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民


1963年3月,毛澤東主席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雷鋒是時代的楷模,雷鋒精神是永恒的。
半個多世紀以來,雷鋒精神以提振信念、砥礪信仰引領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成長。河南省沈丘縣白集鎮白集村黨支部書記黃玉中,就是雷鋒精神的忠實踐行者。他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舍己為人,無私奉獻,帶領全村村民脫貧致富,建設美麗鄉村,榮獲“河南省學雷鋒標兵”稱號。
從小立志學雷鋒,投身軍營意更堅
白集村,過去是一個有名的貧窮落后村,經濟發展緩慢,村民生活困難,環境臟、亂、差。1964年3月,黃玉中就出生在白集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那時,家境貧寒,他是兄弟6人中的老大,小小年紀就要幫父母分擔憂愁,正是應了那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其實,白集原來不叫白集,叫百善集,“文化大革命”時才改名的。據傳,北宋年間,有個南方的舉子進京(開封)趕考,路過百善集時生了一場病。這里的村民給他吃,給他住,又給他看好了病。后來,這名舉子金榜題名。為表達謝意,他在百善集興建了百善寺,寺內三門相照,蔚為壯觀。后來,進京趕考的舉子以及到陳州太昊陵上香的信眾等走到百善集時,百善寺免費給他們提供茶水和休息的地方,給隨行的牲口無償提供飼草、飼料。從此,百善寺名聲大振,香火旺盛。更為重要的是,感恩戴德的人生信條、事親行孝的為人之本、報效祖國的神圣孝道,在百善集代代相傳。
在孝善文化的熏陶下,年幼的黃玉中漸漸懂得了一些尊老愛幼、勞而不怨、勤儉節約、積德行善的道理。那時,物質匱乏,一雙鞋子爛了,縫縫補補還要繼續穿。有次上學時,遇到大雨,黃玉中怕濕了鞋子,就掂著鞋、赤著腳去上學,到學校以后再把鞋穿上。有個老師看到后心痛地說:“玉中這孩子,真會過日子,寧愿讓腳受‘罪,也不讓鞋子受‘罪。”放學之后,黃玉中經常拾柴、割草、放羊,幫助母親燒鍋做飯。正是這種艱苦的環境,磨煉了他堅強的意志,開闊了他慷慨好義的胸襟。
黃玉中的少年時代,正是學習雷鋒蔚然成風的年代,雷鋒精神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在“文化大革命”中,白集村辦起了“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毛主席語錄,開展憶苦思甜,大唱革命歌曲,并掀起了學雷鋒、做好事的高潮。少年黃玉中,不僅受孝善文化的影響,雷鋒精神也深深地烙在他心中。看到全村人都在學雷鋒、做好事,黃玉中對父親說:“你們大人學雷鋒,我也要學雷鋒,為大家辦好事。”父親聽到后非常高興。
村里有個黃李氏老人,雙目失明,行動不便。有一次,她在村內用拐杖點著地一點一點地摸索著前行,黃玉中看見后急忙上前拉著她的手說:“奶奶,你上哪啊?我領著你去。”黃李氏老人說:“孩子,你是誰啊?咋恁懂事啊!”黃玉中說:“奶奶,我是西頭的玉中,你上哪?我領著你去。”黃奶奶告訴她要去的地方后,黃玉中就拉著黃奶奶的手把她領到要去的地方。后來,領路的次數多了,黃李氏老人逢人就說:“玉中那孩子,別看年齡小,就是心眼好,將來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施人玫瑰,手盈余香,少年黃玉中已經體會到與人為善的快樂。
在農村大集體時,生產隊種有甘蔗和蔬菜,為防止偷盜和豬拱羊啃,生產隊在甘蔗地里、菜園里搭上庵棚,每天夜里派人看護。放暑假在家的黃玉中,看到村民們白天忙一天,很是勞累,就想參加看護,為村民們減輕一些負擔。于是,他和小伙伴黃建華、黃山領商量后,找到生產隊長黃守相,提出要幫助隊里看護甘蔗和菜園。黃守相說:“你們才十來歲,天天還睡不過覺來,怎能夜間看管東西呢?”黃玉中說:“叔叔,我們都是少先隊員了,也不要工分,一定能看好!”“你們家長同意嗎?”“那你就別管了。”黃守相頂不住他們幾個死纏硬磨,只好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就這樣,黃玉中和他的小伙伴每天晚上帶著薄被或粗布單子,按照隊長的安排,住到庵子里看甘蔗或看菜園,一直看到學校開學。在他們看護期間,甘蔗和菜園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情況。
出于對英雄的崇拜和對雷鋒精神的追求,黃玉中從小就夢想成為一個革命軍人。1979年初中畢業后,黃玉中如愿以償,穿上了嶄新的軍裝,在蘭州軍區服役。黃玉中入伍后,先是在特務營集訓3個月,然后被選去給首長當警衛員,因為表現好,第二年就當了副班長。后來,又被選送到師衛訓隊學校學習,學習之后分配到師教導大隊當衛生員。
在服役期間,黃玉中是個閑不住的人,他處處以雷鋒為榜樣,助人為樂,埋頭苦干。戰友生病了,他親自給他們端飯送湯,讓戰友們體會到軍營的溫暖。每逢星期天,如沒有特殊情況,黃玉中都到警衛連食堂義務幫廚。有次,食堂買了一些蔬菜準備腌咸菜,黃玉中在案板上剁菜,由于剁得很快,一不小心剁住了左手食指,傷口很深,鮮血直流。黃玉中疼痛難忍,頭上汗珠滾滾,戰友們急忙把他送到師醫院進行縫合、包扎。至今,黃玉中左手食指上還留有明顯的傷疤,常常感到麻木。那時,食堂燒火用的都是煤,有一次,黃玉中看到食堂院里停了一輛裝滿煤的汽車,暫時沒有人卸,他就拿個鐵锨,打開車箱,爬上汽車,一個人往下卸。把煤卸完時,累得汗流浹背、腰酸腿疼,渾身上下都是黑乎乎的,有個戰友為他豎起大拇指,并戲稱他是“煤炭部長”。
打好脫貧攻堅戰,無私奉獻為村民
1983年,黃玉中光榮退伍,回到了家鄉。從軍人的戰場轉移到農村賽場,變的是施展才能的平臺,不變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白集行政村,1960口人,800畝耕地,是白集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不到10公里,緊鄰省道商臨公路和鄭阜高鐵,發展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過去村民們因小農意識強、思想守舊而“羅鍋腰上樹——錢(前)缺”。這種狀況深深地刺痛了黃玉中的心,他想到雷鋒語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于是,黃玉中立志要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振興鄉村。
那時,行政村沒有什么經濟收入,又沒有集體積累,缺少真金白銀,怎樣才能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呢?黃玉中認識到自己必須帶頭經商辦廠,尋找致富門路,只有自己腰包鼓了,才有實力給村里辦好事,才能更好地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于是,他籌資開辦了一個小型皮革廠,安排30多人就業,主要是購皮子、加工皮手套。1985年,又建了一個冷庫,做肉食生意,主要搞食品加工。2007年,再建一個木材加工廠,吸納20多個貧困群眾就業,圓了村民在家門口上班的夢。
黃玉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很快在村民中樹立了良好形象,受到村民的擁護。1989年7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0年7月,當選為行政村黨支部書記。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退伍軍人,一定要讓鄉親們的腰包盡快鼓起來。”走馬上任的黃玉中立下了這樣的“軍令狀”。他經過和行政村“兩委”班子商量,決定利用白集村的地理位置優勢,引導村民務工經商,增加村民收入。村里新建3條街,總長5000多米,街寬15米左右,總體形成一個“田”字形街道。新開的街道多了,臨街門面房增加到近400間,更多的村民能夠做生意。現在,全村已建起農貿、百貨、服裝等3個市場,電商服務站1個,設置攤位400多個,800多人從事個體經商。僅門面房一項,全村一年收入就達200多萬元。
在脫貧攻堅戰中,不僅要解決貧困戶一時的困難,更重要的是要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張樹林,是一個低保戶,全家6口人。為使其盡快脫貧,黃玉中幫張樹林買魚苗,發展水面養殖40多畝;幫他建蘑菇大棚2個,年收入上萬元;幫他養雞、養鵝。平時黃玉中給張樹林三五百的零用錢,從來沒要過,張樹林多次執意還錢,黃玉中說啥也不要。后來,張樹林感恩不過,只好給黃玉中送錦旗一面,上書:“黨政為民,溫暖人心。”黃合中,是個單身漢,和80歲的老母相依為命,為使他盡快脫貧,黃玉中牽線搭橋,為黃合中找個給批發部下鄉送貨的差事,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在想方設法幫助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時,黃玉中十分關心村民疾苦,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幫助別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樂。
逢年過節,黃玉中都上門慰問老黨員、老干部、軍烈屬和困難家庭。對留守兒童以及因病、因傷致貧的群眾,他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照顧和幫助。
2020年重陽節,天空格外晴朗。一大早,大女兒割了一塊肉送來,黃玉中問她:“今天又割肉干啥?”大女兒說:“爸,今天重陽節了,割點肉孝敬孝敬您們!”女兒的一句話提醒了黃玉中,他說:“我這兩天事多,差點把重陽節忘了,你來看望我和你媽,我要趕快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貧困老人,他們都是我的衣食父母。”說罷,他立即開著三輪車,買了雞蛋、方便面,上門慰問一些五保戶、貧困戶及家中沒人照顧的老人,一共慰問了15戶,每戶2件方便面、100個雞蛋。
王志田夫妻,沒有兒子,身體不好,生活困難,房屋急需維修。為了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黃玉中干脆認王志田夫妻為干爹、干娘,給他們蓋了二間房,包起了他們的吃喝拉撒。1990年前后,王志田病逝,黃玉中對王志田的妻子說:“娘,以后你有啥困難,只管來找我!”王志田的妻子,現已90高齡,她逢人就說:“感謝老天爺給我送來了一個好兒子!要不是玉中兒,我咋能活到現在啊!”村民稱贊黃玉中:“不是親兒賽親兒!”
2018年的一個晚上,村民黃中領開個三輪送人時,由于大燈不亮,不慎翻車,腿被砸傷,急需手術,但一時找不到錢。黃玉中得知后,主動給他墊付了醫療費,后來抽鋼釘時又幫他付了錢,黃中領病愈后還錢,黃玉中堅決不要。后來,黃中領做起了魚生意,生活好了,房子也蓋起來了,他想過年時給玉中弄條魚吃,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恩之心,但黃玉中卻婉言謝絕說:“你不要管我。”
“玉中,大雨天你又來了。你真是俺的親人,大家的好書記!”當黃玉中冒雨來到低保戶李煥芝家,親切地問她有什么困難,要她好好注意身體時,82歲的李煥芝老人抓住黃玉中的手,久久不肯丟開,激動的淚水奪眶而出。
“雷鋒出差1000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玉中退伍30多年,做的好事3天3夜說不完。”村民黃中義如是說。
舍生忘死撲火海?危機時刻見真情
“臨危救火,一心為民。”繡著這8個大字的錦旗,是村民黃書棟送給黃玉中的。提起家中發生的那場大火,黃書棟對黃玉中真是感激不盡。
黃書棟是個貧困戶,在無錫打工,兒子、兒媳也在外打工,家中4間門面房,暫時沒人居住。2019年9月的一天,黃書棟從無錫給已出嫁的女兒打電話,要她到自己家的門面房看看,幫他清掃一下,他明天要回家了。女兒一大早來到黃書棟的門面房,推上閘刀,抽點水,把衛生打掃一遍,又曬曬被子,臨走時卻忘記了拉閘刀。由于線路老化,中午時分,黃書棟門面房的二樓突然引發大火,火苗一竄多高,黑煙籠罩著整個房屋。“不好了,黃書棟家的門面房失火了。”黃玉中的女婿郭祥濤正在附近修理網線,發現火情后,他急忙撥通了黃玉中的手機。
白集村的門面房都是成排的,每戶都是二層。與黃書棟家相連的門面房有20多間,如果黃書棟家的火災不能及時撲滅,就會“火燒連營”,后果不堪設想。
接到女婿的電話時,黃玉中正在村部與其他干部商量事。說來也巧,院里剛好有輛消防車,車上裝滿了一車水,這輛消防車是因為村里搞環境整治,黃玉中專門從鎮政府借來的。
火情就是命令,必須立即處置。黃玉中急忙沖到院里,跳上消防車,急速駛向事發現場。這時,黃書棟門面房二樓的屋子里,家具、被子、頂棚、一些電器已經著火,滾滾濃煙撲面而來。黃玉中選好位置,停好消防車,看見二樓大門已經鎖死,就安排在場的村民趕緊找梯子,砸開窗戶。黃玉中利用消防車上的水槍先把窗戶附近的火撲滅,然后把自己全身淋濕,嘴上捂一條濕毛巾,再拿起水槍,從窗戶跳入室內,冒死沖進火海。村民黃守興看到這驚險的一幕,對著窗戶大聲吆喝:“玉中,趕快出來吧,里面太危險!”
濃煙嗆得出不來氣,耳邊不時響起噼噼啪啪的聲音,黃玉中的胳膊、臉部、腿部均被燒傷,但是,他始終沒有退卻。
突然,黃玉中發現墻角有個做飯用的煤氣罐,便立即沖上前去,迅速卸掉煤氣罐,然后用衣服墊著煤氣罐,將其搬出室外,消除了一個重大隱患。
經過將近半個小時的奮戰,消防車里的水已經用盡,火苗不再死灰復燃,黃玉中才松了一口氣。
時間鑒品格,烈火映丹心。黃玉中冒著生命危險撲滅大火,避免了火勢波及鄰居,最大限度減少了火災造成的損失,保衛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深深地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黃書棟從外地回家后,見到了黃玉中,他緊緊握住黃玉中的手激動地說:“玉中,多虧了你啊!要不是你出手相救,我的家全毀了,更可怕的是如果連累了鄰居,那我就只有跳沙河了!”
創建美麗宜居村,
村民和諧幸福長
結合美麗宜居鄉村創建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計劃,黃玉中帶領村民全面實施村莊“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和農民幸福家園,被鄉親們冠以“美顏師”的美稱。
全村新修文化路、聚財路等6條主道路,長5000多米,新栽綠化樹木1200余棵,鋪設了路沿石、偽地形40余畝。
2017年,村里建設了308千瓦村級光伏發電項目,每年為群眾帶來經濟效益16萬多元。全村安裝太陽能路燈181盞,大道上的路燈每盞高8米,小胡同上的路燈每盞高6米,每盞燈造價6000元左右。
自來水、天然氣、下水道,實現了全覆蓋。農戶戶廁改造達100%,建起公共廁所3座。
村里建造十字街牌坊3座,打造彩繪文化墻以及幾個大型花墻壁,刷白2000多平方米,安裝固定式宣傳板塊120塊。同時,興建綜合性文化廣場,安裝籃球架、乒乓球臺和健身器材;搭建老百姓大舞臺。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鄉親們載歌載舞,盡享歡樂。
為了加強村室建設,2016年以來,黃玉中多方協調資金,先后修建了標準化村室,配齊辦公桌椅、檔案柜、電腦、打印機、空調等設施。同時,他個人自掏腰包,擴建村室圍墻,添置路沿石,在村室附近建涼亭,改善村室周邊環境。
“廢坑塘、廢坑塘,提起廢坑塘想罵娘!”“黃玉中你真中,上任專整垃圾坑。廢坑塘變成小公園,廣場舞臺享輕松!”這兩首流傳的打油詩,印證了白集村由“臟亂差”到“潔凈美”的華麗嬗變。白集村原來有3個垃圾坑,占地約15畝,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活。黃玉中個人出錢,用翻斗車把垃圾全部拉到沈丘縣垃圾處理廠,一共拉了100多車,花了1萬多元。住在垃圾坑邊的董美玲,懷著喜悅的心情說:“以前住在這里,我長年有病,可能都是垃圾熏的,現在垃圾一拉走,我的病也好了。”
同時,村里組織開展“好媳婦”“好婆婆”“文明家庭戶”評選活動,移風易俗,大興文明之風。如今,全村干群關系、鄰里關系融洽,創造了30多年群眾零上訪、零投訴、零糾紛的歷史記錄。
“俺村變了,有些人在城市住也沒有俺村舒服!”提起現在的白集村,70歲的趙運德老人臉上流露的滿是幸福。
2020年2月,白集村榮獲周口市“文明村鎮”榮譽稱號。
黃玉中追尋雷鋒的足跡,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不僅書寫了白集村鄉村振興新的一頁,還將激勵更多的人報效國家、獻身社會,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