單元整體讀寫教學評價中最重要的環節,能直接體現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教師在確定評價標準時可以借用現有的評價標準,如與考試相關的表達評價標準等,也可根據任務特性讓學生參與評價表的制定。
結語
在高中英語單元整體讀寫教學中,以單元整體整合性寫作輸出為引領的教學與評價,能引導學生針對單元主題意義進行全面、深刻、清晰的建構。學生通過完成相應寫作任務并進行客觀評價,可以及時、有效地運用語言知識,深化對主題意義的認知和表達,從而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及時、多元、整體的單元整體教學評價設計與實施有助于教師衡量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避免“學用分離”。通過“隨教隨評、隨學隨評”的方式,教師可以真正實現教、學、評的一致性,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陳新忠. 2017.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評”一致性[J]. 英語學習, (9): 31—33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 王薔. 2018. 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新課標解析[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梅德明, 王薔, 等.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