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薈

在人類歷史上,馬克思是對人類世界現代文明進程影響最深遠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立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人類數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是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行動指南,是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為緬懷和紀念偉大領袖的豐功偉績,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推進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到一個新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已成為全國人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永恒主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支柱。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矢志不渝、百折不撓推動黨的建設,才能堅定不移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努力奮斗。
20世紀20年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達百年,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業(yè)已70余年,馬克思誕生200年,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至今也逾一個半世紀之多。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時則風和日麗,過而風雨交加,跌宕起伏,變幻猶在,但規(guī)律尚存。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始終遵循著事物發(fā)展的永恒規(guī)律,隨著生產力發(fā)展變化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進入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生產資料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
回望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至今,從1818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到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發(fā)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創(chuàng)立。1843年2月—1867年8月16日《資本論》第一卷完成,再到1867年—1894年《資本論》第一、第二、第三卷分別出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基本完成。從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12日,1917年11月列寧誕生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馬克思主義實踐、發(fā)展,蘇聯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成立,列寧主義產生。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誕生到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更是馬列主義的傳承、實踐與發(fā)展。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誕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發(fā)展,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傳承、實踐、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從195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誕生到黨的十九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chuàng)立、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更是新時期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創(chuàng)新、實踐與賡續(xù)發(fā)展,是逐步得以完善的當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
重新學習和發(fā)揚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思想是每個革命者的天職和使命。
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更是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偉人。
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是不畏艱難險阻、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是為推翻舊世界、建立新世界而戰(zhàn)斗不息的一生。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熱愛生活,勇于探索,真誠樸實,重情重義。
馬克思主義是以馬克思命名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留給我們的最有價值、最具影響力、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政治遺產。馬克思主義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它創(chuàng)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chuàng)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它始終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fā)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上的講話中談到:“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因此,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學史崇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同歷史時期,共產黨人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世界進步、發(fā)展有何啟示和引領作用?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切的一切,若用填充式的回答,似乎不太難。但若要理清來龍去脈,拎出其要害、關鍵,還原當時的政治氛圍和社會環(huán)境,道出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者對現實問題的認識、認知和實踐過程,揭示當時歷史環(huán)境下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方式,就必須站在馬列主義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高度,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方式方法去梳理歷史脈絡、剖析歷史事件縱橫面。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真正認識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根源和時代特點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有何貢獻;什么是列寧主義;列寧領導創(chuàng)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會在74年后轟然倒塌消亡、紅旗落地,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卻能由此汲取教訓、取得經驗,通過改革開放,和平發(fā)展,走上繁榮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輝煌道路。
社會主義500年,馬克思誕生200多年,馬克思主義產生已逾170余年,近兩個世紀,世界確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文明發(fā)展到近代,風雨也逾一個世紀。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融入中國百年,雖飽經滄桑,承受萬般屈辱,卻仍能艱難地破冰前行。特別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中國人民前赴后繼、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與輝煌。為什么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對的?為什么中國人民對鄧小平同志永遠懷念?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根源在哪里?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14億中國人民廣泛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員主題教育活動,實施一系列催人奮進的治國理政、興業(yè)安邦活動的本心是什么?怎樣才能使9500多萬黨員、干部在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帶領14億中國人民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增磚添瓦、闊步前進?如何能讓廣大黨員干部、青少年在建設美好中國偉大征程中,更加全面地接受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并能融進更多創(chuàng)新的紅色元素?我們想了很多很多,最后經與眾多專家、學者溝通,達成共識,決定創(chuàng)立一項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模式——以建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基地的形式,對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青年學生、部隊官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主題教育基地內按1:1比例建造南湖紅船、井岡山八角樓、古田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會址、延安楊家?guī)X中央禮堂、西柏坡“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戰(zhàn)略指揮所”等。除此之外,在展館內還將通過視頻、圖片、文字、雕塑、沙盤、聲光電、音像等融合一體的方式,重塑歷史、還原現實,樹立信心,瞻望祖國和世界美好的未來,從而達到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目的,進而為黨員干部和廣大青少年提供理想信念教育創(chuàng)新基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貢獻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創(chuàng)新元素。
誠然,總結、梳理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無產階級革命取得的成就和應汲取的教訓,特別是中國革命成功經驗和蘇聯失敗教訓;以展館展覽的創(chuàng)新方式,讓更多的參觀者接受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在當前社會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對馬克思主義整體的認知度;從紛繁復雜的社會萬事萬物中去偽存真,獲得人生旅途中具有旺盛向上生命力的創(chuàng)新元素,從而進一步樹立堅定不移地跟著共產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水平,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視角去審視世界、處理事務,這就是創(chuàng)辦主題教育基地的初心。
始于初心,終于使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的踐行與發(fā)展,將歷史發(fā)展脈絡及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發(fā)展逾百年的變化,根據我們的認識、認知水平,詮釋、解決馬克思主義困惑人們多年的諸多難題,融合心靈溝通和相互交流,最后找出影響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及隱藏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當然,對工作和認識中出現的一些疑點難題,因角度不同、感受不同、對實際情況的了解不同,導致看法不一樣,這也在所難免。其實,這本身看似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而要通過學習、認知、感受,使靈魂深處有觸動,談何容易。但辦法總比問題多,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不能只著眼于某一具體現象,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首先要找出事物背后所隱藏的問題根源。常言道:行勝于言,止于至善。要知梨子味道,需要親自嘗一嘗;鞋子合不合腳,更需要親自穿一穿。統(tǒng)一思想,切記主觀武斷、把自以為是的結論強加于人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交流溝通,開會討論,不是簡單地讓人接受我們的主張,而是要充分調動人的創(chuàng)新和認知能力,暢所欲言,取長補短,要鼓勵人講真話,不怕分歧,不怕臉紅,因為我們是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的。真正發(fā)揚民主,就能“各去所偏,歸于一是”,達到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認識、統(tǒng)一行動的目的。
隨著20世紀最后的鐘聲敲響,我們告別了人類滄桑巨變的百年。回首20世紀,人類在歷盡苦難的同時,更創(chuàng)造了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并使前人的許多理想和愿望變成了現實。人類社會將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美好的前景已展現在人們眼前。繁榮發(fā)展、偉大復興的中華民族,在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攜手共進的21世紀將綻放出更加絢麗、流光溢彩的景象。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整體布局,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發(fā)展和成就,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改變,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和平與發(fā)展”的嶄新歷史時代。
理論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chuàng)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新時代,在治國理政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在治國理政的偉大實踐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正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順應時代發(fā)展,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層面,系統(tǒng)回答了新時代9500多萬共產黨人帶領14億中國人民的中國共產黨人要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歷史命題,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事業(y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又一次歷史性地與時俱進。
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艱難輝煌的奮斗歷程可以發(fā)現,“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論信念的靈魂”。毛澤東同志早在1938年9月4日—11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tǒng)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zhàn)斗力量。”是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歷艱難困苦而不斷發(fā)展壯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始終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并重視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始終保持統(tǒng)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一致的行動、強大的戰(zhàn)斗力。
碧水藍天青山屹,江河大地皆為春。習近平總書記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實踐、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偉大的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發(fā)展美好未來道路上,將與世界人民攜手共進,譜寫“合作共贏”“和平與發(fā)展”的更加絢麗詩篇。
我們堅信,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的深入開展,通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沒有充分認識、認知馬克思主義的青少年,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左右搖擺態(tài)度者會更加堅定信心;對馬克思主義信仰者,也會更加全面地重溫歷史,受到啟發(fā)、受到教育,從而提高其馬克思主義整體理論水平,起到錦上添花乃至更上一層樓的作用。
愚公移山,淬火成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創(chuàng)新地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再現 “社會主義500年”,馬克思誕生及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立200年,蘇聯74年興亡,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難崛起,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百年輝煌歷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匯聚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圣地、紅色搖籃的精華及紅色張力,為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光添彩;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黨員理想信念教育、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習提升馬列主義水平、高校“兩課”教學經驗交流及提升的平臺;成為中外友好人士向往中國、向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想信念教育的綜合教育教學培養(yǎng)的新一極;成為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十四五”規(guī)劃項目中“一號工程”的引領者;成為人們向往、崇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心中高地。
天佑中華,感恩馬克思。習近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將成為全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構成元素,成為全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我們創(chuàng)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基地不僅是紀念馬克思、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實踐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巨大力量,更是要啟發(fā)引領更多的人民大眾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zhí)行力,擴大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影響力,確保各項工作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的正確方向前進。
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強勢崛起,使中華民族在艱難探索科學社會主義道路上,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萬里征程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增添了無盡的中國元素和中國方案。
“鯤鵬展翅九萬里”“紅霞萬朵百重衣”。
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必須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堅持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歷史主動,進行艱辛探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指導中國人民不斷推進偉大社會變革。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越是偉大的事業(yè),越是充滿挑戰(zhàn),越需要知重負重。我們都要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保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埋頭苦干、攻堅克難,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yè)績。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凝9500多萬黨員和14億中國人民的力量,我們有決心、有毅力、有能力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題教育推向一個新階段,把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取得的豐碩成果鐫刻在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史上,成為世人心中永遠的豐碑。
(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