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亦菲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縣域經濟是基本的單元,而作為縣域經濟底部構成的鄉鎮經濟承載著“三農”發展的重要使命。在鄉鎮中居住著我國三分之二的人口,鄉鎮是發展民生經濟的關鍵所在,鄉鎮經濟發展的質量直接關系著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我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日益突出,不完善的農村交通、通訊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加之農民收入渠道有限,水平不高,購買力不足,消費市場難以形成等原因,加快推進鄉鎮經濟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
在新時代,加快發展鄉鎮經濟一方面可以化解社會矛盾,確保基層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發展好鄉鎮經濟,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證。因此,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千方百計激發基層干部的創造力,打破傳統鄉鎮經濟發展的藩籬,革故鼎新,并根據鄉鎮的特點科學謀劃發展方式,以強農富民為目標,聚焦特色產業,促進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
——優勢資源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也可以叫做資源型發展模式,就是充分選用本地獨有特色資源進行整合開發,實現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比如,開發鄉土文化旅游、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和外貿出口等。其中,現代農業開發要因地制宜,通過技術研發、綠色種養、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等有效舉措,開發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打開特色農產品市場,構建集種養、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產業鏈,實現三產融合,催生鄉鎮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旅游業發展上,要以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方式,通過挖掘整合當地特色自然地理和鄉土人文資源進行規劃提升,以城市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開發出風光、農耕體驗、周末度假、特色農產品銷售等旅游產品。同時,要利用多元化的載體,大力宣傳推廣,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消費,從而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比如,江蘇的周莊、浙江的烏鎮、四川的閬中等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文化和自然風光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外貿出口就是要利用本地的獨特區位發展外向型加工業,推動鄉鎮經濟的發展。
鄉鎮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性發展模式不完全依賴于本地自然資源,主要適用于工業基礎或產業發展較好的鄉鎮,建立鼓勵機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進行機制、技術創新。
——創新性發展模式。創新是永恒的動力,尤其是在新的時期,創新發展更要貫徹始終。鄉鎮經濟發展中的創新性發展模式不完全依賴于本地自然資源,主要適用于工業基礎或產業發展較好的鄉鎮,建立鼓勵機制,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進行機制、技術創新,完善產業鏈,引領產業集群式發展,帶動鄉鎮經濟實現整體發展。比如,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地區鄉鎮在經濟發展中,堅持以集體所有制為主,通過建立政府引導、村民入股、利益共享的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大力發展鄉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充分就業增收。而浙江溫州的廣大農村鄉鎮則走專業化的市場發展模式,主要以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為主體,以商貿市場為聯結城鄉的紐帶建立起鄉鎮工業體系,逐步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條并實現集群化發展。
——打破藩籬,加大財政傾斜力度。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深入推進,各級政府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并結合實際推出系列具體實施舉措,推動當地鄉鎮經濟快速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基層政府要從思想上強化認識,加以重視,要打破制約鄉鎮經濟發展的藩籬,根據本地實情,以財政支持撬動中小企業自主創新投入,使有限的財力實現最大化效益,同時,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扶持。要通過政策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和各方面力量投入到鄉村經濟的發展中來。
——因地制宜,重點發展產業集群。要組織專門力量深入鄉村進行調研,深入分析鄉鎮的自然地理、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產業基礎等,科學謀劃,找準發展方向,明確產業定位。在規劃中,要尊重歷史,著眼長遠,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圍繞鄉村振興目標,以富民強農為核心,按照一鄉一策、一村一品思路,以重點產業為引領,推進特色產業實現集群化發展,建立起完整產業鏈條,從而促進鄉鎮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培育品牌,打造鄉鎮產品特色。近年來,伴隨市場形態的發展變化,品牌形象已是市場開拓、效益提升的重要一環。鄉鎮經濟發展是漫長和復雜的過程,必須依賴于一定的優勢,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其中,品牌培育是重要一環。在鄉鎮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要主導培育區域公用品牌,促進鄉鎮既有資源也有產業,既有產業也有企業,既有企業也有產品,既有產品也有品牌。要建立起良性競爭機制,營造出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引導企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最終形成合力發展、互助共贏的良好局面。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鄉鎮經濟的規范化發展,不僅能夠優化鄉鎮市場結構,還能使企業及時把握市場動向,注重企業品牌建設,自覺維護區域公共品牌,從而提升市場形象和各企業自身經營效益。在鄉鎮經濟品牌化建設中,必須要讓企業明確市場需求,改變過去單純依靠傳統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粗放模式,竭力推動企業間的合作,強化品牌打造,提升產品特色,提升鄉鎮經濟發展的品牌辨識度。
——綠色發展,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鄉鎮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堅守不破壞生態環境這個底線,走綠色發展的道路。要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徹底扭轉傳統鄉鎮經濟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簡單粗放的發展方式。政府、企業乃至個人既要重視經濟發展,又要保持環境優美,造福子孫后代。在鄉鎮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均應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特別是政府職能機構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對子孫后代負責任的擔當,針對以企業為基礎的發展主體,加強引導管理,嚴格項目審批,招引更優質的投資項目。同時,要對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實施全方位監管,對環境破壞嚴重、經濟附加值低的項目,要及時整改或者排除,以避免對自然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促進鄉鎮經濟結構優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鄉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目標。
總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體系逐步成熟,特別是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鄉鎮經濟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鄉村振興的基礎,發展好鄉鎮經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必須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和企業等經濟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結合本地實情找到最佳發展方式,走品牌化、集群化的特色發展道路,推動鄉鎮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