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一考生
理想,是每一位積極進取者奮斗的目標。何以追求理想?我們的祖先也常常在尋找答案,他們常從基礎、路徑、目標等等方面入手,漢代揚雄曾講,以射箭的“弓”“矢”“的”喻追求理想之路的“修身”“矯思”“立義”,表明抵達理想之岸的條件。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以矯思為舟,以修身為槳,以立義為漫漫大海中的航行方向,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首先,矯思有助于摘取理想之花。矯思就是端正態度,就像是在浩瀚的海洋中能繼續航行的勇氣,就像是在漫漫荒漠中能繼續前行的毅力。顏回通過孔子的教導,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成為史上的復圣;孟子從孟母三遷中知道了,平日里該學什么,端正了學習態度,最終成為亞圣;曾國藩也“吾日三省吾身”成為一代大儒與名臣。縱觀這些人物,他們都是通過矯思,抵達理想的彼岸。端正態度,雖不能告訴你該做什么,卻能告訴你不該做什么。
其次,摘取理想之花要修身。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國人的價值觀來看,理想之花栽種在平天下這一層面,顯然修身在其之前,古今中外以來,摘花之人,無不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如孔子,其具備良好的德、仁等品質,雖改革未成,但也成為其理想中的老師、教育家;又如葉圣陶先生,具備良好的文學修養,成為優秀文學家;又再如袁隆平院士,具備高端科技知識,成為他理想中的農民;又再如莎士比亞,如果他沒有豐富的個人修養,又怎能寫出大量的傳世名作,重新整理英語詞匯體系呢?所以說修身是摘花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作為青少年,修身的最佳方法,就是不斷學習進取。
第三,摘取理想之花,最重要的是立于義。孟子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在孟子看來具備浩然正氣即立于義是一種高貴品格,也是摘取理想之花不可缺少的。涸轍之鮒中,莊周假意去救鮒魚,而實際上并不想,這就是沒有從正義出發,給自己人格抹上了污點,錯失東波之臣鮒魚報恩的機會,不利于其到達理想的彼岸。俗話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間沒有相互欺騙等不好的行為,這使得人們更愿與君子交往,使其人脈更加寬廣,更易到達理想的彼岸。
作為新時代青年人,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并以其為基礎,把修身學習不斷進取作為路徑,把立于義當作目標,不斷鞭策自己,以史為鑒,努力摘取理想之花。
1.緊扣材料,觀點鮮明。文章開篇聯系揚雄的射箭之喻,設問后自然提出中心論點:“作為新時代新青年,以矯思為舟,以修身為槳,以立義為漫漫大海中的航行方向,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觀點鮮明突出。
2.層次清晰,結構完整。以中心論點中的三個關鍵詞作為三個分論點,中心論證部分圍繞三個分論點具體展開,以首尾段為總,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層次清晰,論證嚴密。
3.舉例典型,照應任務。圍繞分論點列舉名人事例展開論證,論據典型。并且每個分論點之下都能聯系“當代青年”“自身發展”分析,與情境任務相照應,論證嚴密。
(點評人:王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