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海 張艷玲
四川省旺蒼縣城南群山連綿,公路一直向山上延伸,直入東河鎮紅埡村。一早,村民辜朝兵爬上山坡,走向自家的養雞場。從一竅不通到行家里手,辜朝兵說這都多虧了書本。他跟閱讀結緣的故事,還得從當地探索實施圖書下鄉,讓圖書從縣城“走”到鄉村,從農家書屋“走”進農家院落的圖書漂流體系說起。
暢通資源,縣城圖書村里借村里還
遠遠望見旺蒼縣圖書館的中巴車開進紅埡村,辜朝兵丟下手里的活兒,往村委會旁的農家書屋跑去。中巴車給農家書屋送來了縣圖書館的最新書籍,再把村民們上次借閱的書籍帶走。
處于川北的旺蒼縣境內高山成群,村民居住分散,文化服務鄉村“最后一公里”是一直以來的痛點難點。2019年5月起,旺蒼縣嘗試打通村社農家書屋與縣圖書館的資源,實現一張圖書卡可以在全縣通借通還,便利鄉村讀者借閱。為了規范管理書籍,還統一給所有農家書屋的書籍編碼并登記上網,實現圖書“定向追蹤”。
變了樣的農家書屋,成了辜朝兵空閑時去得最勤的地方。他之前干過網箱養魚的活計,由于不懂養殖吃了不少虧。2018年回鄉后,他建起了養雞場,在村里的農家書屋看的第一本書就是《養雞全書》。平日里,他時不時來書屋閱讀,尤其愛看農業管理、養殖方面的書籍。每次到縣城采買貨物,他也總喜歡到縣圖書館借幾本書回家。“這是前幾天在縣圖書館借的《養雞100個為什么》,正讀得起勁嘞!”辜朝兵說,看完在農家書屋就能還,十分方便。
辜朝兵還記得,幾年前農家書屋剛建好時,書架上的書不多,品類也比較單一,村民不感興趣,書屋人氣也不高。而這兩年,他發現書屋里陳列的是縣里統一編碼的書籍,類型也更貼合村民的實際閱讀需求。
現在,辜朝兵已經成為村里的養雞大戶。多少天給雞打一次疫苗、養雞場如何消毒殺菌……辜朝兵從書里學來一招又一招。看到辜朝兵從閱讀里嘗到“甜頭”,村民們也時不時到書屋里學習知識。“真應了那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辜朝兵感嘆。開展“漂流”,專人定期更新圖書
鳳陽村的獸醫李清濤是名愛書人。最近兩年,李清濤養成了一個新習慣,每到農閑去村五社的圖書漂流柜借書。
這個小小的漂流柜,是村里農家書屋的再延伸。“旺蒼縣有60%的區域為山區,各個村落地廣人稀,山路崎嶇,村民們到農家書屋來一趟,短則半小時,長則幾個小時。”說起嘗試圖書漂流的初衷,旺蒼縣文旅體局副局長何曉軍表示,就是希望拉近公共圖書資源與讀者的距離,解決山區群眾閱讀難的問題。
鳳陽村文化輔導員許明蓉是農家書屋的管理員,她每兩個月會挑選5—10本書籍送到圖書漂流柜,讓村民們根據需要登記借閱。
來到圖書漂流柜前,打開掛在墻上的藍色小箱子,李清濤一眼看到一本養殖類的新書。許明蓉說,李清濤上次提起希望多送來點關于雞病防治的書。剛好縣圖書館送來了新書,她趕緊把李清濤心心念念的書帶過來。“沒想到這么快就能看上。”捧著新書,李清濤像是捧著一樣寶貝。
在紅埡村農家書屋內,書桌上的意見簿密密麻麻寫滿了村民對書屋和漂流柜的反饋意見。文化輔導員昝立,已經在這個崗位工作了近兩年。每當縣城圖書館的中巴車來到村里,昝立會第一時間反饋,縣圖書館會根據村民建議選擇下次送來的圖書。
如今,旺蒼每個試點村都有這樣的兼職文化輔導員。輔導員由村里聘請,文化部門給予一定補助,負責管理維護農家書屋,收集村民意見,并定期更新圖書漂流柜。
圖書銀行,讀書風尚浸潤山村
前陣子,昝立多了項新任務,組建“圖書銀行”,通過收集村民閑置的圖書,來充實農家書屋的圖書資源。
紅埡村農家書屋內,文學歷史、農業經營管理、農技知識等總計2000余冊各類書籍塞滿書架。其中,縣里配備的有1800冊,來自“圖書銀行”的捐贈圖書有300冊。
昝立動員村民將家里閑置的圖書捐贈過來。“交換一本書,閱讀百本書。”昝立說,知識不會因為捐贈圖書而減少,反而加倍增多。
令她驚喜的是,每次發出倡議,大家總是熱情回應。村民昝曉萍在幼兒園工作,平時喜歡閱讀散文、詩集,經常網購圖書。每讀完一本書,她都很積極地捐到書屋。書屋里有不少適合小朋友閱讀的童話書,昝立說,書屋里每次“上新”,都會吸引許多小朋友來“搶書”。
讀書逐漸成為不少村民的日常,學習知識的風尚浸潤山村。“平常最喜歡和我媽一起來這兒看書。”在紅埡村農家書屋,剛讀完一本詩集的昝曉萍感嘆,村里這幾年書香越來越濃。
無論假日時節還是農閑時分,去農家書屋閱讀,正成為旺蒼縣田野上的一道新風景。談起下一步的計劃,何曉軍介紹,去年受疫情影響,圖書漂流和更新的速度受到限制。“今年,希望在北部山區將圖書漂流模式推廣開來,為農家書屋投放更多書籍,讓更多村民樂享書香。”何曉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