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
摘要:新型農村居住景觀要凸顯便捷性、人文性特色,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出行需求,實現農村居住景觀的合理布局,提升農村居住景觀的適應性。一方面,堅持生態化原則,最大化保持農村景觀的“原生態”,另一方面,對接現代生活,賦予農村景觀現代元素,增強農村景觀規劃的審美價值,實現“美麗鄉村”的建設目標。
關鍵詞: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景觀規劃;長效機制;適宜性
引言
城鎮化建設及發展對農村地區的景觀規劃設計帶來了巨大影響,充分轉變了我國各個農村地區的景觀風貌。近些年來,許多農村地區的建設打破了以往單一的生產模式,帶領農業生產土地利用向運營型、觀光型綠地轉移,促進了示范園區、生態園區等多種園區的擴建,極大程度地改變了農村地區的景觀形象。不同的觀光園區的建設雖然為農村地區的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對農村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導致農村景觀日益衰退,地域文化、鄉村特色也面臨著許多危機。對此,依托城鎮化背景,深入探究新型農村景觀規劃設計對農村地區的經濟及生態系統的發展與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新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作用
首先,好的新農村景觀規劃可以更好地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發展,從各個層面出發,合理地優化和升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證各個產業在開展相關工作時,能夠更加合理有效;尤其新農村景觀規劃對農家樂建設以及生態旅游建設提供發展的機會。其次,新農村景觀規劃可以更好地整合利用農村的資源,將當地的資源進行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進行空間環境管制,加強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另外,要重視農村文化傳承,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新農村景觀的內涵設計,從更多維的層面來提升當地的文化底蘊,在進行具體設計時還可以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地域文化資源。
2新時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思路與著眼點
2.1傳統農村人居環境問題亟待整治
當前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傳統的農村人居環境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又出現了很多新的環境問題,影響了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難度。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人均收入不斷提高,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垃圾圍村”現象,一直以來很多農民就不注重垃圾的處理,加之農村也沒有配套相應的垃圾處理設施,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大量工業產品成為農民生活的必需品,相應的就增加了農村垃圾規模。加之電子商務成了農民的重要購物手段,隨之帶來的是以塑料為主的包裝垃圾,很多農村都出現了垃圾處理難的問題,而由于農村垃圾處理費時費工,而農村又很難為垃圾處理提供足夠的資金和人員保障,加劇了農村垃圾處理難度。即使部分農村在政府的資助之下建立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場,但這些小型垃圾填埋場選擇的位置并沒有考慮生態因素,更多考慮的是與村莊的距離,因此很容易產生地下水污染。有些村莊采取更為簡便的方式,通過垃圾焚燒來處理垃圾,但很多垃圾無法通過焚燒方式進行處理,進而造成了生態污染。同時從水污染角度看,當前農村并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但隨著工業品和化工產品在農村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生活污水夾雜著各種化學洗滌劑直接排放到農村地表,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農村淺層地下水,甚至會直接影響農村居民的飲用水安全。
2.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需構建長效機制
一直以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始終與“臟、亂、差”聯系在一起,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確實有部分鄉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還有一些村民家中的衛生條件也是比較艱苦,因此在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并將環境衛生工作作為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工作加以推進。一是要完善硬件設施。有條件的農村應拿出部分資金,聘請專門的環衛工人,對農村環境產生的各類垃圾進行收集處理,并形成長效機制。而沒有條件的農村也可以發動農村居民,以家庭為單位輪流清理農村衛生,對于不愿打掃的農村家庭也可以繳納一部分費用,由其他人進行打掃,打掃結果由村委會統一考評考察,并嚴格按照相應的考評制度兌換獎懲。此外,鄉鎮也應該配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農村環境整治提供必要的封閉式垃圾箱、垃圾清運車和垃圾填埋場,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激發起農村居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村委會要主動作為,承擔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任,并積極發動農村家庭參與到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工作之中,真正地將垃圾處理到位,同時要監督各個家庭注意自家的清潔工作,提升居家環境,并將家庭環境衛生質量作為文明家庭的參考標準,對于評選文明家庭的農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3新型農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道路景觀設計方法
新農村道路景觀從生態保護、合理利用等原則出發,根據村莊地理環境現狀,維護村落內外生態環境,通過科學方法制定完善方案,做好農村道路景觀設計。道路設計要根據村落場地現狀做好路線規劃,規劃設計的具體路線需體現新農村建設的整體性,合理設置道路寬度,保證道路能夠投入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更好地開展路側綠化工作,重點提升中心街道的路側綠帶覆蓋率,行道樹種及道路綠化樹種的選擇要盡量采用鄉土樹種,植物配置與農村整體環境相協調,道路重點標志性路段可細化植物配置,采用觀賞性樹種,此外對于村落原有的古樹進行篩選,并掛牌保護。
3.2將農業觀光與農村旅游融為一體
農業是農村地區的特有產業,在新型農村景觀規劃設計中應對農業價值進行充分挖掘,將農業觀光與農村旅游融為一體。一方面,在景觀設計中應針對農業觀光設置專門的景觀和場所供游客進行游覽和休息,從而開發出農業生產的旅游價值;另一方面,農村將農業生產與農村本地文化、民俗相結合,打造具有農村文化特色的農業生產觀光旅游項目,如采摘場所、豐收現場觀光等,使得農業觀光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3.3基于生態環境保護設計生態宜居型的鄉村居住景觀
新型農村景觀規劃設計要按照生態宜居的標準來進行,農村居住景觀是新型農村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一定要突出生態宜居標準,將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和鄉村的生態環境都綜合考量進來,同時要融入本地特色文化和民風民俗,使設計出來的鄉村居住景觀既符合生態宜居要求,又與本地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這就要求在鄉村居住景觀設計之前,設計人員要對鄉村的基本地貌和自然環境進行系統了解,并廣泛征求村委會和農村居民的意見,先拿出初步的設計方案供村委會和農村居民代表進行討論,在得到討論結果之上對農村居住景觀規劃進行優化,實現居住景觀生產和生活區域的合理布局,并對農村居民提出的具體要求與居住景觀的功能進行結合,提升農村居住景觀功能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而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結語
總之,在人居環境整治背景下,新型農村景觀規劃和設計要更加突出以人為本原則、生態宜居原則和地方文化特色原則,將規劃設計出來的景觀與原有的農村景觀相得益彰,與農村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滿足農村居民的生活生產需求,實現新型農村景觀的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媛,周長威.黔中城市群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9):75-78.
[2]洪步庭,任平.基于最小累積阻力模型的農村居民點用地生態適宜性評價—以都江堰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28(6):66-67.
[3]孫前路.西藏農戶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意愿的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9(8):976-985.
襄陽市城市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湖北襄陽 4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