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虹壇
中國“三孩”生育政策來臨,你選擇生,還是不生?
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聽取“十四五”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大政策舉措匯報,審議《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消息一出,微博再爆!
作為獨生子女的80后、90后網友“悲嘆”,如果真的生,就要在養育3個孩子的同時,還要贍養4位老人,并面臨延遲退休的問題,瞬間只想人生崩潰。
“三孩”政策會是提高生育率的良藥?又將如何更好的落地?以及對樓市、經濟會有哪些影響?
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5月3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正處于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立足國情,遵循規律,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口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動作用,牢牢把握戰略主動權,積極應對生育水平持續走低的風險,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社會保障完善,少生優生成為社會生育觀念的主流。
近年來,由于政策調整原因,全國累計多出生二孩1000多萬人。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近年來的50%左右。出生人口性別比從2013年的118降至目前的111左右。國家衛健委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生育婦女規模減少,婚育年齡推遲。
一方面,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婦女規模不斷下降。“十三五”時期,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規模年均減少340萬人,2020年同比減少366萬人。另一方面,婚育年齡推遲造成當期生育的婦女減少。2006-2016年,我國女性平均初婚、初育年齡分別從23.6歲、24.3歲推遲到26.3歲和26.9歲,20-34歲女性在婚比例從75.0%下降到67.3%。
此外,全國結婚登記人數連續7年下降,從20 13年的1347萬對下降至2020年的813萬對,減少40%。其中,初婚登記人數從2386萬人下降至1399萬人,減少41%。
二是群眾生育意愿降低。
目前,我國90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僅為1.66個,比80后低10%。2019年全國人口與家庭動態監測調查顯示,有生育二孩及以上打算的婦女,僅不足半數實現了再生育。教育、住房、就業等相關經濟社會政策成為影響家庭生育抉擇的關鍵。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相當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排名前三的原因是經濟負擔重、嬰幼兒無人照料和女性難以平衡家庭與工作的關系。調查顯示,因為“經濟負擔重”的占75.1%,“沒人帶孩子”的占51。3%,女職工生育后工資待遇下降的有34.3%,其中降幅超過一半的達42.9%。
三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國際多項調查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多個國家和地區生育水平下降。受疫情影響,年輕群體就業、收入狀況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婚育安排進一步延后或取消。
2020年我國出生人口與2019年同期比較下降幅度較大,可能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一定關系。
5月31日下午,攜程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人口學者梁建章就放開三孩生育政策接受了媒體的線上群訪。他表示,這標志著政策從限制生育走向鼓勵生育,對此表示認可,并指出鼓勵生育需要降低成本、降低負擔。
例如,鼓勵發展針對0-3歲幼兒的托兒所,將托育比例提高到發達國家的50%;開放外勞市場,讓東南亞保姆進入中國市場;向二胎和三胎家庭提供購房補貼,同時將地稅返回給多胎家庭;縮短教育時長。
此外,他還呼吁關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城市女性所面臨的生育壓力,提倡靈活辦公模式,由企業為女性產假“買單”改為國家“買單”,減少非婚生育方面的歧視性政策,以及促進代孕以及其他輔助生育政策合法化等。
任澤平則認為,要實現“生得起、養得起”,需要在5方面發力。
第一,需要實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及經濟補貼政策,覆蓋從懷孕保健到18歲或學歷教育結束;
第二,加大托育服務供給,大力提升0-3歲入托率從目前的4%提升至40%,并對隔代照料實行經濟鼓勵;
第三,進一步完善女性就業權益保障,并對企業實行生育稅收優惠,加快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之間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
第四,加強保障非婚生育的平等權利。盡管不鼓勵非婚生育,但對非婚生育的女性及其子女仍需給予一切平等權利,特別是落戶、入學等方面,不得歧視;
第五,加大教育醫療投入,降低撫養直接成本。
中信證券認為,老齡化已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從“可以生”到“愿意生”,在中信證券看來,政策方面在3個層面有所作為。
第一,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可健全養老保險制度體系,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
第二,在社會體系方面,可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
第三,在金融體系方面,可發展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推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政策盡快落地。在政策積極推動下,養老服務、養老醫療、老年文娛、養老金融等領域的機遇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