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寧 (恒天安徽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建筑項目在上海市長寧區(qū),地上部分4.5萬 m,包含2.5萬m的教學樓一棟、2.0萬m的宿舍樓一棟;地下部分1.2萬 m,總面積共計 5.7 萬 m。地上三層以內(nèi)都是大底盤裙房,首層裙房設計為6m層高,二、三層裙房設計均為4.5m層高;上部兩個塔樓,一個用作教學樓,一個用作宿舍樓,二者共用同一大底盤,與下部裙房連為一體。單體北側是13層的教學樓,自四層起均設計為4.2m層高,塔樓高60m;南側是15層宿舍樓,四層設計為4.2m層高;自五層起均設計為3.6m層高,高度同樣為60m。頂部一層設計為連體形式,與主體一側剛接,與主體另一側滑動連接。上部結構均以地下室頂板為嵌固端。
因不允許將“結構縫”隔出的單體當成獨立單體,在計算該工程預制率時,整個上部結構需要被當成一個整體,對單體預制率的要求是,至少為40%。其抗震設防烈度要求為7度,場地類別IV類,地震分組設為第一組,0.9s的特征周期。三種結構方案分別為:方案1,鋼結構;方案2,PC預制混凝土結構;方案3,鋼結構+PC預制混凝土組合結構。
方案1的鋼結構,設計為鋼框架-中心支撐方式,其抗震等級是三級,周期折減系數(shù)為0.9。框架柱采用700mm×30mm~500mm×16mm的矩形管;鋼支撐采用 300mm×500mm×20mm~300mm×300mm×16mm的矩形管;框架梁則采用HN650×300mm~HN400×200mm。結構用鋼量在96kg/m左右。表1列出的結構模型指標,均與規(guī)范要求相符。

鋼結構的各項指標 表1
計算其單體預制率時,所得結果見表2,因合計值超過40%,故符合規(guī)范要求。
方案2的PC預制混凝土結構,設計為裝配整體式框架-現(xiàn)澆剪力墻,整體三級抗震,剪力墻二級抗震,0.8的周期折減系數(shù)。其框架梁截面是400mm×800mm~250mm×500mm;其框架柱截 面 是 500mm×500mm~800mm×800mm;其剪力墻250mm厚;樓板用的是140mm厚鋼筋桁架疊合板,其中預制60mm,其余80mm現(xiàn)澆。方案2結構的各項指標見表3,全部與規(guī)范要求相符。
地上部分的塔樓構件中所有板、梁、女兒墻及樓梯均為預制件,地上三層內(nèi)框架柱為現(xiàn)澆結構,四層及以上方為預制件。計算混凝土結構預制率時,可采用以下公式:
單體預制率=預制體積/(現(xiàn)澆體積+預制體積)×100%
方案2中求得的混凝土結構單體預制率經(jīng)為40.2%,符合規(guī)范要求。

鋼結構預制率 表2

PC預制混凝土結構的各項指標 表3
方案3的組合結構中,將教學樓設計為鋼結構,宿舍樓設計為PC預制混凝土結構,構件截面分別與前兩種方案的尺寸一致。宿舍樓上部結構當中各構件的現(xiàn)澆、預制方式與方案2保持一致。針對宿舍樓部分,求取的單體預制率是38.5%,而教學樓部分的單體預制率是45.6%,按面積進行加權平均后最終求得的單體預制率是42.1%。
3種結構方案中,在地震與風荷載影響下,結構可能出現(xiàn)的層間位移比與位移角,以及周期比等指標均與規(guī)范要求相符,對其裝配式設計內(nèi)容加以比較,可知其預制率均可滿足要求,具體見表4。

三種方案分析結果 表4
方案1:由于鋼結構技術已經(jīng)成熟,不需設置大量支撐,僅對建筑空間存在局部影響,項目的設計需求能獲得基本滿足。構件生產(chǎn)已實現(xiàn)標準化,產(chǎn)能十分充足,無需與廠家預約,施工周期不長,進度完全受控,對周邊居民不會產(chǎn)生明顯的噪音或污染影響。
方案2:因需要布置大量剪力墻方能實現(xiàn)對周期、位移等指標的控制,嚴重影響空間布局。混凝土構件的預制包括大量深化工作,其產(chǎn)能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往往需提前與廠家預約,工期太長,進度難以掌控,其污染、噪音影響均不容忽視,且其施工水準現(xiàn)階段相對滯后,易出現(xiàn)外墻漏水之類質(zhì)量隱患。
方案3中,其優(yōu)缺點均在方案1、2之間,對于超限高層建筑而言,兩棟連體塔樓的結構動力特性應該盡量保持一致,方符合抗震要求,若結構形式迥異,其動力特性相差大,會通不過超限審查;另外,其單體預制率如何計算,尚無定論,本文所用計算方法需有關部門審批,故不建議采用此方案。
通過綜合分析可知,方案1的材料造價較方案2要高,但好在質(zhì)量小,可節(jié)省部分造價;且鋼結構的生產(chǎn)十分規(guī)范,在空間布置方面也很靈活,施工速度快,預制率也高,體現(xiàn)出最佳的綜合性能,因此最終選用方案1。
建筑產(chǎn)業(yè)在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的同時,其發(fā)展要求已無法靠傳統(tǒng)建筑體系來實現(xiàn),日后的發(fā)展趨勢中,裝配式建筑將成為主流。文中以裝配式建筑為重點,研究了其結構設計的選型,發(fā)現(xiàn)在裝配式建筑的設計和施工領域內(nèi),鋼結構的優(yōu)勢較明顯,且對于一些細部技術,譬如大跨度、高位連體等的難點解決十分有利,可將溝通相關部門的成本節(jié)省下來,使項目后期的整體進度處于可控狀態(tài),具有廣泛的發(fā)展前景,是裝配式高層建筑結構形式的首選。鋼結構的不足之處,在于其造價及后期所需維護費與預制混凝土結構相比,會高一些,若項目的預制率要求較低,或結構類型并不復雜,結構設計方案最好還是用PC混凝土,并應對施工工藝加以關注,盡量消除質(zhì)量隱患。在研究項目時,仍有部分不足,在結構形式采用鋼結構+PC混凝土的組合方式時,以建筑面積加權平均的方法對其單體預制率做了簡化計算,但缺乏規(guī)范性支持,在日后的研究中,對結構形式不一樣的連體建筑,計算其單體預制率的具體方法仍有待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