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平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城建規劃分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三生空間”即生活、生產、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很好理解就是我們生存的空間,生產空間就是開展活動所需要的場所,專業性較強,生態空間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人們自身的健康也由此受到相應的影響。
城鄉規劃集合了眾多專業規劃所形成的三生空間。規劃的重點工作就在于對城鎮居民點規模進行科學的確定和布局,以達到工業、交通、公用設施等領域的用地需求。在城鄉規劃中對“三生空間”進行劃定,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證社會經濟和城鄉的發展,而且通過生態環境底線思維也能夠更好地保障城鄉發展所需要的生態資源。因此,城鄉規劃必須要達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統籌保護與發展的要求,使得“三生空間”劃定更加的科學,便于實際操作。
社會的發展目標要根據經濟發展規劃來進行科學地確定,通過將各地區發展情況、城鎮性質進行結合,來進一步地預測城鎮人口和生活空間的規模;依據人們的活動規律,確定空間布局模式;結合當前的用地、自然環境等因素科學的布局設施,從而確定城鎮生活和生產空間的范圍。在此過程中還需要對該規劃體系中的期限進行適當的協調,科學地進行相應的增補,從而形成一套科學的規劃期限。協調規劃的規模工作,主要是根據城鎮及經濟發展的相關訴求所形成的初步用地規模,在協調規劃期限內,用地規模與建設用地規模達成一致。規劃土地的邊界范圍要優先對城鎮規劃的功能布局進行綜合考慮,同時還需要保證發展的規模與邊界在合理的范圍內,不會對生態空間造成嚴重的影響,不得損害農業用地空間。
鄉村規劃的基礎在于以村規劃,通過編制村規劃,從而實現各類規劃建設的有效實施。在進行規劃編制的過程中涉及空間邊界,而且需要對相關對象的空間范圍進行深入地分析,最終確定鄉村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并通過編制規劃鄉村居民點集中建設,細化鄉村生活空間。為了實現規劃的科學性可以采取技術路徑的方式,首先,在編制村規劃的前期,對居民集中點、產業用地進行研究分析所需的空間規模。其次,利用專業化的規劃手段對相關的規劃內容進行劃定,工作平臺要以村規劃作為基礎,綜合進行統籌布局。再次,綜合協調鄉村的空間用地之間的關系,科學地確定鄉村的基本格局。
本文選取了某行政村作為實例,所選鄉村面積為43.5km,有4個自然村,村莊中包含省道和高速公路,還有國家自然保護區和橫溪,大約擁有人口1207人。
3.2.1 生產空間
①耕地有所限制,導致長久以來以單一的農業資源為主。村內人口聚居點附近集中了較多的耕地,紅壤是主要的耕地,這類土壤的特點是肥力較低,主要的作物是山核桃、茶葉等,村中有1家農業開發公司,產業區有2個。資源利用方式比較單一,由此極大地影響了該村的經濟發展。②沒有系統地整合旅游資源,發展潛力不足。該村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建筑極具昌西古建筑特色但很多建筑已經遭到了破壞。雖然該村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但沒有進行充分的挖掘利用,導致村莊的歷史底蘊很難完整的呈現。針對到景區游玩的散客,村民自發開設了很多零碎不具規模的酒店與民宿,這些都不具備豐富的服務功能,造成了旅游業收入極不穩定的情況。
3.2.2 生活空間
①該鄉村的路網結構不強,交通秩序十分的混亂。該村的交通與城市出現了嚴重脫節情況,導致出行十分的不便。村內最寬的干道達到了4m,這不僅影響出行,而且存在一定的消防安全隱患。村內現有的基礎設施相對來說比較落后,與相應的路網級配極為不協調,形成了斷頭路情況,這對村內的交通造成了嚴重影響。由于村內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車的數量逐年提升,停車位的缺口也逐漸地增大,已經明顯跟不上當前的交通需求。②村內的建筑風貌良莠不齊,環境布局不夠科學。該村的建筑主要是村民自建,因此無論是建筑的形態,還是建筑的層數都沒有進行嚴格的管控,使得村內的建筑形式混亂,缺乏特色。由此所導致的村民私搭亂建情況非常多,并且占據了較大的土地面積,而其內部空間利用率又非常低。③開放的公共綠地十分有限,配套設施十分的簡陋。由于村中的公共開放綠地十分有限,根本達不到村民日常活動的要求,而且基礎設施簡陋,基本環衛設施和市政管道系統都無法滿足村民以及游客日常生活的需求。
3.2.3 生態空間
①自然資源極為豐富,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強。該村覆蓋植被率比較高,已經達到了85.4%,據統計該村的負氧離子濃度達到了8000個/cm,但是由于周圍的山體林種類比較單一,生態鏈比較脆弱;全村僅有一條水溪流過,村內老河道損壞比較嚴重,且河水無法實現自凈,這就給河道周圍生物物質的交換帶來嚴重的影響。②人為因素干擾嚴重,破壞聚居生態。由于村內的基礎設施比較短缺,村民的生活方式比較原始,沒有對生產生活用水進行處理,直接污染了周邊的農田與山林,同時生活垃圾也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護生態空間的難度。
景中村的發展主要依靠風景區,發展生態旅游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態保護體制,在對空間進行優化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因地制宜,由生產空間出發改善優化村民的生活空間,并且對生態空間進行科學的修復。
3.3.1 生產空間梳理引導
①對耕地風貌進行科學的優化,拉動三產經濟。鄉村振興的重點就在于產業興旺,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建設用地指標。田園綜合體目前比較先進的經濟組織模式,通過三產聯動達到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如下圖所示)。②對該村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地挖掘,形成一條亮麗的景觀。跟隨全國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對景中村的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充分地挖掘,沿著村道布置相關的景觀點,從而在村內營造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這對于傳承與發揚歷史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產聯動關系示意圖
3.3.2 生活空間改善優化
為了在政策方面達到鄉村發展的要求,使村內的基礎設施配置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對當前村內的建筑分成3類,分別近幾年新建的質量較好的“一類建筑”,存在部分破損的建筑情況的“二類建筑”,質量比較差的“三類建筑”,提出了4個改造策略,分別是“拆、留、遷、改”。①優先發展公共交通。通過對村內的私搭亂建的“三類建筑”進行拆除,將一些影響交通與規劃布局的建筑進行遷移,擴大道路轉彎處的半徑,適當地拓寬村內道路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將村內的交通狀況進行了提升,通過增加公共汽車站臺提升了引入公交系統的可能。②對村內的建筑特色進行提煉,從而實現對建筑風格的控制。景中村的地理位置在昌西片區,通過對村內建筑風格進行系統的分析,提煉其建筑特色。③營造開放綠地空間,形成優美的景觀空間。結合相關的規劃用地要求,逐步地開放綠地空間,適當地增加一些口袋公園、景觀農田等,這樣不僅能夠提升村民的歸屬感,而且村民自身也會為家鄉的改變感到無比的自豪。
3.3.3 生態空間修復提升
①完善基礎市政設施。在村內要建立完善排水管道系統,使得雨污水得到科學的分流,降低其對地表徑流產生的污染;規范村內的違章架設問題,統一在地下建設綜合管溝;提升現有的環衛配套設施,將垃圾收集點設置在每70m服務半徑區域內,科學地進行垃圾分類,從而使環境得到進一步的保護。②修復河道駁岸,改造風景林林相。對相關的河道進行清理,建立相應的水閘用于日常的補水與汛期的排水;適量拓寬河道,加強其自身的凈化能力;引入多種樹種,增加樹種的多樣性,從而使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的持續穩定,提升景觀質量。
城鄉人居環境主要是由“三生空間”所構成,能夠為城鄉空間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優化城鄉空間布局主要的手段是城鄉規劃,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并且管理制度和相關的技術也比較成熟,可以說基礎條件十分優越,因此更加應該發揮出其積極的主體作用。未來對于研究城鄉規劃和實際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其先進的方法,形成科學的城鄉規劃新體系,利用合理的空間結構來確定每一處空間對象。從而為我國的空間治理能力提供高效的服務,進而提升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速度,形成科學高效的城鄉空間格局,實現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