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榮
基層社會治理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客觀上對基層治理提出了因應策略要求。
數字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治理理念面臨挑戰。傳統的治理以“經驗決策”為主,數字時代的治理則是“數據決策”下的精確管理和精準服務,其中“數據”為數字治理和數據決策的起點和核心,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還有不少部門將數據視為部門利益,缺乏信息共享和部門合作的理念,使得信息發掘十分有限,經驗決策仍然在治理過程中占主導地位。
第二,治理模式面臨挑戰。在現有治理模式下,基層治理的職能分散在不同層級和不同管理部門之中,形成了以“塊”為單元的屬地管理和以“條”為線的部門管理兩種分割的管理模式。目前基層治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治理職能的“條塊分割”,限制了基層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管理模式為什么在一段時間內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現在效率在下降?主要還是因為治理客體發生了變化。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建立了總體性支配的社會管理體制,城市基層主要依靠“國家—單位—個人”的縱向控制體系將人民群眾整合起來,在農村則通過人民公社這一“準單位體制”來達到整合的目的。改革開放以后,總體性支配的社會管理體制解體,大量城市居民離開所屬單位,走進市場;更多的農民隨著人民公社解體和農村改革而走出農村,進入城市。在城市社會主要表現為在市場化改革和城鎮化浪潮的作用下,城鄉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異質性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日益多樣,城市社會還無法形成有效的整合機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一些新興行業實現蓬勃發展,催生一些新的業態,為基層治理帶來了難度。例如,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網購和網約車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使得快遞小哥和網約車司機群體規模迅速擴張,這些群體的訴求與傳統行業從業人員的訴求迥異,如何進行引導與管理成為新的挑戰。
第三,基層治理數字化轉型需把握限度。數字治理是傳統治理方式的延伸,數字技術發揮的是支撐作用,而不是全部。基層治理的一些領域或者環節,比如黨的建設、矛盾調處、群眾工作等領域,數字化本身并不能帶來所謂的“根本性”變化,在這些領域仍然應充分發揮好我們黨的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實踐中,要防止把數字化轉型和社會治理創新簡單劃上等號,要防止在數字化轉型中淡化傳統社會治理積累的經驗、制度和方式優勢。
基層社會治理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客觀上對基層治理提出了因應策略要求。
一方面,轉變治理理念。基層治理應在“讓數據說話”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注重整合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在共建、共治、共享過程中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另一方面,推動治理體制現代化。針對政府部門橫向專業分工與縱向權力配置導致的基層治理職能的“條塊分割”問題,通過建立數據匯集整合、開放共享的信息平臺,形成市、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上下貫通、高效聯動的社會治理新體系。
(作者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