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十三年的堅守

2021-09-02 14:20:10周鵬程
時代報告 2021年10期

我對巫山是親切的。

很早就讀過不少關于巫山的詩歌,巫山云雨更是讓人無限遐想。作家黃濟人評價說,舒婷寫活了一塊石頭,那是神女峰。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巫山高》把巫山神秘的景色刻畫得淋漓盡致:

碧叢叢,高插天,

大江翻瀾神曳煙。

楚魂尋夢風飔然,

曉風飛雨生苔錢。

瑤姬一去一千年,

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

椒花墜紅濕云間。

巫山高,高幾許?我第一次去巫山是12年前,去采訪渝宜高速公路的建設者。當時,在庫區熱火朝天的建設中,渝宜高速公路穿過群山峻嶺,承載著數百萬庫區兒女的千年期盼。后來,我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巫山放歌》發表在《重慶日報》上。

光陰荏苒,時隔12年后,我再次來到巫山。這次是和脫貧攻堅這個話題有關。其實,也是慕名而來,聽說重慶扶貧前線有一位奇人,放棄高官厚祿,舍生忘死奮戰在脫貧攻堅的前線。

“如果你要寫巫山的扶貧干部,扶貧辦主任朱欽萬是典型,他完全可以代表巫山扶貧干部的形象。他真是窮人的貼心人。沒架子,務實,是共產黨培養的好干部。”在動車上,我巧遇一位巫山人,他從重慶主城區的兒子家回巫山,我也從主城區坐動車到萬州,然后轉乘大巴去巫山。

這位老鄉姓陶,大約50歲。他說,他最早住在巫山縣的廟堂鄉,那里不僅土地貧瘠,房子是老土房,野豬成群,而且不通公路與電話,常年飽受肩挑背磨之苦……10年前,廟堂整鄉集體搬遷,負責搬遷工作的干部就是朱欽萬,大家對他印象特別深刻。廟堂整鄉搬遷開全國先河,真正使居住在高寒山區的貧困老百姓斬斷窮根。這位老鄉在搬遷安置點生活了11年,感覺像換了人間,與廟堂鄉祖輩的生活完全是天壤之別。

“你去采訪他嘛!”在萬州北站,我們分道揚鑣。

帶著大有收獲的感覺,我奔向巫山,內心不由自主地想:我一定要見到他!

“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抬眼一看,只覺就一副中等身材,很平凡。有剛也有柔,有勇也有謀。”這是一位記者在2013年的一篇報道里刻畫的朱欽萬的形象。

時過境遷,一直在脫貧攻堅道路上苦戰的朱欽萬,現在是個什么樣?

國字臉,頭發白,皮膚黝黑,地地道道的巫山話,這是朱欽萬給我的第一印象。

開口并沒有再說“干我們這行就是與窮人打交道”,因為巫山早已經脫貧摘帽了。

朱欽萬于2008年2月從縣農辦調到縣扶貧辦任副主任,分管生態扶貧搬遷,2009年至今任扶貧辦主任。

一晃13年。

13年中,領導幾次找他談話,說他工作太辛苦、太賣命了,想給他升一下,但是他回絕了領導的好意。因為他熱愛上了扶貧工作,不能半途而廢,他認為自己還可以繼續給巫山的貧困戶做點事情。

要說朱欽萬的扶貧經歷,就必須從廟堂鄉說起。因為他的名氣就是在廟堂大搬遷中“搬”出來的,第一個輝煌業績就是在那里書寫的。

廟堂是個什么地方?很早以前我在一篇博文里了解到,“重慶第一窮鄉”就是巫山廟堂鄉。當地的一個青年村官在博文里這樣寫道:

巫山廟堂鄉,與湖北神農架接壤,平均海拔1700米。

村民大多在1000米至2400米的中高山上耕作。

廟堂幾乎沒有平地,大多耕地在半山,四肢并用才能爬上去。無法澆水、施肥,只能春天站在高坡天女散花般播種,然后坐等秋天收成。

這里離縣城165公里,1999年以前沒有公路,出門只能步行。1991年,新園村村民吳祖香左腳被毒蛇咬傷,無法抬出山醫治,丈夫楊元忠只好在赤腳醫生陶忠敏指導下,用鋸子硬生生鋸斷妻子的傷腿。

1999年,以付出好幾條生命的代價,村民終于在懸崖上摳出一條不足2米寬的天路。這里閉塞,鄉政府好幾次接到通知,匆匆趕到縣城開會,到了才發現,會已開完一個月。公路通了10年,死了上百人。一旦公路上出車禍,大家都不會問“死了多少人”,而是直接問“車上有多少人”。

交通靠走,通信靠吼,治安靠狗,這是廟堂的真實寫照,這是領導們牽腸掛肚的廟堂。

朱欽萬負責廟堂的扶貧生態搬遷工作,他曾十幾次去那里。搬遷前看到的一些情況讓他觸目驚心:廟堂村的黃會寶,全家4口人,3個孩子睡在一個大筐里,蓋樹葉御寒,他本人用木頭圈一個長方形的框,睡在框中,蓋的是雜草,就這么過冬;文廟村的曹學弟、袁孝英夫婦都已60多歲,兒子、媳婦病故后,他倆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撫養兩個10多歲的孫子,早飯端出來的是頭天晚飯剩下的半臉盆水煮洋芋;新園農民張國成,一家4口人,妻子是啞巴,12歲的兒子和10歲的女兒均已失學,全家住在一個高不到1.8米的草棚里……

這里的生存環境十分糟糕。廟堂面積82平方公里,巖石占總面積的80%以上,全鄉4540畝耕地(全是旱地)就嵌在巖石縫里,90%的耕地坡度在25°以上,不少坡地在60°以上。當地農民說,這些旱地,只要連續干旱7天,泥土就會順坡嘩嘩往下流。

窮鄉廟堂!現實無法改變,也沒有退路,只能搬出大山!

朱欽萬給全鄉人民作搬遷動員工作。

搬!市長定了調的,縣委拍了板的。

搬?說起容易,做起難,搬遷工作千頭萬緒。

再難,拼了命也得搬!朱欽萬給老百姓表態,給縣領導表態,給市領導表態。

怎么搬?往哪里搬?老百姓很關心。

搬遷方案出臺后,鄉政府搞了一個調查,99%的人愿意搬遷,但27名干部,嘴皮磨了兩個月,卻不見行動。朱欽萬帶著干部一戶一戶上門探虛實、做動員。

2008年5月,上面說不能往縣城搬了,老百姓情緒陷入低谷,朱欽萬再去發動。

安置點建設土地矛盾突出,老百姓阻攔不準動工!關鍵時刻,怎能“扯拐”?還是他跑到現場,頂“風頭”,打“嘴仗”,蹲點解決……

他這一忙,一直忙到2010年8月底,終于完成廟堂整鄉搬遷。有著“重慶第一窮鄉”稱號的廟堂鄉,從巫山的行政建制中永久消失。

廟堂人搬出大山后,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絢麗質感。

原來在廟堂開辦小雞孵化的吳應寶,搬遷到兩坪鄉仙橋集中安置點后,將小雞孵化機器也搬到那里去,重新開辦了一個新的小雞孵化場,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并帶動了周邊更多的老百姓發家致富。

村民羅來才從小就在廟堂村7組生活。強壯精明的他,雖然通過勞動掙得了一幢磚瓦房,還種了2畝烤煙,養了幾頭肥壯的豬,但由于居住環境惡劣,多年來娶媳婦的夢一直沒圓。搬遷到起陽村后,他不久便處上對象并結了婚。

搬遷后,廟堂人發家致富的夢想一天天變得真實起來。

隨著廟堂人走出大山的腳步,曾經窮困潦倒的廟堂人也和貧窮徹底告別了!

還是說搬遷的事。

這是朱欽萬的又一個大手筆。

2017年,巫山縣扶貧辦收到縣人大提案“關于建設鄧家鄉場鎮集中安置點的建議”后,朱欽萬決定親自抓這個提案。

在他的統籌下,安置點問題解決,當地村容村貌得到改變。被安置戶幾乎沒掏什么錢,就住進了兩樓一底的小樓房,不僅交通方便了,居住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巫山,峽谷幽深、巖溶繁多,山地面積占全縣的96%,1.2萬戶貧困戶(占全縣貧困戶數的一半)生活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寒邊遠山區,土地貧瘠,生產落后,經濟匱乏,生活極其艱難!

這樣的脫貧難度,可想而知。怎么辦?

易地扶貧搬遷自然成了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到2018年8月,巫山脫貧摘帽時,全縣累計搬遷11萬余群眾,實現了“青山金山兩相宜”。

樹挪死,人挪活。只有挪了窮窩,才可能斬斷窮根。

回想起幾年前的狀況,村民楊永田眉頭緊鎖。因為患病,他無法干重體力活,成了貧困戶。少了他這個頂梁柱,全家在高山上僅僅靠傳統種植養殖業討生活,日子舉步維艱。

鄧家土家族鄉是一個典型的高山偏遠鄉鎮。這里擁有巫山所有鄉鎮中的“四個最”:距縣城最遠(126公里)、海拔最高(鄉政府所在地海拔1680米)、人口最少(4000余人)、場鎮最小(一條獨街不到400米)。“山上霧滿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頭,又缺吃來又缺喝”,這首民謠,是當地惡劣生存環境的真實體現。

楊永田不忍心看著家人過苦日子,誓要脫貧的他想了很多辦法,但現實就擺在眼前:在海拔1550米的大山中,土地貧瘠,石多土少,就連下山趕場都要走1個小時。要治窮根,就得搬遷下山,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朱欽萬苦口婆心地勸說,讓楊永田和更多巫山人都認識到了這一點。

2016年,楊永田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盡管知道政策優厚,但沒有親眼見到政策下來,他還是很忐忑:害怕自己湊不出建房的錢,害怕政策落地自己卻享受不到。

他給朱欽萬打電話咨詢,朱欽萬的話給他吃了“定心丸”。天遂人愿——當年,根據政府的統一規劃,楊永田在伍緒村安置點花7萬元建了新房,按照易地搬遷扶貧政策,他們一家得到5.2萬元的補助,加上原來的房子處于地災點,還疊加享受到了涉煤地災戶補償,因此,他幾乎沒花什么錢就住進了新房。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個系統工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不僅要保證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還要逐步能致富。這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巫山而言,勢在必行。

朱欽萬算過三筆賬:

一是經濟賬。生活在深山邊遠地區的窮遠戶57863人,占巫山貧困人數的63.8%,在這些地方搞建設,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利用率低。以原廟堂鄉為例,僅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就需投資2億元以上,而當年實施整鄉搬遷只投入了4000萬元。

二是民生賬。巫山絕大多數高寒邊遠山區仍處于典型的糧豬型二元產業結構,農民增產增收和脫貧致富難度極大,而通過搬遷改進生產方式,扶持培育致富產業,配套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子女讀書、看病就醫、文體服務等,可讓貧困群眾過上新生活。

三是生態賬。巫山是長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境內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重點生態保護區,占巫山土地面積的51%。這些區域內有原住居民約6萬人,頻繁的人類活動對生態功能破壞較大,人獸爭地矛盾突出。實施易地搬遷,可有效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筑牢三峽庫區生態屏障,維護生態功能完整。

朱欽萬根據市里的指導意見和其他地方的先進經驗,結合巫山實際不斷創新。在統籌資源方面,將搬遷與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鄉村旅游發展結合起來,建成集中安置點337個;在安置方式上,采取集中安置、插花安置、進城進鎮安置等5種方式,充分遵照群眾意愿,不搞“一刀切”;在資金籌措上,以政府投入和銀行融資為主,農戶自籌為輔,有效化解了貧困戶建房大額負債的難題,搬遷群眾戶負債均控制在1萬元以內。

種種措施,讓巫山搬出了加速度,創造了巫山經驗。

故事一:

巫山建平鄉春曉村是市級貧困村。

但是有一個制高點——望天坪,被人忽略了。這里對面就是縣城,山頂上縣電視臺轉播塔尖的射燈,每晚都把明亮的燈光打到縣城的上空。它的腳下,就是長江。

海拔1000米以上,土地瘠薄。如何讓春曉村脫貧?

朱欽萬決定親自去探路。

他與轉播塔下最窮的吳寶清套近乎,在他家里住了一天。白天在山上轉悠,看山上,看地里;晚上在床上“散吹”,聊生計,聊脫貧……

交談中,吳寶清講了一件事:有一天,一幫城里人到望天坪耍,照完相肚子餓了,想到他家里買點吃的。可是吳寶清自己都愁沒有吃的,哪有賣的?

朱欽萬想,沒有端著“金飯碗”還討飯吃的道理!吳寶清的話突然激發了朱欽萬的靈感:開發望天坪鄉村旅游,發展農家樂!

后來,由扶貧辦牽頭,旅游等部門配合開展的一系列培訓在望天坪舉行。很快,望天坪農房納入全縣首批風貌改造,室內添置了由扶貧資金資助購買的床鋪及餐具等。

不到一年,到望天坪度夏,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賞田園風光……火了起來。

就靠辦農家樂,春曉村有的農戶脫貧致富了,原來打工外出的人又都回來了。

故事二:

有一年夏天,朱欽萬冒著大雨到三溪鄉考察扶貧工作。剛走到桂坪村,就聽見一個農家傳來凄慘的哭聲。

怎么回事?他條件反射般地循聲去看,村民的話讓他大吃一驚。“下了一夜的雨,河里漲水了,娃兒早上去河對面的學校上學,被沖走了……”一位村民擦著淚說。

“難道就沒有一座過河的橋?”朱欽萬幾乎是喊著問。

“沒有。要是有橋過河,那就積了天大的德喲!”村民說,就因為沒橋可行,這幾年被河水沖走了好幾個涉水上學的娃娃了。

洪水無情,怎能視而不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朱欽萬掏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飛快地用筆寫下了什么。

隨后,他還了解到,被三溪河阻隔的、只能蹚水的村民,多達好幾十戶。沒有橋,危險就存在,悲劇就沒完。

回城后,他“小題大做”,主持召開扶貧辦領導班子成員會議,議定“戴帽”撥付幾萬元扶貧款,專門用于架設桂坪的人行過河橋。

半年后,一個姓向的村民打來電話報喜:“橋通了,太感謝了!”

故事三:

平河鄉陶灣村姓陶的一村民,直接給朱欽萬打來電話,反映當地幾十年來一直沒解決的吃水問題,希望扶貧辦出手為村民排憂解難。

接到電話,朱欽萬的心情十分沉重。兩天后,他親自奔赴現場調查研究,發現該村并不差蓄水池,而是缺少水源。

怎么辦?朱欽萬同當地村干部與村民坐下來,耐心商討解決辦法。

村民告訴他,在竹賢鄉石溝村找到了一股自然水源,可里程長達20多公里,而且跨鄉,難度不言而喻。看到一雙雙焦灼與期盼的眼神,朱欽萬現場拍板:就是拼了命也要把水引過來。于是,他四處奔波,多方協調,到取水點察看,給農戶做工作,一個大膽的方案形成了。

籌集資金60多萬元,整修蓄水池,在懸崖上架管道,歷經千難萬險,終于在2012年11月28日,將20多公里以外的水引到了陶灣村。看到白花花的自來水,村民一片歡騰,有的甚至激動得掉下眼淚。

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想法,變成了現實。當地村民自發地要送錦旗,朱欽萬謝絕了。

故事四:

2019年3月,巫山官渡鎮大塘村。

一行人在村里走來走去,不時揮手指指這里、指指那里。曾經的貧困村,雖然已經脫貧摘帽了,但是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在脫貧的基礎上,尋找致富之道?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村、鎮干部。

“大家看,這里有山有水,風景好。春賞花,秋采果,四季垂釣……處處隱藏著鄉村旅游商機。”

“發展鄉村旅游好!”

“我們先給你們支持90萬元作為前期啟動資金。”

現場拍板的人就是縣扶貧辦主任朱欽萬。

他這樣的表態,給陪同調研的村干部極大的驚喜和信心。如何“扶上馬,再送一程”?

朱欽萬說到做到,很快,90萬元的扶貧資金到位,村里有序規劃,一個美麗的田園風光村落悄然突顯。

2019年11月,朱欽萬再到大塘村調研,發現這里大變樣!

土罐、石磨、瓦盆、石板路、粗麻繩……成為裝飾鄉村的美景。好一派幽靜舒適的環境,林間小道花果飄香。鄉村成了旅游公園,鄉間道路、農家小屋,處處都是景觀。

發展旅游需要資金。朱欽萬再次表態,給大塘村追加扶貧資金150萬元。

至此,大塘村投入扶貧資金240萬元,整合各類資金500萬元,打造鄉村旅游。一年時間,效果明顯,成為巫山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一個縮影。

將這些故事串聯起來,我們能發現什么呢?

有人說,他這個扶貧辦主任什么都管:哪個村沒水吃了,他要管;哪個鄉沒有橋過河,他要管;哪個村小上課沒桌椅板凳了,他也要管……

“連過河、吃水、上學都成問題,還談什么脫貧致富!”對此,朱欽萬一點不含糊。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為了管好這些事,朱欽萬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堅守13年!

還在繼續堅守!

巫山縣扶貧辦在朱欽萬的帶領下,榮獲“全國扶貧開發先進集體”,連續5年獲得市級扶貧業務考核一等獎。2014年,朱欽萬榮獲“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2018年,巫山縣接受國家檢查,成功脫貧摘帽。

13年不變,一直進出那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在扶貧路上,朱欽萬熬白了頭發,為啥?

13年不變,每一天清晨,扶貧辦的第一盞燈是他打開。

13年不變,每一次單位加班,辦公樓里都有他的身影。

2018年6月16日,距離國檢還有兩天。

朱欽萬已經連續幾天沒有休息。他躺在辦公室正想瞇一下,接下來還有幾件重要的工作要處理。突然,手機響了,是家里打來的電話。

“老朱,快回來,母親病得嚴重!”

“你們先把她送進醫院,我處理完事情就過來。”

他也想馬上去醫院,但是還有一大堆公務需要緊急處理,他只好十分內疚給家人回復,叫兄弟姐妹照顧。

可是,他不是一會兒就過去得了的,那一次,直到深夜他才忙完工作。他趕到醫院時,80多歲的母親已經被送進了重癥監護室。

誰都知道,在縣扶貧辦,朱欽萬每天最早到辦公室,最后一個離開,長期帶病堅持工作,甚至在辦公室邊輸液邊工作。在國檢和考核期間,他兩次帶病堅守在第一線,幾次暈倒在樓梯間,直到檢查組離開,才到醫院住院,動手術治療。

這就是朱欽萬,一個近似工作狂的扶貧干部。

近幾年,他常常應邀到市委黨校、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縣委黨校、縣委中心學習組講解脫貧攻堅相關理論和業務知識。

但他最愛講的,是一個共產黨的扶貧干部心里必須裝著老百姓的衣食飽暖。

“用心、用情、用力、盡責”,這8個字或許是他13年扶貧路上嘔心瀝血的高度濃縮。

在縣扶貧辦食堂吃過午飯,為了不過多打擾他,我們握手道別。

從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巫山農村進一步變化的希望。

《大地回音》創作隨筆:

莊嚴的承諾(代后記)

我和脫貧攻堅很有淵源。

雖然我并沒有直接參加這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不是扶貧干部,不是第一書記,不是村官,但是,我始終把中國扶貧事業作為自己關注的重點。

我也是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孩子,我知道幸福生活對窮人是多么重要。

10年前,我在詩集《花開的聲音》后記里提到過自己的苦難故鄉,秦巴山區的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而此刻,當報告文學《大地回音》脫稿,我突然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

童年烙下的印記是饑餓。

太陽從山上升起,照到我生活的院子,夏天,太陽最早出現也在8點多鐘,落下瓦尖山的時候最遲在6點多鐘。很早就要上山放牛,但清晨的露水常常打濕我的褲管,鞋子是不怕打濕的,因為是赤腳。只有冬天才有機會穿鞋——“解放”牌膠鞋。

但我家在村里還不是最窮的。因為貧窮,因為饑餓,我耳聞目睹過許多家庭常常為誰的飯量大、誰吃飯的姿勢不雅觀、誰摔爛了一個碗而爭吵打架。誰要是懶惰,那更要遭到巨大的指責,甚至還會引發家庭暴力和悲劇。

故鄉出產水稻、紅薯、洋芋。那時是人民公社,靠工分吃飯,年底結算,每年我家都是“補錢戶”,糧食是永遠不夠吃的。水稻熟了吃大米,紅薯熟了吃薯片,洋芋熟了吃洋芋,年年都這樣熬,年年青黃不接。

有一年春天,大哥進了縣城讀師范,姐姐在區里讀高中,二哥在鄉里讀初中,三哥在村里讀小學。村里小學離家大約有10里路,中午回來很不方便,只有吃了早飯去上學,我們叫“早早飯”。天還沒有亮,母親就起床給三哥煮飯了,聽見響動,肚子咕咕直叫的我在床上再也睡不著,就故意把床弄得很響。母親也給我端了一碗來,這時我發現,“早早飯”是紅薯片放在水里加鹽煮的。

水煮紅薯片,我們吃得很香。全村人一天最多吃兩頓飯,吃了“早早飯”的學生,中午只有休息的份,空著肚子等放學。童年最快樂的就是吃肉。殺年豬的時候,打牙祭,肉盡管吃,每次肚子都吃得像銅罐,每次都吃得上吐下瀉,大人說這是肉吃傷了!這是一個人對“窮”刻骨銘心的記憶。它們都記錄在我的一本詩集的后記里。

在我步入中年之時,見證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

我慶幸,幸福的生活最終還是朝我走來了。

我想,她一定也向你走來了!

當我手握清香玫瑰,我看見滿世界都是花朵;當我回到久別的故鄉,我看見羊腸道變成了盤旋的柏油路;當我徜徉在重慶山水之間,我聽見了《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悅耳歌聲……

這里是重慶,這里是直轄市的脫貧攻堅戰場。戰場在驅使我奔赴一線,戰斗在召喚我記錄歷史。

我在重慶生活已經25年,她的每一次蝶變都觸動我的神經。

這一次,我決定用文字感謝我們生活的美好時代。

2019年10月起,我開始對重慶18個重點脫貧攻堅區縣一一走訪——這是我寫作生涯的又一次“苦行僧”之旅。這一次,與我采訪西藏援藏干部、寫《藏地心跡》不同的是,沒有“高反”的折磨。

但是,這一次我接受的挑戰更大。

中國實現小康社會,是黨的莊嚴承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可以說是“傾國而動”“傾力而為”。

一幅全黨動員、全民參與、戰天斗地的脫貧攻堅畫卷,在作家筆下如何突顯?

在重慶,一場由18個幫扶集團、400多家國企、幾百家民企、各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參加的“大扶貧”戰斗,在作家筆下如何熠熠生輝?

我很慚愧,有膽量站出來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卻無能力把這些像畫得栩栩如生,把這些傳寫得生龍活虎,把這些德宣傳得家喻戶曉。

我安慰自己,這是態度和能力的關系。

有位名人說過,貧窮要一點東西,奢侈要許多東西,貪欲卻要一切東西。

而我,什么都不要。

脫貧攻堅是民生工程,是社會工程,是精準工程。脫貧攻堅是黨領導下的偉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脫貧攻堅總結工作,多次強調,扶貧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要及時總結推廣。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與中國夢一起,成為引領中國前行的時代號召。

黨的十九大報告清晰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21世紀中葉,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20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決勝年。在這場人類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斗中,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先進事跡,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他們有的剛剛結婚,就背起行囊匆匆奔赴脫貧攻堅一線;有的還在哺乳期,就背起娃娃去扶貧;有的堅守在扶貧一線,就連父母去世也見不上最后一面;有的甚至為脫貧攻堅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他們,就是舍小家為大家的扶貧干部!

2020年,中國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摘帽不摘政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未來的路還有很長。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們住進了新房,他們有了或大或小的產業,他們不愁吃、不愁穿,醫療有保障,有的甚至還成了致富帶頭人……

他們,就是昔日的建卡貧困戶!

渝東、渝東南、渝東北、渝西……一路采訪,我相信自己的眼睛,青山綠水掩映著美麗家園;一路采訪,我相信自己的耳朵,隨處都能聽到“感謝”二字,人人對黨都懷著感恩的心。

脫貧攻堅的勝利,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世界減貧史的奇跡,最根本的是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親自謀劃部署、親自領戰督戰、親力親為的結果。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86歲的老黨員馬培清深情地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脫貧不忘習主席!”她發自肺腑的言語,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

同樣,重慶市脫貧攻堅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例如,選精兵派強將,深度發力,攻克深度貧困,鄉風文明積分,“智志雙扶”,“三變”改革農民受益,“四訪機制”暖民心,“三送”“三歸”“三改”營造人居好環境,“一線工作法”落實到群眾心坎。這些做法、經驗、體悟,值得學習、借鑒、思考。由于篇幅原因,我不能在此一一例舉,請讀者諒解。這些都是數以萬計的扶貧干部灑熱血、揮汗水、拼智慧換來的寶貴經驗。愿書中省略的文字能夠在大地上生動復活,變成美麗的花朵,獻給偉大的脫貧攻堅事業!

脫貧了!脫貧之后的路怎么走?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

交上一份答卷,人民又發下了另一份試卷。

而共產黨人,將永遠接受人民的考驗。

人類會記住中國奇跡。中國創造奇跡的必定是中國人民。

我時常貼近大地,附耳傾聽,仿佛松濤陣陣,那是人民的歡呼聲,是勝利的旋律在大地上回蕩。

脫貧攻堅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決不是一本書、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一出舞臺劇等文藝作品就能說清楚的,甚至幾本書、幾部電影、幾部電視劇、幾出舞臺劇都表達不完它偉大的歷史意義。

但我還是要用自己的微力為時代鼓與呼,為幸福喝彩!我認為,這是一個作家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

重慶市扶貧辦為本書的采訪、出版提供了鼎力支持和幫助,重慶市各區縣扶貧辦、潼南區委宣傳部、云陽縣政協、武隆區政協、巫溪縣政協、城口縣政協、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新華社、中新社、七一網等單位為本書撰寫提供了重要素材,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特別致謝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出版集團為本書出版給予的極大扶持!

值此中國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之際,謹以此書獻給一切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人們!人民萬歲!祖國萬歲!

作者簡介:

周鵬程,70后作家、詩人。籍貫四川通江,現定居重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重慶新詩學會副會長。著有詩文集8部。在《詩刊》《星星》《揚子江詩刊》《延河》《青年作家》《散文詩》等報刊發表作品若干。魯迅文學院西南作家班學員。參加第19屆全國散文詩筆會。2020年被中國作協表彰為“深扎”先進個人。曾獲中華文學年度詩人獎、全國魯藜詩歌獎、第二屆阿來詩歌節優秀獎、重慶銀河之星詩歌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現任《重慶政協報》副刊主編、《三峽詩刊》主編。

責任編輯/孫明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538国产视频|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综合第一精品小说|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欧美一道本|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国产主播喷水|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青青草一区| 久久成人免费|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97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在线亚洲小视频| 婷婷激情五月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久草视频一区|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91视频青青草| 伊人成人在线|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视频大全| 性欧美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国产91蝌蚪窝|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99伊人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欧美色香蕉| 日本国产精品|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青青操国产| 亚洲黄网在线| 狠狠色丁香婷婷|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中文字幕 91|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欧美a在线|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亚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