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親華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處理臺灣問題的根本指導原則,是我們黨制定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決策基石。其實質和核心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不容否定,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不容改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政治主張,有一個醞釀、提出及發展豐富的過程。當前,兩岸關系正處在一個新的關鍵節點上,本文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主張的歷程追根溯源,探尋其背后中央對解決臺灣問題和促進祖國統一的戰略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中國原則發端于新中國的建交原則,產生于新中國處理與外國建交問題時反對“雙重承認”“兩個中國”的斗爭中。
據胡喬木回憶,“新中國外交政策方針的形成大致在1949年1月至7月間”。早在1949年1月上旬,時值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新中國即將成立前夕,中共領導人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開始著手研究討論新中國的對外政策問題。如何處理舊中國的外交關系問題已經提上中共領導人的議事日程。這次會議所形成的比較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就是1949年1月19日由周恩來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起草并經毛澤東修改審定的《中央關于外交工作的指示》。該文件開宗明義指出:“目前我們與任何外國尚無正式的國家的外交關系。許多帝國主義國家的政府,尤其是美帝國主義政府,是幫助國民黨反動政府反對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因此,我們不能承認這些國家現在派在中國的代表為正式的外交人員,實為理所當然。我們采取這種態度,可使我們在外交上立于主動地位,不受過去任何屈辱的外交傳統所束縛。在原則上,帝國主義在華的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這種立場是堅定不移的。”
1月19日,毛澤東在對該文件進行修改時,在原有的13條具體規定基礎上,增加了兩條關鍵內容:“(1)外交關系。凡屬被國民黨政府所承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大使館、公使館、領事館及其所屬的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在人民共和國和這些國家建立正式外交以前,我們一概不予承認,只把他們當作外國僑民待遇,但對美國武官,因其直接幫助國民黨打內戰,則應派兵監視,不得給以自由。對于蘇聯及新民主國家的使領館及其所屬的外交機關和人員,因為他們外交政策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政策在根本上不同的,故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亦應根本上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因人民國家,現在和他們尚和其他外國一樣,沒有建立正式外交關系,故我們現在和他們的在華外交機關之間,亦只作非正式的外交來往,其所屬武官同。”“(15)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項,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因為中國是獨立國家,中國境內之事,應由中國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決。如有外國人提到外國政府調解中國內戰等事,應完全拒絕之。”這兩項新增條款的核心內涵就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完整,凡為國民黨政府所承認且幫助國民黨政府的資本主義國家,新中國暫不予以承認;不容外部勢力插手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允許任何外國及聯合國干涉中國內政。上述論述可以看作是一個中國原則之萌芽和邏輯起點。
同年4月28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軍委起草的一份電文中,針對美英這兩個曾經插手干涉中國內政、幫助國民黨打內戰的帝國主義國家試圖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動向,進一步提出與英美這類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前提條件。電文寫道:“現美國方面托人請求和我方建立外交關系,英國亦極力想和我們做生意。我們認為,如果美國及英國能斷絕和國民黨的關系,我們可以考慮和它們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這里毛澤東提出了類似美英這樣的帝國主義國家,要與新中國發展正常的外交關系的前提條件是,首先必須斷絕與國民黨殘余政權的外交關系,即不能搞“雙重承認”。
兩天之后,即4月30日,毛澤東以解放軍發言人的名義就中英“紫石英”號事件發表聲明(即“李濤聲明”),又宣布了新中國建交的兩項原則,即一是新中國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二是外國“首先是不能幫助國民黨反動派”。在此,毛澤東重點強調:“外國政府如果愿意考慮同我們建立外交關系,它就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殘余力量的關系。”
5月10日,毛澤東就發展中美關系問題,專門致電中共南京市委并華東局表示:“應根據李濤聲明表示任何外國不得干涉中國內政,過去美國用幫助國民黨打內戰的方法干涉中國內政,此項政策必須停止。如果美國政府愿意考慮和我方建立外交關系的話,美國政府就應當停止一切援助國民黨的行動,并斷絕和國民黨反動殘余力量的聯系。”“現在是要求美國停止援助國民黨,割斷和國民黨殘余力量的聯系,并永遠不要干涉中國內政”。6月3日毛澤東再次復電南京市委,要求要向美方明確表示:“我方久已宣告,不承認國民黨反動政府有代表中國人民的資格,現在國民黨政府已經逃亡,不久即可完全消滅,各外國不應再與該逃亡政府發生關系。”“否則,我們及全國人民將堅決反對。”上述政策意見概括起來即是:美國必須停止干涉中國內政、斷絕與國民黨當局的關系、不得承認國民黨政府有代表中國人民的資格,否則中國人民將表示堅決反對。
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發表講話進一步明確新中國建交原則,表示:“任何外國政府,只要它愿意斷絕對于中國反動派的關系,不再勾結或援助中國反動派,并向人民的中國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虛偽的友好態度,我們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原則基礎上,談判建立外交關系的問題。”這條外交方針進一步凸顯了一個中國原則精神,隨后被寫進作為新中國臨時憲法的《共同綱領》之中。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第56條規定:“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系、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這實際上是將體現一個中國精神的建交原則以法律形式作了規定。后來,1954年的憲法繼承了《共同綱領》中的新中國外交原則的基本政策。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布了新中國和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的原則:“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當日,周恩來將《公告》及表達建交愿望的公函迅速送達各國政府。
遵照毛澤東提出的“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即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國人民,首先是聯合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方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政府迅速與蘇聯等十來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些國家中,有的在宣布承認新中國后即斷絕了與國民黨殘余政府的關系,而多數則與國民黨政府原本就無外交關系。而在與帝國主義國家建交問題上,新中國政府則采取“等一等”的策略。毛澤東認為,盡管“我們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則同一切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的,但是從來敵視中國人民的帝國主義,決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我們,只要一天他們不改變敵視的態度,我們就一天不給帝國主義在中國以合法的地位”。他認為,如果人民政權用損害國家主權,犧牲民族獨立來換得帝國主義的承認,那么寧愿擱置承認問題。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外國與中國建交時必須承認并遵守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之時,正值聯合國召開第四屆聯大之際。按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從它成立之日起,就已經成為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順理成章地也應享有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曾參與新中國政協實際籌備工作的王炳南后來回憶說,政協9月29日這天的大會曾一致通過了主席團審查報告提出的關于否認國民黨政府出席聯合國代表資格的專項內容。這一條雖然當時沒有寫進《共同綱領》,但經毛澤東提議以主席團審查報告決議的方式經大會一致通過。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共領導人對于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大問題考慮得非常周到細致。
根據這一審查報告決議,11月15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及聯大主席羅慕洛,向其表達了否認國民黨殘余政權代表中國的代表資格、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強烈愿望。他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業于十月一日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于政府成立之日,即鄭重向全世界宣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才是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業已基本上解放了全中國的土地和人民,且已得到全中國人民的熱烈擁護。而國民黨反動政府已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的與事實的根據。因此,目前以代表中國人民名義參加聯合國組織并出席本屆聯合國大會的所謂‘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絕對沒有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資格。我謹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要求聯合國,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與精神,立即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繼續代表中國人民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以符合中國人民的愿望。”
英國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但它并不愿意完全斷絕與國民黨殘余政權的關系。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它在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內,追隨美國搞“雙重承認”,宣稱國民黨殘余政權“有資格占有一席代表中國投票”,或稱“存在著自稱代表中國的兩個實體”,是最早搞“兩個中國”的國家之一。
在同英國“兩個中國”圖謀的斗爭中,毛澤東豐富、發展了體現一個中國精神的建交原則。
1950年1月6日,英國原駐北平總領事包士敦將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簽署的致中國外交部長周恩來的照會送達中國外交部。該照會說:英國政府“響應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10月1日之公告,愿與中央人民政府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的基礎上建立外交關系,并準備互派外交代表”。
面對第一個與新中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的帝國主義國家,當時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高度關注。在中英展開建交談判前夕,毛澤東多次致電中共中央,就談判建交的時機、程序、內容、核心問題、前提條件等提出指導意見。
1月18日,毛澤東發電,要求中央約外交部討論與英國代辦談判建交問題時我方應采取的方針態度及具體內容,并寫成書面文件告他。
1月20日,毛澤東連發三電強調“英國在聯合國對待國民黨代表的態度問題,在倫敦、香港、臺灣等地對待國民黨各種大機關的態度問題等”,這是“屬于設立雙方外交使團的先決問題,即屬于和國民黨絕斷關系范圍內的問題。”
1月29日,毛澤東再次批示強調,胡階森(首任英國駐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代辦)來時應重點談“英國與蔣介石關系問題及建立外交關系的其他問題”。
2月8日,毛澤東再電劉少奇:望告外交部“其中最重要者為英國與蔣介石反動派殘余的關系保存,因英國現已與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關系,即不應忽略再與國民黨政府作任何外交來往,而英國代表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及其他組織中竟繼續承認國民黨代表為合法,拒絕接受我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這在建立中英外交關系上是不可能不解決的先決問題。其次英國香港政府對國民黨政府在港的官方代表機關及其所屬的一切國家資財采如何態度,也須弄清楚,因這類事情,也是屬于與國民黨政府斷絕關系問題等等”。
從毛澤東上述電文中,可以看出他最為關心且反復強調須著力處理的三大問題,即“和國民黨斷絕關系范圍內的問題”,“在聯合國對待恢復新中國合法席位的態度”問題,以及“如何對待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國民黨的各種機構以及中國的一切國家資財的態度”。最為核心的問題是,“與國民黨斷絕關系范圍的問題”,也就是說,凡愿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均應遵照國際法和一個中國原則,必須斷絕與國民黨殘余政權的關系,即必須承諾不與臺灣當局建立任何官方性質的關系;如果對方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還必須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唯一合法代表,支持立即把蔣介石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這實質上也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一原則立場的最初表達。這個由毛澤東倡導確立的建交原則,至今依然是指導中國外交工作,防止在國際上制造“雙重承認”或“兩個中國”的根本指導方針。
時間進入20世紀50年代后期,在炮擊金門的斗爭中,毛澤東首次在一個中國問題上找到國共兩黨的共同點,提出“一個中國”概念,將處于政治上對立、軍事上對峙的臺海兩岸聯結起來,拉住蔣介石和國民黨當局共同反對或抵制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割裂中國領土主權的圖謀。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命令美國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并提出“臺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美國的這一行徑,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關鍵時刻阻撓了中國統一進程,由此產生臺灣問題。
為給“臺灣地位未定論”制造法理依據,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割裂中國領土主權的步驟。1950年9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向英法兩國提議成立一個聯大委員會來研究所謂的“臺灣地位問題”。杜魯門也通知聯合國秘書長稱,美國將“歡迎聯合國考慮臺灣問題”。為在臺灣歸屬問題上進一步做文章,1951年秋,美國政府又策劃了所謂“對日和約”及“日臺雙邊條約”。一方面,美國要求日本放棄它在臺灣和澎湖列島的權利和特權,并不再重申這些島嶼均為中國領土;另一方面,又壓迫臺灣當局與日本政府簽訂所謂的雙邊“和約”,要求臺當局在有關臺灣歸屬問題上與舊金山對日和約的立場保持一致,意圖否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有關戰后日本將臺灣歸還中國的規定。朝鮮戰爭結束后,美國在積極拼湊具有強烈反華色彩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的同時,又密謀與臺灣當局商談所謂“共同防御條約”,進一步插手臺灣事務。
中共中央高度關注美國圖謀分裂中國的種種動向,1954年7月,專門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對臺戰略。中央認為,如果美國陰謀得逞,我們與美國的關系將會長期緊張下去。會議決定,迅即開展對美斗爭,宣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立場和決心。
1954年12月美臺簽訂《共同防御條約》。此時正值解放軍對蔣軍占領的一些東南沿海島嶼發動炮擊和進攻。美國政府為避免在沿海島嶼爭奪戰中卷入與中國大陸的軍事沖突,脅迫蔣介石放棄沿海島嶼,專守臺、澎。還迫使臺灣當局保證,未經美國的同意,不得主動對大陸采取軍事行動。同時,美、英兩國還策動新西蘭提出由聯合國安理會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蔣介石集團“在中國大陸沿海附近的某些島嶼地區發生武裝敵對行動”的建議(即所謂“新西蘭停火提案”)。這個所謂“停火提案”的主旨,正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簽約前曾在一份給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秘密文件中所表示的:“我們對中國和臺灣采取的政策,應當同我們正在德國和朝鮮奉行的政策屬于同一類型。”這里隱藏著美國當局試圖以所謂“停火”來凍結海峽兩岸關系現狀,造成臺灣與大陸事實上的隔絕狀態,以達成事實上的“兩個中國”局面的險惡用心。
對于美國推行的“兩個中國”政策,中國大陸堅決反對。1955年3月5日,毛澤東在給赫魯曉夫的信中鮮明地表達了中國政府的立場:“美國想要我們答應不以武力解放臺灣和沿海島嶼,來交換沿海島嶼的撤退,從而在事實上承認美國對臺灣的霸占,并在事實上造成‘兩個中國的形勢。”他在信中強調,我們“堅決不能同意美、英國人用沿海島嶼交換臺灣澎湖造成‘兩個中國的要求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能讓步的”。針對蘇聯關于舉行十國會議緩和臺海局勢的提議,毛澤東表示,“這種國際會議除了堅決不能讓蔣介石參加外,最好不要同聯合國有任何聯系”,“尤其是不要給聯合國以過問臺灣問題的任何機會”,“我們寧可讓美國人在一個時期內事實上占領臺灣而不去進攻,但不能承認美國的占領合法化,不能放棄解放臺灣的口號,不能承認‘兩個中國”。
同一時間,周恩來針對美英策劃推動新西蘭向聯合國提交所謂“停火提案”,公開發表聲明或談話,宣示中國政府的原則立場。1954年10月10日,周恩來致電聯大九屆會議指出:“臺灣是中國的領土。美國政府參加簽訂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都承認臺灣和澎湖列島應該歸還中國。事實上,臺灣已于1945年10月25日由當時的中國政府接管。”“決不容許任何人以所謂‘中立化和‘交由聯合國托管的名義,使臺灣脫離中國。”“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決不容許他國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臺灣是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1955年1月29日,周恩來在給緬甸總理吳努的復電中,更是對中國政府關于臺灣問題的立場作了系統的論述。他表示:“最近美國陰謀策動通過聯合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蔣介石賣國集團之間進行所謂‘停火。企圖干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和主權。”“臺灣是中國的領土,其地位已早經《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條款等國際協議和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當時中國政府的代表在臺灣接受日本投降的事實所確定。”如果聯合國或任何外國“把中國所選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被中國人民所唾棄了的竊據在臺灣的蔣介石賣國集團放在對等地位”,“就是承認蔣介石賣國集團,制造‘兩個中國,這就是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周恩來上述聲明和談話再一次從歷史、法律和現狀等方面界定了臺灣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強調如果把臺灣當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放在對等地位,就是搞所謂“雙重承認”,制造“兩個中國”。
臺灣當局也對美國在聯合國內搞所謂“停火提案”,迫使臺軍撤出“外島”的企圖表示嚴重質疑。1955年2月8日,蔣介石在“國父紀念日”發表演講,強調大陸、臺灣均為“中華民國”領土,不容任何人割裂。所謂“兩個中國”尤其“荒謬絕倫”。蔣介石對美國態度的兩重性以及反對美國“兩個中國”圖謀的立場,無疑給中共領導人留下深刻印象。自此,中共中央開始逐漸調整對臺政策,提出同蔣介石進行第三次合作,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思想。
從1957年開始,美國拖延直至中斷中美大使級會談,并加快了制造“兩個中國”的步伐。同時縱容臺灣當局襲擾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或侵入內地。蔣介石還增兵金門、馬祖一線,臺灣海峽局勢再度緊張起來。1958年夏天,美國在中東挑起事端,更使國民黨當局蠢蠢欲動,乘機向大陸進行軍事挑釁,使臺海形勢更趨緊張。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中共中央8月17日決定再次炮擊金門,加強對美斗爭。中共中央最初設想是通過炮擊金門,迫使蔣介石集團放棄金、馬,達到收復金、馬的目的。
解放軍炮擊金門后,基本上封鎖了金門島,切斷了金門的海上補給線。美國政府一面派遣大批海空軍力量在臺海地區集結,準備協防金門、馬祖,一面又故伎重演。9月上旬,美國派軍艦為向金門提供補給的國民黨運輸船隊護航失敗后,要求蔣介石從金門、馬祖撤軍,并要臺灣當局公開承諾不以武力改變臺海兩岸關系的“現狀”。美國對金、馬的政策從“協防”轉為“脫身”,目的是以此凍結臺灣海峽局面,“劃峽而治”,從而制造“兩個中國”。對此,毛澤東在9月6日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五次會議上作了分析:“他要拿沿海島嶼交換臺灣,我們是原則上不能交換臺灣。你這個沿海島嶼交我們,臺灣就成為獨立國。”30日,杜勒斯在答記者問的聲明中將美國的底牌和盤托出:如果在臺灣地區“有了可靠的停火”,在金門、馬祖保持大量部隊就是“愚蠢的”,“不明智的”,“也是不慎重的”。他還說,美國“沒有保衛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10月1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也聲稱:“我認為所有這些軍隊駐在那里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的講話進一步證實了毛澤東的判斷。
蔣介石為保住金、馬這兩個“反攻大陸”的橋頭堡,同時也為避免影響軍隊士氣和政權穩定,堅決反對放棄金、馬,擺出一副不惜一切死守金門的強硬姿態。美臺雙方在金、馬撤軍問題上的爭執、矛盾激化。
毛澤東從維護國家、民族根本利益,并從有利于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出發,決定實行“聯蔣抵美”政策,將金、馬繼續留在蔣介石手中,并抓住蔣介石反對“兩個中國”這一立場,爭取聯合國民黨當局,挫敗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
10月3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上表示:“偵察任務已經完成,問題是下一步怎么走?對于杜勒斯的政策,我們同蔣介石有共同點,都反對兩個中國。蔣介石是不愿撤出金、馬的,我們也不是非登金、馬不可。可以設想,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里如何?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里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么時候需要就什么時候打炮,什么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么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松一下,不死不活地吊在那里,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
10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起草的,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告臺灣同胞書》。《告臺灣同胞書》開宗明義表示:“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接著寫道:“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于你們領導人的文告。”這是中共主要領導人首次提出“一個中國”的概念。后來毛澤東撰寫第二份《告臺灣同胞書》又寫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
在上述講話中毛澤東有意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句新中國政府在國際社會常講的,兩岸雙方又存在深刻分歧的話,暫時按下不表,只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澎金馬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是一致的”,其用意顯然在于求同存異,突出雙方的共同點。共產黨與國民黨、毛澤東和蔣介石對一個中國政治含意的看法固然不同,但毛澤東卻在這場兩岸共同反對美國制造“兩個中國”的斗爭中,看到了國共雙方的共同主張:臺灣與大陸雖未統一,但并未分裂成兩個國家。毛澤東應用求同存異的辦法,實現了拉住國民黨共同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美國的“兩個中國”圖謀的目的。
毛澤東提出一個中國概念,包含著極為豐富的政策和策略思想,對對臺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具有長遠的啟迪意義。金門炮戰后,中共和平統一臺灣的工作又有了新的進展,形成新的原則。后來,周恩來將這些原則概括成“一綱四目”。“一綱”實際上就是一個中國,就是一個中國原則的初始表述形態。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中國外交部就中法建交發表聲明表示:“按照國際慣例,承認一個國家的新政府不言而喻地意味著不再承認被這個國家人民推翻的舊的統治集團。因此這個舊的統治集團的代表不能繼續被看作是這個國家的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根據這樣的理解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達成中法建交和交換大使協議的。”這是新中國首次在與西方大國的《建交公報》中將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確立下來。這對國際社會特別對西方國家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69年美國開始謀求與中國緩和關系。中國政府的立場是:臺灣是中國領土,美國必須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走一切武裝力量,才能改善中美關系。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早在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即召開會議,擬確立新形勢下的對美政策。周恩來主持了這次會議,并根據會議精神起草了《中央政治局關于中美會談的報告》。5月29日,毛澤東批示同意了該報告。報告提出的中美會談方針是:美國一切武裝力量和專用軍事設施,應規定期限從中國的臺灣省和臺灣海峽地區撤走。這是恢復中美兩國關系的關鍵。臺灣是中國領土,解放臺灣是中國內政,外人不容干預。中國人民力爭和平解放臺灣。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決反對進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活動。如果美國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在會談中,周恩來向基辛格再次強調了中方“一個中國”的立場:中美關系改善的前提是一個中國,即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外國不得干涉,美國必須從臺灣撤軍,并且廢除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基辛格則表示: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獨立,美國將隨著中美關系改善減少駐臺軍隊,并最終解決《共同防御條約》問題。基辛格所表達的觀點表明,美國政府基本上接受了中方的立場,即在臺灣問題上采取一個中國政策。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也標志著美國政府轉向公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美方的這一立場在《中美上海公報》中的反映是:“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中美上海公報》奠定了中美兩國建交談判的基石。
中美關系正常化大門打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一個中國原則贏得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理解和支持,逐漸成為普遍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大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二七五八號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并宣布“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1972年9月,中日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宣布建立外交關系,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國政府關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并且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規定。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中美建交公報》首次明確完整地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內涵,即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國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至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開始普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鄧小平在繼承毛澤東關于“一個中國”思想的基礎上,首次將其作為中央制定對臺工作大政方針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和提出,就充分體現了對一個中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鄧小平曾經說,“一國兩制”構想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根據中國的實際提出來的。這一時期鄧小平有幾次談話最能說明他是如何運用一個中國思想來構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并根據一個中國思想來指導制定中央對臺大政方針的。一次是1979年1月24日會見美國時代出版公司總編輯多諾萬時的談話。鄧小平說,“我們要求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政策和原則合情合理。我們尊重臺灣的現實,臺灣當局作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它自己的權力,……但必須是在一個中國的條件下。”“這個要求就是一條,一個中國,不是兩個中國,愛國一家。”一次是同年1月31日,他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時說的一段話:“關于臺灣問題,現在我們不強調用武力解決,我們提出了非常合情合理的政策。臺灣可以保持它現行的政治制度,甚至臺灣當局可以擁有其軍事權力。問題是只能是一個中國。”還有一次是1983年6月26日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這次談話,鄧小平更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和平統一的構想。他表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贊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應有一定的限度,條件是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利益。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臺灣吃掉,當然也不能是臺灣把大陸吃掉,所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不現實的。舉行國共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國共合作,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可見,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和他對中央對臺大政方針的考慮,始終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基礎之上的。
自臺灣問題產生后的相當一個時期內,兩岸雙方在“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一根本問題上是具有共識的。當年蔣氏當局雖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合法地位,且與大陸軍事對峙、政治對立,并在國際上圍繞中國代表權問題與大陸進行激烈較量,但它仍堅持“大陸和臺灣都是中國的領土”,“實現國家統一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的責任”的原則立場,并對“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嚴加防范、予以打擊;在外交上也對美國等西方勢力搞“雙重承認”,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圖謀予以抵制。對于臺當局的一個中國立場,大陸方面是給予肯定的。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即表示:“臺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