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一考生
“理想”兩個字合在一起是個名詞,象征人們對生活的期盼或是不切實際的天馬行空,可當你把理想拆開來看,它又成了動詞,“理”清思路,“想”出辦法。漢代揚雄曾說過:“修身以為弓,矯思以為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發必中矣。”可見,先確定理想然后付出行動,理想才會實現。
理清基礎,明確目標。在中國正處于“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時代,一少年立于課堂上發出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理想,他就是周總理。少小便立志如此,付諸行動,長大更是功勛赫赫。而我們中華少年不也正處于時代的漩渦之中嗎?樹立中華崛起之雄夢是我們每個青少年的愿望,我們需以之成為我們的人生目標。
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 “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大山深處。有一個人獨自抗下了徹骨寒,卻帶給了女孩們撲鼻香,她就是張桂梅。為了讓大山中的女孩子走出去,她不顧別人反對建立女子高中,送一個個女孩走出大山,勇敢逐夢。有人笑她癡狂,我卻贊她堅強。前行的路途怎會一番平坦,誰還不是在療傷中前進呢?作為當代青年,身為中華民族 新生力量,我們更應在困難中摸索,在曲折中找尋正確的復興之路。
付諸行動,取得成功。“旌旗引征途,實干見精神。”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取得了偉大成就,抗疫成功,扶貧成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中國人偉大的行動力。武漢封城,一令立行是中國對全國人民的負責,奔赴抗疫一線是醫生對生命的敬重,而我們的中國夢就更不應該只游于思想上,身體力行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經之路。
看今朝,不少青年人堅守本心,為自己的理想而不懈拼搏著,疫情防控期間的外賣小哥,外交會議上的張京……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正如陳獨秀所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追求夢想的道路任重而道遠,而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唯有打破這種撲朔迷離,才有可能找到前進的方向。
理想是一個人生存的信條,若無理想又與咸魚何異?身為中國新一代青年,命運已將前人手中的風帆傳遞到了我們手中。樹中華復興之理想,燃中華巍峨之雄風,是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回復。請前輩們放心,中國夢,我的夢,立義以為的,奠而后發。中華之理想,我來完成!
1.“理想”拆詞,構思巧妙。文章開篇先將理想一詞拆開,然后將“理清思路,想出辦法”與場雄的“立義為的,奠而后發”巧妙聯系,引出“先確定理想,然后付出行動,理想才會實現”的中心論點。
2.突出青年,以今為主。分析論證舉例,能緊密聯系驅動任務中的“當代青年”和“自身發展”,舉例貼近現實,更有說服力。
3.卒章顯志,感召力強。文章結尾。站在當代青年的角度發出呼告,感情充沛,句式工整,既突出了主題,又富有感召力。
(點評人:王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