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漁的閑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關于閑情偶寄的研究文獻頗多,大多都集中于其戲曲理論方向的探究,本文重在梳理閑情偶寄的歷史版本與不同歷史時期的設計思想之間的關聯性,以《閑情偶寄》造物理論為導向,針對產生社會背景研究并著手分析其在造物思想方面的貢獻。
關鍵詞:李漁、閑情偶寄、造物研究現狀、
一、背景
1、李漁生平
李漁,初名仙侶,字笠鴻,號笠翁,常署號湖上笠翁、覺道人、笠道人等。浙江蘭溪人。生于明萬歷三是九年,即公元1611年。李漁生于萬歷年間,在明史上被稱作晚明時期代,是中國近代社會的開端。李漁不俗才華早在年少之時便嶄露頭角,明崇禎八年就以優(yōu)異的成績成為秀才。明崇禎十二年(1639)參加鄉(xiāng)試,名落孫山,遭受沉重打擊,明崇禎十五年(1642) 又次鄉(xiāng)試,因考試途中道路不同錯失機會,至此再沒參加科考。
清順治四年(1647年),李漁剃發(fā)成了大清國民,并徹底放棄了科舉入仕之道。把自己名“侶仙”、字“謫凡”號“天徒”改為名“漁”、字“笠鴻”、號“笠翁”。
在度過三年的歸隱生活后,迫于生計,無奈只得選擇“賣賦以糊其口”的創(chuàng)作戲曲和小說的生活方式,將自己的作品賣向市場,李漁文學造詣深厚,涉獵廣泛,是為清初文壇的名士。先后創(chuàng)作了《風箏誤》、《玉搔頭》、《奈何天》等戲曲。
在此期間利于組建了家庭戲班,幸得喬姬、王姬兩位極具戲曲天賦的演員,很快家庭戲班便聲名鵲起,這期間,得益于戲曲經驗閱歷的豐富,李漁創(chuàng)作了《閑情偶寄》。幾年后,由于二姬先后病逝,家庭戲班失去臺柱子也便逐漸解散了。
國事的動蕩,生活的無奈,仕途的失意使得李漁形成了笑對人生的態(tài)度,加之深厚的文學造詣,既有文人騷客的雅致,又有精明商賈的算計,使李漁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跳脫出純文人的模式,筆下的作品呈現出亦文亦商、悠然自得的特點。
2、社會背景
2.1商業(yè)經濟
萬歷年間經濟模式依舊是傳統(tǒng)小農經濟體制,主要結構性變化表現在:商品經濟模式的產生和城鎮(zhèn)化的初體現。形成了沖上商業(yè)的社會風氣。李漁所處社會環(huán)境正處于明朝經濟結構根本變革時期,商品經濟的產生對李漁成書思想與思想產生較大影響。
2.2文人思潮
明代晚期陽明心學對當時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沖擊了商業(yè)的觀念和意識,改變了一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思想,追求個性和精神自由的欲望高漲,這種世俗風氣成為了當時新的生活美學思想。對于傳統(tǒng)的反叛,雷同抄襲的不齒,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社會思潮正是影響李漁創(chuàng)作風格的重要原因。
二、造物理論研究概況
1、造物思想
期刊論文李硯祖《生活的逸致與閑情:<閑情偶寄>設計思想研究》以李漁成長環(huán)境為研究角度,提出了“新之有道,異之有方,不失情理之正”、“愈節(jié)儉于制度之外,黜奢侈與繩墨之外”、“使用美觀均收其利而后可、眼界關乎心境”四個論點。碩博論文陳建新的《李漁造物思想研究》該文章從李漁的自然觀、功能觀、審美觀和造物思想四個方面剖析了李漁的造物理論,圍繞李漁造物思想呈現的“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結合社會現實,歸納總結出李漁造物思想對當前生活藝術的啟示。譚利的碩博論文《“工匠精神”視域下<閑情偶寄>造物思想研究》則另辟蹊徑,嘗試以“工匠精神”為切入點,主要研究“工匠精神”在閑情偶寄中如何顯現并落于實處,從而對《閑情偶寄》的造物思想展開研究。王理想的碩士論文《<閑情偶寄>造物觀研究》也是從造物觀方向進行研究分析,文章提取了造物自然觀,造物功能觀和造物審美觀三個造物觀念,主要從設計與生活、情感、道德、社會等方面論述了《閑情偶寄》對當前設計的借鑒與思考。
2、造物理念著作對比
期刊論文崔爍的《<長物志>與<閑情偶寄>造物設計理念比較研究》從兩本書的作者身份、創(chuàng)作背景及目的、設計理念幾個方面,研究明末清初的設計造物理念,探究不同時期不同人士設計思想的差異與共通之處。葛芳《從<長物志>到<閑情偶寄>——論明清更迭之際文人視角下傳統(tǒng)造物觀的嬗變》文章通過分析兩部史學著作不同時期造物實踐觀念,探究明清兩代的審美趣味轉變。
3、造物對象
3.1家居設計思想
張智艷的《詩意地棲居——李漁<閑情偶寄>中的家居設計思想》以《閑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器玩部》為切入點探究李漁的家居設計思想,探究其設計原則,為現代設計提供啟迪。王功龍,劉東的《李漁的居室美學思想》從實用、經濟、簡約三個方面分析了《閑情偶寄》中的居室美學原則及對當代的建筑啟發(fā)。
3.2園林設計思想
楊冬輝,文翹楚所著《<閑情偶寄>中的造園思想研究》,分析李漁《居室部》的造園思想和審美情趣以及對今天的借鑒意義。劉永濤的《<閑情偶寄>中窗欄設計的美學思想》通過對李漁《閑情偶寄》中古代窗欄部分的藝術原則和審美意義探究,分析其對當今設計的啟迪作用。陳露陽《<閑情偶寄>中的園林美學思想》從空間之美、實用之美、和諧之美三個方面分析李漁的園林美學思想。
三、當前研究存在的問題
《閑情偶寄》的分析大部分集中在歌劇中理性和美學思維的理論研究上,但是關于創(chuàng)造思想的研究卻很少。李漁的展覽如《閑情偶寄》、《居室部》 《器玩部》 《聲容部》都反映了李漁的設計和創(chuàng)意。這些想法仍然對現代設計產生重大影響。因此著重探究以下有關《閑情偶記》造物思想的相關問題。
1、較高的雷同內容
目前,關于《閑情偶寄》方向的研究還不多,而且大部分內容相似度高,并且有很多雷同的內容。造物思想以及創(chuàng)意概念作品主要與《長物志》進行比較,后者著重分析了明清時期設計創(chuàng)作的異同,很少與其他作品進行比較和分析。對創(chuàng)作主題的設計思想的研究主要始于《居室部》和《器玩部》,分析了李鈺的家具設計思想和園林設計思想的特征,但李鈺《閑情偶寄》在《聲容部》中對女裝部分分析探究較少,因此有關本書服裝設計思想很少有分析研究。
2、有關對比西方設計的研究較少
迄今為止,大多數可用數據都通過與古代中國文獻進行比較來分析研究造物思想。以《閑情偶寄》為例,它們大多集中于不同歷史階段時期中國設計思想的特征。但是,對同期國外文獻的比較研究表明,有關資料的匱乏并不利于國內外設計思想和同期比較研究。
3、對現代設計的借鑒研究不夠
以《長物志》的設計和創(chuàng)意為例,大多以《閑情偶寄》 《居室部》的內容為主,分析李漁的設計原理和現代設計對其的借鑒,關于現代設計的具體案例和與造物思想創(chuàng)意設計進行的比較研究不是很多。
關于《閑情偶記》的創(chuàng)作方向和成書思想的研究尚未完成。以上是我個人的拙見,關于此書的不同方向研究仍需要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2]王理想.《閑情偶寄》造物觀研究[D].河南:河南大學,2019.
[3]李硯祖.生活的逸致與閑情:《閑情偶寄》設計思想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33-41.
[4]董璐.《閑情偶寄》設計思想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0.
[5]王恪松.淺談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設計思想[J].大眾文藝.2014:103-104.
[6]趙強.閑情何處寄?——《閑情偶寄》的生活意識與境界追求[J].文藝爭鳴.2011.
[7]朱錦華.李漁戲曲理論50年綜述[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4:18-21.
[8]龐瑞東.李漁《閑情偶寄》之曲論研究[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9]張志敏.淺析李漁的戲曲理論——以《閑情偶寄》為例[J].名作欣賞.2016.
作者簡介:
郝一璇,1996年1月16日,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省濟寧市, 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單位郵編:250000,學位:碩士,職位:學生,研究方向:設計教育。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