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洋 楊世勇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基礎單位及國家治理的重點領域,社區治理的好壞關系到國家治理根基牢固與否。在中國社區治理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中國共產黨。因此,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是以黨建促社建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某種意義上對公共利益的監督、維護及促進過程。
一?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的地方實踐
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是現階段各地都在積極探索的基層黨建治理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如下:
(一)“黨組織+在職黨員+社區”治理模式
四川省在具體實踐中探索出了“雙向報道”模式——每個在職黨員既要去單位黨組織所在社區報到,也要向居住地社區報到,意味著既參加本單位黨組織的“規定動作”,又參加所在社區黨組織的“自選創新”,實現“個體”和“公眾”的雙聯系?!包h組織+在職黨員+社區”服務模式的開展,使廣大黨員干部深入社區,在參與社區治理中,思想得到洗禮,價值得以體現,有利于促進與老百姓的魚水情。
(二)“無職黨員+在職黨員+基層黨員”治理模式
“無職黨員+在職黨員+基層黨員”的黨員志愿服務模式發展較成熟的地方是江蘇省鎮江市,當地目前探索實行的模式為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機關在職黨員認崗領責、基層黨員干部依崗拓責,聚焦群眾需求、緊跟時代發展,充分調動黨員服務人民群眾、扎根社會基層的積極性,做到群眾哪里需要,黨員服務就跟進到哪里。通過凝聚各類黨員來樹立“八小時以外”共產黨員的先進形象,在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建設中共同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三)“居民+支部+黨員”治理模式
為解決黨員與群眾的供需矛盾,遼寧省沈陽市雙路社區實行了“居民+支部+黨員”治理模式,有針對性地對居民需求進行個性化、菜單式解決,即“居民需求-黨支部派單-黨員解決”。這一模式的推行來自于廣泛的社區調研、排查摸底,也來自于所在支部黨員結合實際情況,自主申報與自身貼近的服務崗位。
(四)“社工+黨員志愿者”聯動治理模式
為解決一段時間以來部分黨員戰斗力下降、凝聚力軟弱等問題,最大化發揮黨員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和服務群眾的效能,廣東省佛山市桂城街道逐步探索了“社工+黨員志愿者”聯動治理模式。這一模式在當地鋪開,解決了黨員如何有效發揮作用、服務基層的難題,也為敦促基層黨組織及黨員更自覺努力地掌握專業社會工作知識進一步發力。
(五)“平臺+隊伍+項目”治理模式
“平臺+隊伍+項目”的黨員志愿服務,是目前開辟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運用最廣泛的基層服務治理模式之一。如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峽山口街道倡導“小街大愛”,設立“龔全珍工作室”,搭建黨員志愿服務的新平臺,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引導社會志愿者依據自身崗位職責、技能特長等科學設置服務范圍,有效壯大了當地黨員志愿服務的力量。
二?當前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問題分析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黨員參與社區治理在黨員政治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思想認識層面——主體意識不強、范圍認識不清
黨員對于自身作為社區建設主體的意識不強。調查顯示,部分黨員因害怕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愿在社區表明自己的黨員身份。盡管一些在職黨員參與了社區治理,但并不是出于自己主人翁的意識,而是將其當成一項既定任務來完成。再者,部分單位領導以“一把手”自居,難以俯下身子和群眾一起參與到社區建設中來。此外,社區黨組織對所要動員的黨員范圍認識不清,社區開展活動時沒有對非在職的社會黨員進行必要的組織動員,而更多依靠單位在職黨員的推動。
(二)組織能力層面——力量薄弱、能力不足
就調研情況來看,屬地黨組織的組織協調是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前提。但在當下的社區治理實踐中,社區很難發揮出相應的引導作用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如老齡化的隊伍構成及較低的學歷層次。同時,社區協調治理黨員報到的能力不足、有待改進。表現在未充分發揮挖掘報到黨員的自身優勢、不能創新治理社區工作模式上,導致活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三)保障機制層面——制度滯后、規范缺失
管理制度相對滯后。黨員到社區報到是“雙報到”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推行已有數年。但仍有相當部分黨員未到社區報到,多數已報到的黨員也僅停留在“報到”層面,未能真正參與到居住地社區建設之中。這就導致了三個“不緊密”,即社區黨組織與黨員聯系不緊密、黨員聯系社區居民不緊密和社區內黨員之間聯系不緊密。此外,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操作規范的缺失則導致黨員在參與社區治理時缺乏認可。相關制度對于黨員的表彰獎勵主要以社區在冊黨員和區域內各單位報送的黨員為主,缺乏對黨員因參與社區治理而享受表彰的制度規定。
三
社區治理中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的路徑探究
干部政治上過不過得硬,就要看關鍵時刻靠不靠得住。當前,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更要發揮好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一)堅持一個理念開展工作
抓好黨建是最大的政績。為什么要重視黨建?“打鐵必須自身硬”。“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如果全面從嚴治黨抓不好,其他三個全面無從談起。因此,要堅持黨建引領,扎實抓好“黨建 +”活動,不斷完善黨員參與社區治理機制的常態化、制度化,以得民心、見實效為目的,發揮黨員在基層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強化兩個層面“一崗雙責”
要進一步明晰黨委班子、基層黨組織書記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干部管理機制和黨支部目標考核細則,建立健全相關述職機制,把黨員參與社區治理作為重要述職內容,合理設置黨員志愿服務考核要素,以評分評比的方式接受現場評議,并將考核結果同黨員和支部“雙評”掛鉤、同提拔任用干部掛鉤。
(三)提升三支隊伍能力素養
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抓好黨建分管領導、黨務干部、黨員干部三支隊伍建設,在堅定制度自信中進一步提升日常工作指導和監督檢查水平,在初心使命的指引下進一步強化自律意識和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水平。
(四)把握四個要素推進工作
在具體工作中,要提高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認識,明確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方式,凸顯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帶動效應;在工作內容上,從簡單的日常事務服務,向社會治理深化;在工作對象上,從普通居民擴大到各種社會力量;在工作機制上,從被動響應向主動引導轉變;在工作要求上,從短期目標向長期目標推進,從而實現以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帶動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長效目的,形成黨員參與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推動黨員在社區治理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作者余洋系隨州市委黨校市情研究室主任、講師,作者楊世勇系隨州市委黨校副校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