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霞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約為5.1億,僅占36.11%。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36億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4.21個百分點,鄉村人口減少1.6億人,我國城鎮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低于20%上升至2020年末期的63.89%。
另一個數據則顯示.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5.4%,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顯著滯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擁有農村戶口的農民在城市就業、城市居住,尤其是隨著公共服務的外移,如教育、醫療等,很多擁有農村戶口的農民實質性地脫離鄉村。這部分農民基本在城鎮有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建立了新的生活圈,從而造成了鄉村的空心化,鄉村在冊人口和實際常住人口之間差距很大。
鄉村人口不在鄉村生活,面對一些特別需要他們參與的事務時,往往更多從個人利益方面來考慮,認為“有利入、無利出”,才能保證自己在收益分配中贏得主動地位,對于村莊公共利益,很多時候持有“不想參與”“與我無關”的態度。
同時,離土非農化的過程雖然一方面帶來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但是也造成了農民收入與村莊割裂,農民生計不再以村莊為基礎,從而使得農民對于村莊發展的關注度大大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