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
【摘要】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這一論斷的提出,是順應新的現實需要,是在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戰略抉擇。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科技建設必須強調自立自強的主要因素,探討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所要遵循的路徑,為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獻言建策。
【關鍵詞】自立自強;科技強國;必由之路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這一重要論斷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突破,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將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提上了歷史的新高度,既豐富和深化了對科技創新規律的認識,也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興則國家興。明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是順應新的現實需要,是在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戰略抉擇。
一、科技自立自強是新形勢下的必然抉擇
1.當前中國已經全面進入數字中國的發展階段,數字化演變成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數字化動能的關鍵是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在這種宏大的歷史潮流下,科技關系國民經濟命脈,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因此對科技發展的自主性和內生性更加重視。
2. 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有助于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產業鏈,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的關鍵所在。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供給質量,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注入強大動力,實現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3.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不可或缺的根本支撐。當前我國的產業體系正處于優化轉型關鍵階段,過去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正在式微,經濟發展要摘得“高枝上的果實”,必然要求形成更有力的科技支撐。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顯著,2020年,科技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唯有把科技自立自強這個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樹起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才能有不竭的內生動力。
4. 現階段中國的科技創新全面加速,產業智能化升級轉型的規模、深度前所未有。不僅在大部分產業領域已逐步完成了科技驅動的轉型,而且在相當一部分高科技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的轉變。近年來,我們見證了一系列的創新突破: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并安全著陸訪問火星,等等,一項項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標注著我國科技發展的高度。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29位升至第14位,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方能繼續保持競爭優勢。
5.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和競爭進入“百年未有”之新階段,關鍵技術領域的角力更是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態勢,加上部分國家反全球化、反對科技合作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中國必須未雨綢繆。換言之,過于依賴對外引進或者說全球化紅利的技術升級路徑,越來越難以為繼,中國要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的全方位突破、在全球競爭中謀求更大的主動性,就必須在科技自立自強方面有新作為、大作為。
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路徑選擇
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是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產業等各項工作的邏輯起點,不斷向科技創新要答案、要方法,以科技進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科技強支撐我們國家產業強、經濟強和國家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必須更強調自主創新。” 這一精辟論述揭示出科技自立自強與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相輔相成,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最終依歸是強化科技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1.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戰略科技力量的影響力和支撐力,直接關系到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的“壓艙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持續的創新力。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舉國體制,是在特定領域實現國家意志的一種特殊制度安排。政府在國家科技活動的組織中歷來扮演重要角色。世界主要創新大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都采取過集全國資源、舉全國之力的做法。美國有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我國有“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這都是由國家來組織的。要按照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戰略方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打造面向未來的發展新優勢。要加快推動國家實驗室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建立完善“頂層目標牽引、重大任務帶動、基礎能力支撐”的國家科技組織模式,堅持系統思維,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構建更加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強化跨部門、跨學科、跨軍民、跨央地整合力量,尊重科學規律、經濟規律、市場規律,構建科技、產業、金融、人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協調機制,形成強大合力。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2.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長期以來,跟蹤式的研究多、重大原創成果少,是我國與科技強國的主要差距。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基礎研究的源頭作用正日益凸顯。基礎研究是總開關,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活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必須下好先手棋,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強創新底蘊和后勁。近年來,以量子信息為代表,我國在鐵基超導、異構融合類腦芯片等基礎科研領域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一項項創新成果和技術突破,既離不開基礎研究的持續推進,也有賴于對創新土壤的厚培。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首先要不斷深化改革、優化環境,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優化基礎研究總體布局,強化基礎研究的原創導向。其次要加大研發投入,穩定支持,健全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渠道投入機制。再次要優化學科布局,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最后要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趨勢,打好基礎、儲備長遠,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3.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創新人才隊伍。自古以來,“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人才是支撐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建設科技強國,沒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造力迸發,是難以成功的。要努力培養一大批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大力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高水平創新團隊。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長有其規律。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暢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建立健全科學評價體系、激勵和保障機制。以破除“唯論文”、“SCI至上”為突破口,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潛心研究、勇于超越的科技工作者收獲榮譽、鼓足干勁,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不斷優化科研環境,加強科研作風學風和科研誠信建設,劃定科研活動規則的“邊界”,引導科技工作者進一步強化“底線”意識,推動科研活動有序規范開展,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營造潛心研究、追求卓越、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要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等體制機制。還要營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學發現的機制和文化,推動創新創業創造深度融合,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最大程度釋放全社會的創新潛力。
4.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擁有一批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企業,是一個國家保持創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一些企業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強高新技術研究,推動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車、特高壓輸變電、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要發揮大企業的引領支撐作用。以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需要著力培育一批創新型國有骨干領軍企業,支持其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鼓勵領軍企業牽頭承擔或與其他科研院所聯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科研項目,支持其牽頭組建重大創新聯合體,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參與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建設。要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產業創新的重要發源地。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為企業創新搭建技術平臺。
5.正確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系。自立自強不是閉門造車、單打獨斗,也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排斥學習先進,更不是拒絕開放合作。實踐已經證明,關起門來搞創新是沒有出路的,中國的科技創新也從來不是封閉的。科技自立自強,只是更強調自主創新的能動性,堅持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要主動布局,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靈活的舉措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使我國成為全球科技開放合作的廣闊舞臺。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同全球頂尖科學家、國際科技組織一道,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加大共性科學技術破解,加深重點戰略科學項目協作。一方面,廣泛吸引全球創新人才來華工作創業,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為來華工作創業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另一方面,進一步鼓勵我國科技工作者走向國際科技舞臺,積極參與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工作,支持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為解決可持續發展等全球重大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同時,以更加開放姿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科技開放合作格局,拓展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等交流渠道,探索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積極參與和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氣候變化、空間、健康、能源、農業等國際合作,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推動科技共同體建設,促進世界創新發展。
結束語: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是頂層設計上的謀篇布局,是擘畫未來的重大抉擇,也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強大利器。科技自立自強與我們一直強調的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一脈相承的,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是一種使命,也是一種責任。只有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形成應對風險挑戰的抗壓能力、對沖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科技創新沒有捷徑。方向已明確,藍圖已繪就,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就一定能夠早日立起、立穩,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 自立自強》,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12月30日.
2.《腳踏實地,走好科技自立自強之路》,來源:《新京報》,2020年11月1日.
3. 程志強,《以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來源:《人民日報》,2021年3月24日.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