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如
摘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公民法治意識決定法治建設的未來,實現國家法治的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是公民法治意識的提升。全面認識公民法治意識的生成,是實現法治國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雖然在總體上有了巨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公民法治意識的繼續發展仍然任重道遠。對此,對公民法治意識出現困境的原因及其出路進行研究和分析,將有利于對法治建設進行經驗和教訓兩個方面的總結,有利于不斷推進我國法治進程。
關鍵詞:公民,法治意識,法制建設
正文
幾千年歷史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既有其鑄就中華幾千年燦爛文明的積極建設性的文化精華,同時也有其受長期封建社會影響而形成的消極負面的糟粕。積極、精華的內容在于維系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奮發向上的“和諧文化”,而消極、糟粕的內容莫過于阻滯社會發展的“人治文化”。這當然僅僅是一個極粗略的概括。總之,我們應當在植根于中華民族母體文化的基礎上,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與時俱進地認真吸收、培育法治文化的新質要素,進而形成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型法治文化——“和諧社會法治文化”。
一、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的基本情況
正如古希臘政治學家亞里士多德在評估古希臘政治變遷時所指出的:“即使是完善的法制,而且為全體公民所贊同,要是公民們的情操尚未經習俗和教化陶冶而符合于政體的基本精神”,“這終究是不行的”。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努力探究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從1986年開始在全社會開展普法工作,現已進入了“五五普法”時期。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一定程度的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和社會多元化使得公民法治意識有所覺醒。公民逐步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及責任,也能通過有限的政治參與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并履行自己的職責。
我國的法律制度逐漸完善,法治建設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績。從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頒布以來,我國共發生兩次影響較大的公民提交違憲審查建議書行為。2003年4月,湖北青年孫志剛被虐待死于廣州收容遣送中轉站,被稱為“孫志剛事件”。該事件發生以后,俞江、滕彪、許志永三位法學博士將一份題目為“關于審查《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建議書”傳真至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建議國家權力機關啟動違憲審查。最終國務院自行廢除《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收容遣送制度由此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09年12月,目睹我國拆遷矛盾的不斷被激化和被拆遷人用極端的方法來抗爭的現狀,北京大學法學院沈巋、王錫鋅、陳端洪、錢明星、姜明安五位學者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建議審查和撤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倡導建立合法、公平、公正的房屋征收法律制度,以解決中國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愈演愈烈的拆遷矛盾。
這樣的個體力量值得我們尊敬,這樣的公民行動值得我們倡導,因為它是推動法治的動力,是呵護法治的“良心”。在人類文明演變史上,法治向來不是處在一勞永逸的靜止狀態,而是包含著人所提供的動力和力量,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之中。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雖然大大提高了,但由于受到一些歷史和現實因素的影響,我國仍然存在老百姓對司法機關及相當一部分法律規范持有不信任的態度;只想依賴某些行政職能部門或政策,也不想主動去了解、咨詢,用積極合法的手段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片面的理解市場經濟是利己本性的,是自由的;扭曲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權利與義務之間的關系;以權代法、權力濫用的現象之所以絡繹不絕,既體現了權力本位思想的巨大惰性,也跟作為權利主體的公民對法上權力與法外權力的寬容及疏忽怠慢有關。我國公民法治意識真正形成的主體范圍還很有限,致使我國公民法治意識整體上還處于缺失狀態。
二、公民法治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我國公民缺乏對作為國家根本法憲法的基本政治情感的了解。
對憲法是用來規范和約束政府權力并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還遠沒有形成共識,對憲法訴訟的含義和價值還相當陌生,對憲法實施的效果還比較冷漠,甚至對一些基本的憲法知識,如公民憲法基本權利的主要內容,國家機構的組織體系與憲法地位等,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憲法監督機制,違憲行為將得不到應有的追究和制裁,憲法的最高權威性也便無從談起。實行法治應該樹立憲法的權威,依法治國應當是依憲治國。
第二,我國社會中公民普遍缺乏法治的信仰。
中國傳統法具有一些不同于西方法律文化的表現形式。如道德義務本位、重刑輕民、無訴訟追求等。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倫理規范與法律規范相混淆,世俗的政治權力主宰了一切,封建專制也得到了綱常倫理強有力的支持,神與自然融為一體,導致不能出現西方社會那種超越宗教的產生,促使其不能從這種禮法文化中分離出一種超世俗的正義標準,也不可能有基于法律至上而產生的法治意識。
第三,公民參與法治建設力度不足。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法治國家僅僅依靠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表現為全民的自覺參與。個體公民是法治建設的內驅力。法治之所以難以真正實現主要原因是,我國缺乏推動法治建設最根本的社會力量,即個體公民自覺推動法治建設的力量。即便有強大的外部力量的推動,最終也是乏力的。只有當公民法治意識提高了,才能樹立起法在國家和社會中的至上權威,才能確保法的永恒,才能促進法治的深層文化根基的形成,社會主義法治也才能成為社會現實。
第四,目前市場經濟還不發達。
由于市場經濟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并不長,公民的法治意識還沒有跟上來。是因為法治建設理念還存有偏差,也是因為過去我國對社會法治建設不夠重視,認為經濟建設是中心,出現只強調經濟建設不重視法治建設的現象。
三、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出路分析
公民法治意識從封建社會開始缺失,到中國近代以來的覺醒和生長,改革開放之后,公民法治意識的不斷提高。折射出我國民主觀念不斷深入人心,公民法治意識逐漸增強的發展過程。但中國公民法治意識的發展過程不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漫長的,艱難險阻的歷練才達到的進步與提高。
(一)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出路應立足于社會。公民法治意識是作為社會主體對社會現象的主觀把握和反映,法治意識是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基礎的產物,它只有被社會成員共享、合作和交流才能得以發生。因此,它絕不是以單個個體為單位存在的,而是以群體為單位存在的。法治意識是被集體創造出來的,只有立足社會,公民法治意識才可能獲得重新創造的機會,使其具有生命力。“與其說是人們都不知法、不守法,毋寧說,人們都按照自己對公正的理解或偏好、并且借助國家權力的廣泛影響來隨便解釋規則、按照功利的目標來操作條文,各有自己的是非尺度,一切取決于特殊主義的交換信任”。其是一個有著非常復雜的并且具有普遍聯系的問題,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運行方式和內在規則的問題,并非隨著某一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是跟著社會的進步而進步,是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
(二)我國公民法治意識培育的出路應立足于現有的政治體制。構建符合法治需要的社會系統,以便實現司法公正。法院系統和檢察院系統在人事和業務工作方面可以實行垂直領導,獨立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但統一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之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立法系統、行政執法系統和相對獨立的司法系統,配置其相應權力;各部門、各單位的執法、司法文書及其證據,在一方當事人提出申訴或上訴時,在自己官方網上應該全部給予公布,將案情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是案件得到公正公平處理的重大保證。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個人隱私、商業、國家秘密除外;各部門、各單位理應依法建立過錯責任追究制度,這是讓執法人員做到嚴以律已的保證。
參考文獻
〔1〕喻中:《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國百年法治文化的第三波》,《法學論壇》2012年第1期。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濤彭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75頁。
〔3〕張波:《助法行為及其價值研究》,《政法論壇》2013年第2期。
〔4〕韓大元、王德志:《中國公民憲法意識調查報告》,《政法論壇》2002年第6期。
〔5〕顧水水:《當代我國公民參與問題探析》,《商場現代化》2012年第26期。
〔6〕季衛東:《重新認識中國法治進程中的問題》,《檢察日報》2011年6月16日。
廣東科技學院 廣東東莞 52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