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呂小軍早已在世界舉壇上攬下一大把紀錄和金牌,37歲“高齡”,獨步三屆奧運巔峰,被人送上“不老軍神”外號。他一再真誠回復:“我不是什么神,也沒有軍旅生涯,真慶幸名字與軍隊有緣,如果大家能把我看作一個真正軍人就好。”
如果沒有五年前里約的那段奇葩經歷,呂小軍可能不會出現在東京。
里約奧運會77公斤級比賽,呂小軍抓舉177公斤,創世界紀錄,挺舉202公斤,總成績379公斤,比他2013年創下的世界紀錄僅差1公斤。奧運會歷來爭的是金牌,不容易破紀錄,呂小軍留在巔峰上的足跡已使對手望塵莫及。頭號勁敵哈薩克斯坦選手拉希莫夫已落后12公斤,如要翻盤,只有在最后一把舉起214公斤。背景屏幕顯示,他的最好成績是207公斤,世界紀錄210公斤。無論邏輯推理還是常理判斷,呂小軍即將衛冕。
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拉希莫夫踉踉蹌蹌卻鬼使神差般地將杠鈴在頭頂停留了0.986秒!兩人總成績都是379公斤,但拉希莫夫的體重輕40克。
呂小軍懵了。直到今年1月,國際舉重聯合會發布公告,拉希莫夫2016年興奮劑飛檢尿樣掉包,判令禁賽東京奧運會,并等候最終處罰。按國際舉聯相關規則與慣例,進一步判罰生效之后,他的里約奧運金牌將被收回,由銀牌得主遞補。
呂小軍仰天長嘆,當年可真將他逼上了懸崖。是帶著遺憾認命,還是再搏四年討回公道、榮譽與尊嚴?他陷入深深的糾結。
2017年初秋,天津全運會落幕,主管教練于杰在賽場邊約呂小軍喝茶。
這是里約驚夢以來,他們頭一次認真對話。
呂小軍坦言很糾結。同齡隊友幾近退盡,自己也老大不小,到東京奧運會時將是36歲,真不知能否頂住。但他已將舉重當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實在難以割舍。這項古老運動第一屆奧運會起就有,分量很重。加上對北京和里約兩次奧運會的結局有太多不甘,所以他下不了最后決心,“真邪了門,丟失的兩塊金牌恰恰都在我的77公斤級,還都是輸在體重!”
于杰告訴呂小軍,這一年他也左右為難。奧運史上舉重明星都未過30歲,離東京奧運會還有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諸多風險根本無法預判與預防。這個年紀,人體機能會全面下滑,稍有閃失,后果不堪設想。“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就是那么幾步。既然無法回避,那就勇敢面對,多從自身找問題,想辦法。這條路最終能不能走通,主要取決于你的決心與意志力!”
“功夫茶”喝到很晚,起身時呂小軍鄭重表態:“于導,我現在還沒什么大的傷病,只要隊里需要,我就留下來,頂上去。人生能有幾回搏!”
穩步走向東京,他們是有底氣的。
于杰團隊雷厲風行,2017年冬訓起,根據呂小軍長軀干短股骨的身體結構與動力定型,強化完善下蹲挺技術,對場上站位、腰部位置和提鈴距離等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千錘百煉。他們又著力補短板,加強基礎體能,多練小肌肉群,全面提升調動身體的協調性、爆發力、肌肉控制力,追尋舉重最需要的人體最高的“瞬時功率”。
然而,歲月催人老,再想保持年輕時的巔峰狀態已無可能。雖然硬舉還能勉強維持280公斤,但后蹲已從310公斤下滑到280公斤。呂小軍有些焦慮。于杰不為所動:不必驚慌,夠用就行。
歲數大了,過去一天體力就能緩過來,現在需要兩天。同樣的訓練內容,原先1小時能練完,現在要1個半小時才能磨成。神經疲勞比肌肉疲勞更甚。怎么辦?向科技要助力。
灌入大比重海水的飄浮艙安裝后,呂小軍成了常客。
再進微壓氧艙,呂小軍就在里邊瞇上三刻鐘。半小時后,艙外監測神經疲勞指數的專用儀器紅線漸漸變綠。
千錘百煉打造了鋼鐵身軀。呂小軍身材比例、肌肉線條質感和用背肌夾A4紙的表演,備受國內外粉絲追捧,有人說“可與米開朗基羅刻刀下著名雕像大衛媲美”。呂小軍付之一笑,“哪里!我從來沒有跨界練健美的想法,只是在練舉重過程中把肌肉練得厚實一些罷了”。
新冠疫情擾亂了這一切。
去年3月,東京奧運被宣布推遲一年,坊間不時泛起可能再次推遲甚至取消的傳說。呂小軍又一次懵了。以他這個歲數,這一擊真是太致命了。
長期隔離,久疏賽場,掌握節奏與調整狀態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與挑戰。參加亞洲錦標賽后被隔離,條件受限,更不敢奢望必需的大強度高頻次專業課了。孤獨、焦慮纏著他們。于杰也很著急,但又不時給大家打氣:我們難,對手更難,堅持就是勝利。
2013年呂小軍已在天津成家,妻子郭喜艷是隊友,曾登上過世界錦標賽領獎臺。疫情一來,她得獨自挑起這個家。呂小軍雙親在湖北潛江老家務農,最多只能過來搭把手。
北京到天津百余公里,疫情之前,呂小軍一兩周還能過去照看一下,現在只能是牛郎織女了。呂小軍說:“我實在顧不上家,燕子也太苦了,只能等將來不練了,用我的下半輩子去補償。”幾乎每晚,呂小軍都會用手機視頻與妻兒們通話。兩個女兒搶著問:“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呀?”“過兩天吧!”“你說了多少遍過兩天過兩天的,怎么老不見你?”弄得呂小軍鼻子陣陣發酸。
有一陣子,疫情好轉,管控調整。呂小軍周五傍晚趕去,周日下午回。屈指可數的那么幾次,他從不坐高鐵,而是坐天津開來的消過毒的私家車,以防萬一。
東京奧運會終于來臨。
“個人項目,集體智慧,團隊作戰”是舉重隊參加國際大賽的傳統模式。盡管此前捷報頻傳,盡管出發前已有充分研究,但比賽頭夜,舉重團隊相關人員還是根據最新信息重新審定呂小軍的比賽預案。
于杰握有十幾套預案,到了現場只需微調。
后場準備活動,呂小軍嚴格按自己的節奏走。于杰觀察著主要對手的重量、把數以及完成情況,琢磨其真實水平與戰術意圖,力求以最佳走勢牽制對手,掌控局面。
呂小軍在后場抓舉最后一組160公斤時,杠鈴還有點飄!他不禁舉起拳頭,今天無敵!
開把重量,呂小軍兩次提出要170公斤,于杰沒點頭。這是奧運會,就要165公斤。誰想到呂小軍竟然失敗!下場時,他自言自語,太輕了,精力集中不起來,加170公斤吧,不會再有這個問題。
于杰瞪眼了:“你輕視這個重量?老毛病又犯了!不動,再穩一把。”
戰局完全按中國隊的思路與意圖運行。
呂小軍挺舉拿下204公斤,金牌在握后,直接跨到210公斤,迫使意大利選手皮拉左圖喘息未定,匆促出場,三盞紅燈。
呂小軍當場再次抱起于杰,重現倫敦奧運一幕。時光流逝9年,賽場沒有觀眾,但歷史的豐碑已經用金字鐫刻上呂小軍三次沖頂的足跡。
東京奧運會閉幕。呂小軍回國已經好幾天,正在訓練局隔離,看完閉幕式的電視畫面,思忖片刻,撥通了于杰的手機:“我現在沒什么傷病,肌肉骨胳都還可以,只是心肺功能差一點,也不太多。巴黎奧運會就讓我再沖一把吧!至少我訓練課不會落下!選拔時堅決服從國家的挑選。”
巴黎奧運會2024年7月開幕,屆時呂小軍已過40歲生日,他還要第四次參加奧運會比拼!于杰也有點震驚。這么多年來,弟子的犧牲與付出太大了,令他實在于心不忍,無法當場表態。他勸呂小軍將各種因素考慮清楚,以后再定。
呂小軍語音鏗鏘,不怕殺出黑馬,只怕歲月。如果最終敗給歲月,我將無怨無悔!
展開這一嚴肅沉重的話題,比四年前要輕松許多。
不管里約奧運會的那枚金牌還不還給他,呂小軍已經手握2金1銀,足以證明自己。除了家庭與工作,呂小軍現在沒有任何壓力。他表示,一旦解除隔離,立即回去爭取家人理解和單位支持,畢竟,被任命天津市體育局舉摔柔中心副主任好幾年了,他一天都沒能坐下來。
于杰給中國舉重協會主席周進強打電話,鄭重表示:“如果呂小軍決定再打一屆,我們一定全力配合。”
信念是人生最重的基石。無論呂小軍能不能出現在巴黎奧運會賽場,他都是大家心目中的“不老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