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亮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1)
近年來,為了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各地市政道路工程建設發展迅速,土方需求大大增加;由于部分地區地質較差,土方回填難以滿足要求,路基填筑質量易存在隱患,后期易出現開裂、不均勻沉降等現象,需摻加石灰等進行二次改良;此外,土方回填施工過程受天氣影響較大,延長施工工期。
山皮石是由風化破碎巖石砂粒以及少量風化殘積土組成的混合石土,用于路基填筑時,強度較高,內摩擦角大,壓縮性較小,透水性良好;填石路堤應力狀態單一,受地下水影響較小,不易產生不均勻沉降,整體剛度大,路基在汽車荷載條件下產生較小的主固結和次固結沉降。丘陵地區通過開挖周邊石方填筑路基,不僅能滿足工程質量要求,節約耕地,還大大提高了填筑效率,有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
本文以某市政道路項目山皮石填石路基為例,從原材料檢測、現場主要施工工藝、質量控制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填石路堤壓實質量控制要點,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某市政道路全長約3961.8m,規劃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地處圩區,場地地貌單元為河流一級階地,淤泥及淤泥質粉質粘土層層厚較大,地下水豐富,路基填筑平均高度約2~4m。項目所在地屬于丘陵地區,山皮石石質優良,價格低廉,料源豐富,預計可開采儲量約3500萬噸,滿足道路施工用量。該項目路基填筑設計采用山皮石進行回填,路床部位設計規定采用40cm粒徑、中硬~硬質巖石填料,強度不小于30MPa,CBR應達到5%,壓實度控制96%以上,孔隙率不大于22%。
原材料通過現場隨機取樣,經加工后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巖石飽水抗壓強度、CBR,具體檢測結果如下。
2.1.1 單軸飽水抗壓強度試驗
石料的抗壓強度是反映石料力學性質的主要指標之一,單軸抗壓強度試驗主要用于石料的強度分級及性質描述。本強度試驗依據《公路工程巖石試驗規程》(JTG E41-2005 T0221-2005)進行,采用立方體試件,邊長為50mm+2mm,每組取6個,試件達飽和狀態后以 0.5MPa~1.0MPa 的速率進行加荷直至破壞,記錄破壞荷載及加載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試驗取樣1組,共6個試件。本次檢測結果如表1所示。

石料單軸飽水抗壓強度檢測結果 表1
2.1.2 承載比CBR試驗
CBR又稱為加州承載比,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公路局首先提出來,用于評定路基土和路面材料的強度指標。目前,國外公路普遍采用CBR作為路面材料和路基土的設計參數,CBR值的確定對于公路工程的路基路面設計及施工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試驗依據《公路工程土工試驗規程》(JTG 3430-2020 T013-2019)進行,根據擊實試驗結果,現場壓實度采用96%,制作標準試件,具體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經檢測,石料單軸飽水抗壓強度試驗及承載比CBR試驗均滿足圖紙及道路設計規范,因此,該地區石料可用于道路路基填筑。
由于各地區料源復雜,石料性質差異較大,均需要通過試驗段填筑,獲取相關試驗數據。填料總的要求如下:
①填料宜屬于自然開采,嚴禁摻雜腐殖土、樹根、淤泥等材料;
②嚴禁采用易溶性巖石、膨脹性巖石、崩解性巖石、鹽化巖石等;
③填料應不易風化;
④填料強度、粒徑等要求如下表。

承載比CBR檢測結果 表2

填料使用情況一覽表 表3
填石路堤在不同地區進行大規模施工前,由于石料來源、施工機械、設計要求等不同,宜結合實際施工情況,先填筑試驗段,取得合理的試驗數據,以滿足現場設計要求。填筑試驗段宜確定以下參數:
①驗證設計指標的合理性,如壓實沉降差、孔隙率是否能達到要求;
②確定施工機具的合理性,如壓實機械型號及組合等;
③確定合理的施工參數,如:虛鋪厚度、松鋪系數、碾壓遍數及碾壓速度;
④確定合理的檢測參數,如檢測頻率、控制指標等。
填石路基施工工藝暫無統一的方式,各個行業各個地區均有差異,結合以往施工經驗,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業主或監理單位共同確定料源后,經見證取樣進行料源的測試,確保料源的強度滿足設計要求。針對較大粒徑的顆粒,應進行加工處理,同時應及時清除不合格填料。
根據設計圖紙坐標,每20m一個橫斷面進行路基中線及邊線放樣,確定中樁及邊樁位置,經水準儀測量各樁的標高,標記后以控制路基填筑厚度。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路基處理,清除表層耕植土,去掉地表的草皮、樹根、垃圾、腐殖土等,建議處理深度30cm~50cm,處理后地基要求壓實度(重型擊實)不小于90%。
根據石料粒徑的大小選擇不同的攤鋪方法,對石料粒徑較大者,建議采用漸進式攤鋪法,即運料汽車在新填筑的松料上呈梅花型先低后高、先兩側后中央逐漸向前卸料,推土機隨時攤鋪整平。攤鋪過程中嚴格控制壓實層厚,宜不大于60cm,松鋪系數宜為1.2~1.3之間。若現場石料局部存在超粒徑情況,應及時進行破碎,確保攤鋪過程出現大面積空洞。
攤鋪完成后及時進行碾壓,結合實際情況,選用不小于20t的羊足碾及振動壓路機組合,碾壓遍數宜控制10~12遍,碾壓過程中,建議采用石渣或石屑填筑空隙,確保碾壓面平整密實。不同的碾壓遍數結束后進行孔隙率、沉降差的檢測,確保兩者滿足設計指標。
目前填石路基質量控制主要依據沉降差、孔隙率及施工工藝進行綜合評價,各地區要求的檢測頻率及施工工藝均有不同,導致各控制指標略有差異。總之,在施工過程中,對料源進行時刻監控,必要時做相關檢測,嚴格把握每個施工環節,切實保證填石路堤質量。
質量控制相關要求如下:
①填筑試驗段目前采用壓實沉降差及孔隙率進行現場質量控制;
②結合實際情況,每碾壓2遍對試驗段進行檢測,直至滿足10~12遍,壓實沉降差采用精密水準儀檢測,孔隙率采用灌水法進行檢測;
③壓實沉降差檢測宜每50m測1個斷面,每個斷面布置5個測點;
④孔隙率宜采用灌水法進行檢測,開挖尺寸根據石料的粒徑進行確定,開挖寬度一般宜為1m,現場檢測宜每1000m測3個點;
⑤壓實沉降差一般宜控制在2~3mm,孔隙率指標應依據設計圖紙及道路路基設計規范。
填石作為路堤填筑材料在山區及丘陵地區具有先天性的優勢,由于石料性能較好,不但降低了工程造價、減少水土流失,而且給當地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填石路堤的質量控制由于缺少相關的專業技術標準,如果材料未經嚴格的篩選與試驗而直接填筑,可能無法保證路基施工質量,從而減少道路使用壽命,因此,宜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控制:
①加強料源的測試,嚴格控制超粒徑顆粒,進行石料測試;
②重視試驗段的攤鋪,選擇合適的施工機具組合,探索合理的施工參數;
③加強質量控制,通過不同厚度及粒徑下試驗,找出影響壓實的重要參數,選取符合實際情況的填筑厚度;
④填石路堤施工時,其原材料、施工工藝應經設計單位計算確認,滿足相關文件要求才能進行填筑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