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姐
前陣子,網上一個視頻引起了很多孕產婦的關注,視頻里展示,某位產婦因為屬于抗麻藥體質,剖宮產時,疼得死去活來。丈夫在產房外邊也是淚流滿面。
在這里,先為這位偉大母親點贊,也希望更多的丈夫理解妻子,關懷妻子。
還有不少孕產婦看了這個視頻后,涌出了很多擔心:自己將來生孩子時,是不是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呢?又將如何避免呢?
其實,在醫學上并沒有抗麻體質這個名詞,有些人的確因為一些原因,對麻藥不太敏感,但只要麻醉醫生技術到位,沒有麻不倒的患者。
所謂抗麻體質,一般指的是患者麻醉后,麻醉效果不佳,仍有較強的疼痛感。這主要有下面這兩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是患者因素。有些患者,屬于長期毒麻藥物濫用,包括大量飲酒的酗酒者,耐藥性比較強,容易導致麻醉的效果變差。
第二種是技術操作原因,有些麻醉效果之所以不佳,屬于操作問題,麻醉藥物并沒有注射到所需要的目標神經周圍,還有就是椎管內麻醉時麻醉的深度不夠,或者是導管移位,或者是患者的脊柱有畸形而導致的。
現在,在各種需要麻醉的手術前,之所以都安排麻醉醫生和患者見面溝通,簽署一些通知,也是為了保障麻醉效果,需要讓麻醉醫生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
在手術前,患者一定要和麻醉醫生做好充分溝通,向麻醉醫生告知自己的情況,不要抱著麻痹心理,讓麻醉醫生心里有數,避免出現一些問題。
所以,孕產婦們盡可以放寬心,不會存在手術進行一半,突然麻醉失效,患者疼痛難忍的情況。也沒有哪一位產婦會真正的百毒不侵,麻不倒。
科普完了抗麻體質,我們再說一下“生剖”。生剖,很多人理解,就是不打麻醉藥生剖。也就是無藥手術,在過去打仗的電影里出現,包括傳說中的關羽刮骨療毒,聽起來就很恐怖。
還是要先給孕產婦吃一顆定心丸,這種情況是極少發生的,基本上屬于緊急情況下施行的不得已措施。
比如產婦急診到醫院,馬上就要生產了,但因為胎兒窘迫,需要在十幾分鐘內,立刻手術剖出胎兒,否則新生兒生命就有危險。而此時,已經來不及進行常規的麻醉了,這種情況下,只能實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的效果肯定不如半麻和全麻,造成在剖出孩子的過程中,產婦有較強的疼痛感和不適感。
為了避免這種極端情況出現,我們都會建議廣大孕產婦,要定時產檢,便于醫生掌握孕婦和胎兒的情況,做好分娩前的準備工作。給予產婦分娩一個健康、安全的環境,順利地娩出小寶寶。
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