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 閆懷強
2017年,河源市東源縣獲評全國首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縣。自獲得“兩山”實踐創新基地以來,如何更進一步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成為東源縣在新形勢下亟待探索的新任務。
面對發展新形勢、新任務與新要求,東源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住全省重要生態屏障這一發展定位,進一步明晰綠色發展思路、發展路徑與發展目標,大力實施“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努力打造“一核一副三重四組團”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積極探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奮力走出一條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綠量”的綠色發展新路,讓綠色發展成果惠民富民。
守好綠色本底
東源縣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面積4009平方公里,是全省縣域面積第二大縣,也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源地。
“綠色是東源的本底,是東源的核心競爭力。”河源市生態環境局東源分局局長張建安告訴筆者,一直以來,東源縣強化環保規劃,樹立環保優先鮮明導向,堅持規劃先行,嚴把環境準入關。編制并嚴格組織實施了《中共東源縣委 東源縣人民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行動方案(2019—2021年)》《東源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東源縣四個功能區分類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的環境保護規劃、方案,以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綠水保優、藍天保衛、凈土防御為具體目標,以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和生態制度為抓手,全方位為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在實施上述環保規劃、方案過程中,東源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嚴格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終身追責”,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比例,加強黨政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培訓,加強對群眾和企業開展宣傳教育,使全社會形成重視環境保護的廣泛共識。
自2017年以來,東源縣強力開展萬綠湖、禽畜養殖污染、礦產資源、桉樹、河道采砂、水浮蓮、臨江臨湖餐飲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專項整治。通過持續發力、合力攻堅,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14個專項行動成效明顯。
“東源縣屬于欠發達地區,財政比較困難。”張建安提到,但多年來,為鞏固生態屏障,東源縣優先保障環保設施投入,并引入社會資金,采用PPP及EPC等模式,實現了“花小錢辦大事”,走出一條貧困地區完善環保設施的可行辦法。
立足于生態發展區的功能定位,東源縣依據不同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特點,構建縣城都市經濟片區、燈塔盆地現代農業示范區、東部資源經濟片區、萬綠湖生態保護核心區“四大功能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實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分類考核,以功能區引領推動區域分類綠色發展,加強點上集約發展,面上科學保護,推進“兩個河源”思路在東源成功實踐。實施都市經濟帶動戰略,不搞“鎮鎮點火、村村冒煙”,走園區式集約發展道路。
東源縣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建立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積極加大科技招商的力度,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項目落地首席服務員制度,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成功創建粵東西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示范縣。
盤活生態資源
驅車進入東源縣順天鎮大坪村,寬敞漂亮的瀝青路,道路兩旁的綠化與瀝青路相互映襯,形成一道風景線。大坪村村支書朱永亨告訴筆者,近年來,大坪村狠抓環境整治提升工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守得住綠水青山,終于迎來金山銀山。”
朱永亨口中的綠水青山,是指村中的古樹公園,如今已是大坪村必去的網紅“打卡地”。古樹公園所處的地方叫龍祖山,占地面積約98畝,當地人視其為“風水山”,視山上的米椎樹為“風水樹”,世代守護,禁止砍伐。大坪村的先祖們或許不曾想到,他們世代守護的這座山、這些樹,在百年之后的現在,居然成了子孫后代致富奔康的“金山銀山”。因擁有這片獨一無二的古椎樹林,大坪村脫穎而出成為綜合體示范項目建設的核心區,被定位為美麗鄉村及特色農事體驗社區。
大坪村的康匯順天客家民宿,是當地的另一處亮點特色。這家以現代風格演繹傳統的客家民宿,屋頂、墻面、大紅燈籠、小橋流水,處處都精心設計。來順天的游客,必定會到客家民宿住一住,欣賞大坪的田園風光。
“村里組織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南藥種植等項目經營,民宿優先安排本地村民就業,讓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得到更多的受惠。”朱永亨告訴筆者,村民原來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水稻,收入非常低,通過發展生態種植、民宿等產業后,工資大幅度提高,“每月工資有3000到4000元,很多年輕人都選擇返鄉創業。”
據介紹,順天鎮因村施策將全鎮11個村分類劃分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4條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帶,實現黨建示范建設多點開花、整體推進。特別是在生態宜居黨建示范帶中,通過發揮黨建“龍頭”作用,打造生態大坪、驛站楓木等特色示范點,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搖錢樹”“聚寶盆”。
位于東源縣西北部的雙江鎮,生態環境良好、水果產業發達,是傳統的農業大鎮,優勢在農業、特色在水果。當地積極探索“綠色興農、品牌強農、驛道助農”,以特色水果種植為基點、產業鏈條延伸為杠桿,撬動由“農業大鎮”向“農業名鎮”的轉變。全鎮高端特色水果種植總面積達8000畝,成為大灣區青睞的果盆子。高端特色水果產業的發展讓農產品價值得到有效提高,其中西施柚一對可以賣到150元,陽光明媚葡萄達30元一斤,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7年的12785元增加到2020年的17580元。群眾增收得到保障,產業發展有了力量,鄉村振興充滿希望,雙江鎮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定的一步。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東源縣還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健康休閑生活需求,大力發展文旅康養產業。大力實施“旅游強縣”發展戰略,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地處康禾鎮北部的仙坑村,生態優美、民風純樸。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村內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圍屋,古建筑和客家文化遺產保存完好,被列入住建部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仙坑村依托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為基礎,以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為背景,以四角樓、八角樓為代表的古建筑群為中心,與康禾鎮旅游總體規劃、康泉十八項目相輔相成共同發展,逐步形成了“赤南公路—農田水渠—四角樓—八角樓—登云書院”的民俗展示與生態旅游結合一體的鄉村旅游示范路線,帶動了茶葉種植園、研學旅游、萬家旅社、民宿、農家樂等項目的發展。河源市高新區管委會駐仙坑村黨建指導員廖武彪告訴筆者,“仙坑村目前年吸引外來游客超過7萬人次,隨著‘萬家旅社項目的落成,預計可為開辦民宿的群眾每戶年均增收2萬元。”
曲龍村是康禾鎮的革命老區,原河源縣第一個農民協會舊址、第一個中共基層組織舊址均在該村。為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和紅色文化優勢,該村對舊村民文化廣場進行改造綠化,新建兩個村多功能文化廣場。此外,村內鋪設了柏油路,建設了景觀河道及一條防洪景觀河堤,新建4個高標準的公共廁所。一系列的整治行動之后,紅色曲龍村煥發出新活力,成為許多城市居民休閑觀光的去處,村民收入也逐步得到提升。如今,這一幕幕“看得見水,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風光,正不斷在東源縣上演,吸引了不少河源市區及外地的游客前去觀光、休閑與體驗,成為品味田園風光、農耕文明、客家文化和紅色資源的理想之地,開啟了河源市“全域推進、綠富雙贏”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與新模式。
用好資源稟賦
“鎮上的石英砂資源非常豐富,以前都是無序開采,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東源縣藍口鎮旗濱集團經理告訴筆者,過去“產品都是粗加工,資源附加值非常低。我們集團主要經營高檔LOW-E節能幕墻玻璃,對石英砂進行深加工,極大提高了資源的附加值,原砂一噸大概只有20元,經過加工成為產品后可以賣到2000元。”值得一提的是,該集團嚴格抓好環保治理,不僅生產過程確保達標排放,而且礦山采挖后嚴格執行復綠工作,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根據東源縣‘東強、西優、南擴、北實發展戰略和東部資源經濟組團構建‘一軸一帶,三心五片區的空間發展格局,該縣藍口鎮處在‘三心中的新興產業中心。”藍口鎮鎮政府負責人告訴筆者,該鎮將依托豐富的石英砂資源,以硅產業基地發展為基礎,結合城鎮提質擴容,擴大硅產業園區規模,提高園區接納承載能力,促進硅產業集群集約發展和提質增效,打造產城人文有機結合的產業新鎮,建設東源縣副中心。
2020年,該鎮將依托旗濱集團的1800多家下游企業,邀請科研單位、省市行政管理單位,舉辦全國性“硅產業”論壇,把東源縣的“硅產業”“硅加工”做成中國硬件的硅谷,東源縣成為全國硅加工產業的永久論壇會址。同時,以旗濱硅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光伏玻璃基片、汽車玻璃基片、家電產業基片、石英板材等新材料、新能源產業,設立產品研發中心,加強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造,提升智能化生產水平;進行全產業鏈招商,吸引以玻璃為原料的國內外中下游高端深加工企業的進駐辦廠,積極延伸“硅”產業鏈,全力打造千億級“硅”產業集群,建設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和新材料基地。
“依托良好的資源稟賦,東源縣做強資源經濟組團,推動優勢資源高效轉化。”張建安提到,東源縣突出東部資源整合戰略帶動,科學發展礦產資源產業,做強做大硅產業,加快硅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集群集約發展,促進藍口、柳城石英砂加工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整合、入園,打造硅產業新城,全力打造千億級硅產業集群。做強“溫泉+”等新業態,打造以康禾為核心的溫泉度假旅游區。謀劃發展高鐵經濟,打造黃田高鐵小鎮。深入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強化“綠水”“青山”資源利用,做好“六水”文章,推動“兩山”實踐轉化。
環境保護不能止步,綠色發展永遠在路上。東源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創新作為,經過縝密謀劃、深入調研、集思廣益和反復論證,進一步明晰了東源縣綠色發展思路、發展路徑與發展目標,東源縣綠色發展藍圖已繪就,綠色發展的步伐正徐徐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