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鶯
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中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披露了全國城市聲環境現狀以及噪聲防治工作的總體情況。全國哪里最“吵”、哪里最“靜”?治理噪聲需要攻克哪些難題?各地又有哪些降噪高招?一起來看看。
全國城市聲環境質量向好,但投訴依舊高達201.8萬件
《報告》顯示,2020年全國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總點次達標率為94.6%,夜間總點次達標率為80.1%,與上年相比分別上升2.2個和5.7個百分點,城市功能區聲環境質量總體向好。但0類功能區(康復療養區)、4a類功能區(道路交通干線兩側區域)和1類功能區(居住文教區)夜間達標率持續偏低。
城市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0分貝,評價為“較好”,晝間道路交通噪聲等效聲級平均值為66.6分貝,評價為“好”,與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穩定。
雖然城市聲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與人們的要求尚有距離?!秷蟾妗放?,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國省轄縣級市和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計受理環境噪聲投訴舉報約201.8萬件。其中,社會生活噪聲投訴舉報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聲次之,占34.2%;工業噪聲占8.4%;交通運輸噪聲占 3.7%。2020 年,“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44.1萬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報的 41.2%,僅次于大氣污染,排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2位。廣西、重慶的環境噪聲投訴舉報占本地各類環境污染舉報的比例超過50.0%。
從城市看,拉薩、海口、廈門、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達標率都是100%。出乎意料的是,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連,達標率僅為66.7%。達標率排在倒數第二的是西寧,只有75.0%。夜間總點次達標率達到90%以上的大城市只有兩個,南京以92.7%奪冠,廈門以90.0%位列第二。與之相對照,夜間西安達標率僅為37.0%、大連達標率為37.5%,鄭州達標率41.9%、長沙達標率50.0%,成都、哈爾濱、寧波達標率也低于60%。
綜合來看,廈門、南京、貴陽、太原都是全國聲環境質量領先的城市。另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中,廣州、深圳表現亮眼,廣州晝夜達標比例為95.0%、87.5%,深圳為98.8%,84.5%,尤其是夜間噪聲控制,遠高于北京和上海,在大城市里也排在前列。
“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首次寫入五年規劃
根據世衛組織對歐洲國家的流行病學研究,噪聲污染已成為空氣污染之后影響人體健康的環境因素。過度暴露在噪聲污染中,不僅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增加患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
噪聲達到60分貝—70分貝左右,就會影響人類正常的睡眠和休息;70分貝—100分貝的聲音會讓人心煩意亂、精神不集中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出現事故;100分貝—120分貝的聲音則難以忍受,幾分鐘即可暫時致聾;120分貝以上,則會導致全聾。
噪聲污染作為環境污染的一種,但與水、氣、土壤污染相比,受重視程度還遠遠偏低,科研投入極少甚微。《報告》顯示,2020年,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立項或承擔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相關科研項目13個,經費合計745.3萬余元。
此外,環境噪聲監管涉及生態環境、公安、住房和城鄉建設等諸多部門,各地受理環境噪聲投訴舉報的渠道也不統一。以至于很多人投訴時,發現監管部門不明確;即便執法人員到現場,因為噪聲的瞬間性特點,也很難取證處罰。有專家認為,城市噪聲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環境改善的短板。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了“加強環境噪聲污染治理”,為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這是噪聲相關工作首次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此外,2020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也將《噪聲法》修改列入全國人大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生態環境部在調研論證、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圍繞強化規劃源頭防控、明確相關部門監管職責、準確界定防治對象、完善主要噪聲源管理措施、強化違法處罰等方面展開修改,完成了《噪聲法》修改草案建議稿及相關材料,并報送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目前,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委員會正在大力推進修法工作。
據了解,現行的《噪聲法》自1997年頒布至今,已實施了二十多年,其中的一些法條已不能滿足我國現階段噪聲污染防治要求,削弱了法律執行力。此次修法工作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噪聲污染防治的重視。
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推進噪聲污染防治
為持續推進聲環境治理改善,各地也探索了不少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加大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其中,湖北、長沙、濟南、深圳、武漢等省市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工作,也被《報告》作為地方經驗向全國推廣。
2020年,湖北省環境保護委員會印發《湖北省聲環境質量提升行動方案》,統一部署全省噪聲污染防治工作,要求明確和細化各類噪聲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門及其工作職責,完善噪聲考評體系;加強噪聲投訴舉報辦理工作,建立健全辦理機制;嚴格建設項目噪聲管理,加強重點領域噪聲監管;強化噪聲污染違法行為查處;推進聲環境功能區優化調整、加強噪聲監測和加強信息公開等基礎性工作。
長沙以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長沙市2020年大氣、水、土壤和噪聲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促進城市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嚴格規范聲污染防治、強化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防治、推進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深化工業企業噪聲污染防治、完善噪聲監測網絡、開展示范創建、強化部門協調聯動等11個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明確各項工作任務的牽頭、配合和實施單位,細化年度重點項目并納入考核指標體系,進一步壓實行業主管部門和屬地責任。
而濟南則印發《2021年度城市管理綜合考評工作方案的通知》,將噪聲擾民整治成效納入考評內容。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還印發《噪聲擾民整治考評細則》,將夜間建筑施工、渣土車超速和超載、商業經營活動排放高噪聲攬客行為、交通運輸噪聲擾民四類對城市噪聲影響較大問題列為考評項目,并制定詳細的噪聲擾民整治評分細則。
一直走在前面的深圳市,在執法方面有所創新。深圳利用生態環境智慧監控平臺、無人機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推進以現場執法為主向以非現場執法為主轉變,推廣“遠程喊停”新管控模式,以“線上監控+線下執法”的方式,協調聯動,對“屢喊不停”的工地實施精準執法,提升執法效能。
武漢以搭建溝通橋梁、化解施工噪聲矛盾的做法也值得肯定。該市出臺“制定一套降噪方案、建立一個溝通平臺、組織一次懇談會、組織一次約談、通報一次辦案情況”的建筑施工噪聲管理舉措,依托社區構建城管、社區、企業、居民“四位一體”的聯絡平臺,對每周噪聲擾民投訴前十名的工地,組織面向企業和周邊居民的座談會或懇談會,爭取市民的理解,并督促企業因地制宜按照降噪要求,優化施工工藝。全年組織各類座談會、懇談會600余場,將噪聲引發的矛盾化解在基層,緩解施工噪聲擾民。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噪聲污染,既是環境問題,又是基層治理的重大問題。噪聲污染防治成效如何,取決于各地各部門是否真正把治理噪聲污染放在突出位置。還“靜”于民,需出實招,常抓不懈、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