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考生
五千年華夏歷史,三千年人類文明。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給予不同的歷史機遇,也正因不同,人生才得以多彩,更因多彩的人生,時代的光華從未黯淡。漫長的封建時代里,有人豪情在胸、才華橫溢卻未遇明主,嘆息生不逢時;有人庸庸碌碌、無才無德卻安分隨時,安于時日流轉。而我輩青年,生逢21世紀的盛世,當乘時代之東風,扶搖直上九萬里,方不負這萬事可為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至今七十余載,短暫的歲月卻風云激蕩,劈波斬浪的先輩給我們留下彌足珍貴的紅色精神。恰值建黨百年,那血淚染成的紅旗帶來了和平和富足,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回首華夏往昔,革命先輩勇立潮頭,并非在生不逢時的哀嘆中消沉,攻堅克難、改革開放為我們創造了盛世偉業。百年后的我們站在了這片鮮紅的土地,紅色精神蘊含在我們血脈之中,這便是時下青年最好的傳承。
時代的大道鋪展向前,每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每個人在特定時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所謂“圣人非造勢也,順勢也”,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的我們,要引領新中國的戰車去往何方。習主席諄諄寄語:“時代發展的方向,要由國家的青年人來決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時代共呼吸,與民族同脈動。時代是一條長河奔騰入海,我們必須站在高處瞭望,看清前進的方向,才可以駕駛國家這艘巨輪,在時代長河里揚帆起航。
疫情席卷下的中國,曾經是陰霾遍布。如今災難已然走遠,看似“云銷雨霽”,然而鄰國病疫未消,他國又環伺四周。一個民族是否能再次迎來高光時刻,考驗它的,往往就是“乍暖還寒時候”。時刻持有危機意識,才是順利淌過時代淺灘的唯一突進。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隨著局面平穩,不戴口罩的人多了,頻繁聚會的人多了,甚至四處游走的人也開始慢慢增加,一旦危機意識的線被崩斷,那么離時代再次狠狠教訓我們的時候也就不遠了。我們是生逢其時,便應一切以家國為重,那才能讓中國不在時代變化之際被淘汰。
時下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生逢盛世,“躺平”“佛系”“淡漠”卻漸次流行,這些看似在功利時代是云淡風輕的選擇,實則對社會進步毫無益處。一個人的輝煌人生,離不開時代的紅利,也離不開國家和民族的兜底。無論你感嘆生不逢時,還是安分隨時,都應向陽生長,順流而進。當我們順應了這個時代的潮流,國家就適應了時代的潮涌,那么時代的波涌就會讓華夏的古船行以致遠。
多用長句,說理有力。在深入論述某觀點的時候,長句往往有利于讓主旨更加深入,本文的句式選擇經典,緊扣關鍵詞展開,同時又聯系了現實生活中的“躺平”“佛系”來論證時代中人應該做什么,寫出了“青年與時代”“青年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邏輯清晰,語言有力,說理深刻。
多用比喻,引用妥帖。本文以“五千年華夏歷史,三千年人類文明”,奠定了宏觀的歷史視角,然后引用材料,以經典妥帖的四字句寫出不同時代下人們的不同選擇,順勢寫入對“青年在萬事可為的時代”的號召,接著回顧建國的艱辛,對比時下的盛世,將時代比喻為“長河”“大道”,將國家比喻為“巨輪”“戰車”,青年則是“舵手”,生動地寫出了青年在時代中的作用,最后再來呼吁人們投身建設時代,感染力強。
(點評人:黃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