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俊
通過實體經濟數字化變革帶來全社會、全產業、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價值創造模式的改進,以實現經濟整體效能的放大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加快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倡議。數字經濟已成為我國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動力,是我國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地位的重要支撐,是應對逆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一切直接或間接利用數據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形式都可以稱之為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包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市場化應用,推動數字產業形成和發展。產業數字化是指大數據、AI與實體經濟融合,傳統產業用數據進行產業創新、服務創新、管理創新,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
從2005年到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從2.5萬億元擴張到39.2萬億元,約增長了16倍。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為38.6%。2020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7.5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的19.1%;產業數字化規模達31.7萬億元,占數字經濟比重達80.9%。相比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本質功能在于,通過實體經濟數字化變革帶來全社會、全產業、全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價值創造模式的改進,以實現經濟整體效能的放大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要多措并舉。
推進企業數字化變革。傳統企業是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入融合的主體。雖然許多實體經濟企業已經建立了信息系統,實現了企業運營信息化,但是如果要進一步利用企業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并基于數據作出科學決策仍然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因此,實體經濟企業要將數字化轉型放在戰略層面考慮,利用好信息系統,用數據改善管理,推進產業創新、業務創新、管理創新。
加快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步伐。產業互聯網企業為實體經濟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全流程服務,通過優化企業內部流程、改善資源配置、提高運營效率、創新商業模式等,提高實體經濟的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當前,我國消費互聯網一枝獨秀,產業互聯網剛剛起步,亟須補上產業互聯網的短板。
建立法律制度體系。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國家需要建立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針對互聯網金融科技平臺的壟斷問題,要維護公平競爭,需打造一套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統一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的制度體系。
培養復合型人才。制約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瓶頸之一,是缺乏既懂數據又懂業務的人才。行業和企業要培養能將數字領域的新技術與實體經濟領域各產業的發展深度融合的人才。
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理念創新。我國在數字經濟的創新上落后于美國。美國提出了關鍵核心技術如集成電路、微處理器、移動電話、PC和萬維網,以及數字理念如共享經濟、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物聯網、智慧城市等。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中,我國應該加強關鍵核心技術和理念創新。
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倒逼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這包括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平臺、電商、支付、物流等數字商業設施建設,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等提升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數字化水平的基礎設施建設。
(作者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