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
“商業,是地球上最偉大的游戲”,有著“全球第一CEO”美譽的杰克·韋爾奇的這句精辟的話語,概括了商業本質。作為通用電氣前董事長兼CEO,他深諳商業游戲之道。
商業,變幻莫測、競技性極強的商業,縣域又將如何施為?
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如火如荼,給商業注入了全新的內涵,網絡化的商業傳播,極大的跨越地域化的流通,快捷的市場營銷,極速的更新換代,在時間、空間等多個維度改造著傳統商業,縣域商業的提質升級,也正當其時。
6月11日,商務部等17部門發布《關于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促進農村消費的意見》,要求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以建立完善縣域統籌、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重點、村為基礎的農村商業體系。“縣域商業建設行動”正式成為國家方案。
縣域商業,提質換擋的時期已然到來。
有商品交換就有商業。從古至今數千年,從商業雛形時的夏朝商國時開始,商業的本質便是“商品交換”。人們帶著多余的物品而來,并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換。因而,商業自始便與交通運輸網密切相關。
縣域商業,也并非現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行商與坐賈,更是古代商業的基本形態。正是因為看到這一本質,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在《商業的本質和互聯網》一書中,把“運輸網”放在了首要位置。從公路網、鐵路網、航空網、電訊網再到如今的互聯網,商業隨著“運輸網”“信息網”的變化而發生著質的改變。有學者認為,互聯網狀態下的商業,是商業的5.0版。
在互聯網下,物品交換的各方足不出戶便可完成洽購,速度快到了以前的萬倍、億倍,可以秒計。這種狀態下的縣域商業也早已跨出縣域范疇,甚至跨越國門,從亞洲的大山深處直入歐洲的繁華都市。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互聯網下的縣域商業,與城市商業幾可等同。但其前提條件是,縣域的“運輸網”和“信息網”需要無限地接近城市的水平。
談到當代商業互聯網所起的核心作用,許小年說:“互聯網進入中國,產生了市值高居世界前十的大公司,使中國在電子支付、電商和網絡社交的普及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互聯網商業改變著城市商業生態,諸如美團外賣、網上菜市、途家旅游、網絡教育等,在高度發達的城市物流面前,已經進入成熟期,競爭日趨激烈。尤其是城市單車和網絡社區買菜的血拼,把互聯網商業在城市的激烈競爭演繹得淋漓盡致。
然而,互聯網商業在縣域的布局,不僅遠遠落后于城市,而且還存在很多空白和盲點。商務部等17部門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這意味著,電子商業將更加深入地向縣域挺進,縣域商業體系,將更為深入地與電子商務接軌,并構建快捷便利的縣域物流體系。
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聚力打造“中國天冬之鄉”,增加縣域特色產品供給。蘭自濤 攝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從5月份開始對麻柳灣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張國盛 攝
四川省沐川縣鳳凰村著力發展靈芝產業。崔前東 攝
縣域與互聯網商業的嫁接早已開始。或者說,自互聯網商業誕生之日起,縣域,尤其是縣域農產品就是互聯網商業的重要標的。
雖然互聯網商業交易的商品是從工業產品開始的,如服裝、鞋襪、電子電器產品等,但農產品,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隨之就進入了電商市場。
正是認識到特色農產品的極大魅力與廣闊市場,2017年12月,阿里巴巴進入了由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共同發起的“一縣一品”品牌扶貧行動,來自全國832個貧困縣的海量商品進入電子商務,很快就培育出140個區域農業品牌,巴楚留香瓜、陜州紅啤梨、元陽梯田米等成為網紅商品。
同樣,此次“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其目標之一正是瞄準電子商務,到2025年,“年均新增農村網商(店)100萬家”“擴大農村電商覆蓋面”“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強化數據驅動”等,推動產品創新數字化、運營管理智能化、為農服務精準化,加快轉型升級。
而跨地域流通的縣域物流轉型升級的重任,則交到了郵政局和央企中國郵政集團。
6月28日,“中國郵政快遞報”微信公眾號發文稱,中國郵政正式啟動“全面提速”,覆蓋全國1000多個城市郵政網絡,“將實現運郵次日達”。擁有省際高鐵運郵郵路近90條、全貨運飛機33架的中國郵政開始了大提速,也將擔負起“郵政企業建設村級郵政綜合服務站點”“推進郵快合作下鄉進村工程”的新任務。
從都市到縣域,再到鄉村,商業5.0版正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向底層鋪展。城市過余過熱,而縣域發展不足,鄉村尤其欠缺,是“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的根本邏輯。補短板,提升縣域商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且整合縣域電商快遞,發展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從而構建縣域商業新生態。
更多的企業加入到縣域新商業的構建中。“搜了寶”通過“一縣一品,一社一店”進入網絡農商模式,尤其是京東公司,創新推出“縣域云”,建設千縣產業云平臺,著力于打造縣域產業服務體系,打通研產供銷環節,助力地方農特產品上行。
電商企業入縣進村深耕縣域的時代漸漸到來。
山東淘寶村備戰“雙11” 資料圖
如果說當今都市商業是高度發達的電子信息互聯網平臺和高效便捷的物流網結合在一起的新商業形態,那么,縣域商業就是相對落后的電子信息網絡和低效遲緩且嚴重欠缺的物流網絡。
這,正是商業5.0時代縣域商業的兩大痛點和堵點。
其一,我國是全球互聯網發展最快的國家,但縣域的互聯網絡發展相對落后,信息化待加強。2021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而農村的網民規模為3.0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5.9%。不過,因為實施強有力的脫貧攻堅,農村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極大的發展,截至2020年11月,貧困村通光纖比例達98%,電子商務進農村實現對832個貧困縣全覆蓋。
其二,在縣域,尤其是廣大的農村,物流網絡相對欠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電商在鄉村的發展。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和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發布的《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全國農村地區快遞網點超過3萬個、公共取送點達6.3萬個。相對于全國約4萬個鄉鎮級行政區劃而言,平均一個鄉鎮還不到一個快遞網點,而公共取送點僅為1.5個,這與城市區域一個社區就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快遞取送點的布局相去甚遠。
四川省內江市舉行的第六屆川南電商博覽會線上直播帶貨一角。蘭自濤 攝
此外,縣域不少農村地區還停留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分散化經營和生產造成規模小、品牌力缺乏,造成農產品的商業化程度低。
同時,文化程度偏低造成電商人才不足、工業商品生產不足、農產品同質化突出等,都導致縣域商業競爭力低下且競爭激烈。這些,都是縣域商業建設不可回避的。
既然商業的本質是“商品交換”,那么,根據秩序論原理,商業的核心要素就是“商品”。同樣,縣域商業的核心要素仍是“商品”。
所以,縣域商業的建設,核心是圍繞著“商品”來建設,亦即:“商品”越豐富的地區,縣域商業就越發達;“商品”越缺乏的地區,縣域商業就越落后。
商業的第二個要素是“交換”,亦即:“交換”越便利、越頻繁的地區,縣域商業就越發達;“交換”越繁瑣、越稀少的地區,縣域商業就越落后。因而,縣域商業的建設,還得緊扣“交換”的通道和渠道來建設。即圍繞信息流、物流、交易市場來建設,創設便利、快捷、通暢的市場交易環境。
實際上,從我國商業強縣的分布也印證了這一點。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發布《淘寶村百強縣名單》的分布來看,淘寶縣主要分布在11個省級行政區,商業強省浙江的百強縣數量最多,共有29個,其次是廣東16個、江蘇16個、山東13個、福建12個,中部河南2個、湖北1個,西部無一個縣進入。
2021年5月,中國首個年銷售額突破100億元的“淘寶村”誕生了,廣州市白云區太和鎮大源村活躍著5000多家電商經營戶、3萬多名電商從業人員,電商全產業鏈拉動就業超10萬人。
分析其原因,其一是東南沿海可供交換的商品,尤其是工業類商品最多、最豐富。其二是其面向廣闊的國際市場,商品交換的渠道更多,更為便利。
從淘寶村十強縣來看,電商最發達的正是浙江省,十強居其七。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淘寶村甚至多達162個。
上述數據也反映出我國縣域電商發展的嚴重不平衡,區域差距明顯,呈現東強西弱的典型現象。因而,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其更主要的實施區域仍在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尤其需要找差距,補短板。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縣域工商業發達,尤其是具有競爭力的工業產品種類繁多、門類齊全,而西部地區縣域以特色農產品居多,交通不暢、冷鏈欠缺、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具有天然劣勢。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縣域居民收入的增長,反過來又影響到西部商業的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縣域商業建設的力量和方向更主要是集中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從“商品”的供給側角度出發,加強東西部產業轉移和承接以增加西部商品的生產和供給;加強特色農產品的統籌發展,加強省域規劃以避免同質化產出造成激烈競爭;加強物流網絡的建設,增加商品交換的渠道,提供更大的便利等。
沒有商品,談何商業;沒有渠道,談何交換。商品的核心是價值,價值的核心是科技。“得技術者得天下”,不管是工業還是農業,都已進入“科技為王”“創新為王”的時代。
所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以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尤其是提出“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是確保商品供給,“供應鏈”是確保物流便捷暢通,加上“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的實施,正是確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施的縣域需要。
縣域商業建設已經敲響了戰鼓,鼓點越來越急切、越來越密集。縣域商業發展滯后的西部地區尤需奮起直追,從而為“雙循環”的推進貢獻縣域商業力量。
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鄉村一景。張國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