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旺 柳娜


摘要:液壓技術滲透到很多領域,不斷在機床、工程機械、冶金機械等行業得到大幅度的應用和發展,而且發展包括傳動、控制和檢測在內的一門完整的自動化技術。本設計以液壓機的電氣控制為基礎,配以可編程控制器(PLC),根據液壓機的工作過程,按照生產工藝要求進行自動控制。
關鍵詞:PLC ;液壓機;自動控制
1.研究內容
對液壓工裝系統進行設計,以PLC為核心,實現系統的自動化。液壓機動力由1臺電機提供,壓力由液壓機提供,液壓泵由一臺5.5kw的電機提供動力。工作所需要的壓力由液壓提供,壓力在0?100噸之間可調,壓力大小可通過調節壓力繼電器來控制。通過PLC可編程控制器來控制液壓機的下壓,保壓,卸壓,停止等動作過程都自動完成。
2.液壓系統的工作
2.1 液壓傳動的介紹
液壓傳動是以液體作為工作介質,通過各種液體元件實現能量轉換,傳遞,控 制的技術。一部壓機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原動機-傳動裝置-工作機。原動機的作用 是把各種形態的能量轉變為機械能,是機器的動力源;工作機是利用機械能對外作 功;傳動裝置設置在原動機和工作機之間,起傳遞動力和進行控制的工作。液壓傳 動是利用液體靜止傳動原理來實現的。
2.2 液壓系統的組成
一個正常工作的液壓系統,一般都應具有下列五個主要部分:
1)動力源——液壓泵站 它將電動機(或其他原動機)輸出的機械能轉變為工 作液體的壓力能,一般最常用的是液壓泵。2)執行元件——包括液壓缸和液壓馬達,它把工作液體的壓力能重新轉為往復 直線運動或回轉運動的機械能,推動負載運動。3)控制元件——包括對液壓系統中液體壓力,流量(速度)和方向進行控制和調節的壓力閥,流量閥和方向閥,實現液壓系統的工作循環。4)輔助元件——為保證液壓系統正常工作所需的上述之類元件以外的裝置,在系 統中起到輸送,貯存,加熱,冷卻,過濾和測量等作用。包括管路,管接頭,油箱, 過濾器,蓄能器以及各種指示和控制儀表等。5)傳動介質——傳動介質是指傳遞能量的流體,即液壓油。
2.3 液壓系統工作分析
液壓機工作主要分為六個步驟,其工作步驟圖如圖2-1所示
如果將其按照工作狀態劃分,也同樣可以分為如下六種工作狀態,也是同樣的道理。結合本次設計的液壓工裝系統,對六種工作狀態做出詳細的解釋。
1)預設壓力:設置壓力由電磁閥2和9控制。根據實際情況,在壓機運行前,需要對壓力進 行設置。按下預設按鈕SB3時,使得電磁閥2和9的線圈同時通電,對壓力繼電器 進行參數設置。2)壓頭下行:壓頭下落過程由電磁閥L10和H11控制。按下壓頭運行按鈕SB4 ,電磁閥L10和H11線圈同時通電,液控閥6和7不能正向通油,液控閥5則可以正向通油。3)加壓:加壓過程由電磁閥H10和L10控制。當壓頭下落,壓下下限行程開關SQ2時, 電磁閥H11線圈失電,接通電磁閥H10的線圈,由它所控制的液控單向閥4可以正向通油,此時L10仍然保持通電狀態。4)保壓:保壓由L10單獨控制。一旦壓力繼電器觸點動作,系統進入保壓狀態。此時電 磁閥L10線圈仍然保持通電狀態。系統維持在壓力不變的狀態。5)卸壓:卸壓過程由電磁閥L10和P控制。保壓延時一到,電磁閥P線圈通電,電磁閥 L10仍然保持通電狀態,此時,下缸不進油,也不回油,上缸卸荷。6)壓頭上升:壓頭的上升過程由電磁閥L10控制。卸壓延時到后,電磁閥L10斷電的情況下, 由它所控制的液控單向閥6和7可以正向通油。當壓力達到溢流閥所設定值時,進 行減壓,確保壓頭上升時沖擊力過大而導致損壞。
3.PLC硬件控制系統的設計
3.1 PLC的選型
本次設計中在經過多方面考慮之后,選擇了西門子S7-200??梢詽M足本次液壓工裝控制系統設計的要求。所選擇的S7-200并非大型控制機,而是小型的。但是卻被廣泛使用于各行各業的自動化系統,尤其是中小型設備。
3.2 IO口的分配
根據本次設計的液壓機所需要的設備以及所要實現的共能,對PLC的I/O進行了合理的分配,如下表3-1所示
4.PLC軟件設計與仿真
在測試本次系統設計的時候,是使用仿真器進行模擬仿真與調試。在仿真的一開始也遇到一些細節問題,比如說電機啟動時間太短或者說定時器設定的延時時間短等等。另外因為是仿真而不是實物,因此很多元件的觸點例如壓力繼電器、行程開關等等。當發現這些問題,并設法解決之后,系統的整體程序便可以基本正常運行。
參考文獻
[1]周貴花.李傳鐸.孫松林.王書磊.液壓傳動機構在企屬液壓機改造中的應用[J].山東冶金,2011. 33 (1): 75-77.
[2]牛東志.朱振生.新型系列金屬液壓機在有色金屬行業的應用[J].有色金屬加工,2015. (3):11-14.
[3]林加沖.彭光品.我國液壓液壓機、剪切機的研制應用現狀及前景展望.[J]我國液壓液壓機、剪切機的研制應用現狀及前景展望,2017.(4): 5-7.
[4]王衛兵.液壓機的友展趨勢[J].廣西化纖通訊,2019. (2): 18-21.
[5]胡金生.金屬打色機筒介[J].再生資源研究, 2014. (5): 33-35.
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