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為順應科技體制改革新形勢,落實“放管服”改革新要求,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新任務,生態環境部、科技部近日聯合印發《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加速構建新時期服務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
《行動計劃》旨在通過組織動員全國生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積極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服務政府環境治理的科學決策與精準施策,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讓科技成果快速推廣應用、轉移轉化,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壯大,真正實現科技成果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
工作目標
到2025年,建立生態環境科技幫扶長效工作機制,形成新時期服務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實際需求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得到較大提升,基層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環境治理體系與能力得到提升,科技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顯著。
幫扶內容
在科技幫扶過程中,既要突顯科學研究的前沿性和先進性,更要體現研究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行動計劃》堅持“自愿、實效、聯動”的基本原則,內容緊密結合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遇到的難點、痛點以及熱點問題,主要包括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細顆粒物與臭氧污染協同防控、水生態完整性保護與修復、支撐碳達峰與碳中和、陸海統籌與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土壤污染防治與安全利用、危險廢物風險精準管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農村環境整治、督查整改與應急處置等方面。
五種模式
《行動計劃》從指導性和操作性出發,根據問題與需求的來源、復雜性和工作特點,將生態環境科技幫扶總結為5種模式。
“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
針對區域性和流域性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需要,開展1年以上駐點跟蹤研究。按照“統籌資源、自愿合作、合理組建、注重實效、動態調整”的原則組建國家隊和地方隊相結合的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生態環境部、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地方人民政府、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四方通過簽訂協議共同推進工作。
“一事一議”科技咨詢服務
針對地方政府在日常環境監管與治理、企業在達標排放和技術升級過程中出現的臨時性的、單一目標的技術需求,通過成果轉化平臺開展技術供需對接和科技咨詢服務。
“一題一訓”科技培訓與成果推介
針對地方和企業在污染治理、生態修復、資源綜合利用、低碳發展等方面的共性問題與焦點問題,舉辦專題科技培訓和科技成果推介。
“一鎮一員”科技特派員制度
針對基層和企業生態環保隊伍嚴重不足、治理能力偏弱的現狀,通過選派一批生態環境科技人員深入城市、區縣、鄉鎮、村莊和企業一線開展科技幫扶。
“一難一攻”科技集中攻關
針對地方和企業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遇到的復雜難題和重大需求,通過組織優勢團隊和優秀科學家開展集中攻關,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自主創新和先進技術供給能力。
前期探索
“十三五”以來,生態環境部針對中央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推動科技工作積極向“科技服務”轉型,探索構建新時期服務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實效。
近期任務
建立科技幫扶聯動工作機制,生態環境和科技部門強化協作,在實際工作中凝練重大科技需求,共同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研項目。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54個城市推進實施PM2.5與O3污染協同防控“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以水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核心,啟動長江、黃河等流域駐點跟蹤研究工作。
完善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功能和機制,設立科技幫扶專欄,成立平臺理事會,讓平臺成為大家身邊的“好幫手”。
面向全國征集專家,建立科技幫扶專家庫,調動全國環境科技工作者參與幫扶工作。
深入地方調研座談,根據地方實際需求探索和實踐不同幫扶模式。
鏈接
“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模式
“一市一策”駐點跟蹤研究是組織實施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時探索和創立的一種科研組織實施機制,促進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融為一體,科研人員參與到政府決策中,管理人員深入到科研一線,形成“管理—研究—決策—執行—管理—研究”的閉環科研模式,實現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有效解決了生態環境科研與實際脫節、研究與應用“兩張皮”、成果“不管用、不好用”、成果轉化慢等問題,也突破了地方和企業“有想法、沒辦法”的技術和人才瓶頸。
該機制的核心是組建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工作組由國家和地方科研人員共同組成,肩負“送科技、解難題”的任務,通過科技工作者“上山下鄉”的方式,深入基層一線,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互動,進行駐點跟蹤研究和技術指導,把脈問診開藥方,提出針對性、科學性、操作性強的“一市一策”生態環境綜合解決方案。該機制有效實現了研究與應用融合、管理與科技人員融合、行政與科技資源融合、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生態環境部建設了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并于2019年7月上線運行,作為生態環境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撐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成果轉化平臺充分發揮其信息化、便捷化、智能化的優勢,按照“匯集資源、響應需求、支撐服務”的目標,將參與幫扶的各方有機聯系在一起,減少工作環節,提高幫扶效率。
在信息服務方面,及時發布幫扶工作進展。平臺建設“生態環境科技幫扶”專區,權威轉載生態環境科技幫扶政策、發布幫扶任務、展示幫扶成果案例等信息,及時為參與科技幫扶各方提供權威、客觀和準確信息。
在技術篩選方面,增強技術可靠性權威性。按照有關要求,建立嚴格的先進技術篩選工作規程,對科研單位和企業研發的成果進行技術評價,篩選出一批效果好、成本低的先進適用技術。
在技術服務方面,搭建技術供需對接渠道。平臺承擔“一事一議”科技咨詢服務工作,建立政府與市場、技術持有方和需求方間的聯動機制,開展需求征集、成果評價、技術咨詢、技術推廣、技術孵化、技術交易等工作,大力推進成果轉化。
在技術培訓方面,組織線上直播與互動。針對地方和企業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中的難點與共性問題,定期組織專家開展網上直播、技術培訓與互動交流,講解最新科技成果,展示幫扶成功案例。
在資源共享方面,促進創新要素合理配置。建設幫扶專家庫、科技項目庫、技術案例庫、生態環境數據庫、科技創新平臺庫等,形成技術、項目、數據、成果、專家、科研單位、平臺、投融資機構等各類創新要素于一體的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