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勇

我是1975年高中畢業后回到小河東村務農的,后來到縣城工作。一晃離開家鄉已經35個年頭了,因為母親一直在老家居住,有時間我就回家看看。每次回家看到家鄉的變化,都讓我發自內心感嘆,家鄉啊,你變了,變得繁榮了,變得更加漂亮了。
前不久,曾經在小河東村下過鄉的14位知識青年在縣城聚會,我應邀參加。在酒桌上,有人提議,2021年的7月1日是建黨100周年,在舉國上下歡慶黨的生日之際,咱們這些老知青回到插隊的故鄉看一看,和鄉親們一起歡慶黨的生日。大家一致同意。
7月1日早上7點多鐘,我和知青們一起從縣城出發。出發前先到商店買一個紀念品,不知買什么好,琢磨來琢磨去,最后選了一個帶有風景畫的電子鐘,象征著無論何時何地,永遠不會忘記小河東村,希望故鄉未來建設得比鐘上的畫還要美麗。
一個多小時就到了久別的故鄉。故鄉的變化讓知青們看得眼花繚亂,心神蕩漾。村部在村子西北角,是個二層小樓,一層樓的門斗上方用紅字寫著“小河東村部”5個醒目大字。村部院子東側有一個1米左右高的老百姓大舞臺,后邊立著一塊紅色宣傳板,上邊寫著“百年華誕,光輝歷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金色大字。村部后邊右側是公共洗浴中心,村民們洗澡是不用出村的。另外,在村部附近還建了3個大院。一個是幸福大院,村里的五保戶和一些沒有房子的農戶都可以到這個大院免費居住;另一個是娛樂活動大院,村民利用休息時間,可以到大院扭秧歌、唱歌、跳舞等;還有一個農機庫房大院,村民買的機械設備,自己家的院子沒地方放的,可以放到這個院子里。2019年,小河東村被國家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當我們的車開進村部大院時,村里的黨員干部都走出村部迎接我們。村書記叫李向玉,40多歲,是2020年當選的新書記。當年下鄉時的老書記早就離開了人世,有些老黨員也都不在了,村里的黨員干部,知青們認識的不多,村書記一一給大家介紹。唯獨有一個老黨員不用介紹,知青們一眼就認了出來,都親切地稱呼他“鄒隊長”。鄒隊長名叫鄒會,今年70多歲了,當年是第二生產隊的隊長,他滿面紅光,身體健壯,就是走路時腿腳不利索。他聽說知識青年要回村看看,手拄拐棍,邁著蹣跚的腳步,非參會不可。知青們見到老隊長,心情格外激動,有幾個青年和他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那種高興的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小雨,有一位村干部很風趣地說:“這是迎親雨,老天知道你們今天回來,特意把村子的容貌洗一洗,讓你們好好看看家鄉的變化?!?/p>
開會前,村書記領著知青們先在村子里轉一轉。雨還在稀稀落落地下著,車慢慢地在村中穿行。一棟棟排列有序的磚瓦房,一戶戶干凈整潔的農家院落,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高矮不齊的綠化帶,一片片鮮艷嬌嫩的花草,被雨水洗后顯得格外清新。誰都沒想到離開小河東村40多年,家鄉會變得這么好看,就像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特別是路兩側的花草,紅的、綠的、白的、藍的……都競相展示風采,色彩奇異,惹人陶醉。
車在村子里繞了幾圈,就到了知識青年點的舊址,大家都認不出來了。過去的知青點是8間一面磚的土坯房,如今沒有一點痕跡了,已變成了3家住戶,而且都是磚墻鐵皮蓋的房子。唯獨知青點東側的那兩棵小白楊還在,經過幾十年風風雨雨,現在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雨點兒敲打在樹上發出了“刷刷”的響聲,好像在和知青們述說過去的故事。雖然面目皆非,可在這個地方居住了5年多,房屋的形象和當年的一草一木,已經在知青們的頭腦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提起當年的一樁樁往事,就像打開了閘門,源源不斷地從每個人的口中流出。
離開村子去看蘆葦扶貧產業園,這是村里唯一一個蘆葦編織企業。通往產業園的路,是一條水泥路,路兩側都是稻田地,當年在四隊插隊的常春指著路東側一片稻田說:“這是四隊地,叫南彎壟,我下鄉第一次干活,就是在這片地里鏟地,給玉米放秋壟,玉米長到一人多高,接連下了幾場雨,地就泡湯了,那年顆粒無收?。 贝鍟浗舆^話說:“為了解決這些澇洼地不打糧的問題,20年前,村里就投資修渠,把烏裕爾河的水引到田間,這些澇洼地都變成了水田,現在是旱澇保收??!”
產業園是在一片荒草地上興建的,占地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里邊建有扒皮車間、熏蒸車間、原料儲存庫、成品庫等二十幾棟廠房。院內是水泥地面,圍墻是鐵柵欄,廠房是彩鋼瓦結構,每一棟廠房長約50米,寬近20米,這些廠房像步兵方陣一樣有序地排列著。
村書記領著大家邊看邊介紹。小河東村位于烏裕爾河東岸,河兩岸有大面積濕地,盛產蘆葦,當年知青們都在河套里收割過蘆葦。收割的蘆葦,質量好的都作為原料賣了,差一點的用來燒柴,可以說是守著金飯碗要飯吃。2018年,村里決定開發利用蘆葦資源,建起了蘆葦編織企業。企業建成后實行“五統一、一分散”的經營管理模式,即“統一收貯蘆葦、統一扒皮、統一發放原材料、統一回收葦簾、統一銷售產品,分散編織”。村里一次購買1500臺蘆葦編織機,分發到各家各戶,村民在家編織,不耽誤干活,大人小孩都能干。開始只是本村人干,現在已擴散到5個鄉鎮19個村,有700多人從事蘆葦編織業,每人月收入近千元。蘆葦編織成了村民們的一條發家致富路。昔日的蘆葦資源很快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大家走進葦簾產品展覽館,一進屋就嗅到了蘆葦淡淡的清香,被滿屋子五顏六色的葦簾產品所吸引。特別是帶有圖案的產品,讓人目不暇接。知青們都紛紛站在丹頂鶴葦簾旁合影留念。村書記告訴大家,這片葦簾沒有圖案能買二十幾元錢,配上了圖案身價就提高了,每片能賣五六十元錢。
墻上掛著的葦簾展品,多數都是帶有圖案的,有丹頂鶴、東方白鸛、白天鵝、大雁、野鴨等,圖案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這些水鳥大多數都是當地的,知青們都見過,甚至能叫出它們的名字來。
村書記問大家:“你們還記得小東泡子嗎?”小東泡子在村子東側,因為它周圍出堿,也叫它堿泡子。一提起小東泡子,大家都記憶猶新,想當年下鄉時,有的知青在那里打過漁,在泡子周圍掃過堿土,夏天還洗過澡。村書記告訴大家:“這里現在已變成國家4A級生態旅游景區了,隨處能看到東方白鸛、大雁、白天鵝、野鴨等多種珍貴的鳥禽。”由于開會時間要到了,不能前去,大家表示散會后一定到景區里走一走,看一看。
我們回到村部,黨員干部已經到齊了,包村的縣經管站領導也前來參加慶祝黨的生日活動。大會在村部一樓的活動室舉行。一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大合唱拉開了會議的序幕,新黨員和村里的黨員以及入會的全體人員都站在黨旗下進行宣誓,重溫入黨誓詞。會上,村書記匯報了小河東村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知青代表孟慶靈代表全體知青進行了熱情洋溢的發言,她在發言中說:“看到小河東村的變化,我們感到無上榮耀,40年前我們在這里插隊的汗水沒白流啊!”接著她又給大家唱了一首《我的父老鄉親》,她真情實意的演唱,讓與會人員都眼含熱淚聽完了這首歌。
“?。「咐相l親,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這首歌蘊含著深厚的鄉土情懷,唱出了知青們的心聲。無論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第二個故鄉,更忘不了那里的父老鄉親。曾經流淌的汗水像一粒粒種子,已經深深地埋在這片土地里,它將繼續生根發芽。但愿故鄉更加美麗?!?/p>
責任編輯/孫燕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