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思策
我們的宇宙中充滿了恒星和星系,它們都不是靜態的,整個宇宙也不是靜態的。遙遠的星系在引力的作用下集聚,不斷成群、成簇,它們構成了我們這個不斷擴展的宇宙的一部分。同時,這些星群、星簇彼此之間也在以一定的速度遠離。隨著宇宙的擴展,在空間中的每一個光子的波長都會被拉伸,于是這些星群、星簇不僅變得越來越稀疏,也越來越冷。
但這意味著,如果時光倒流,我們回到宇宙的過去,會發現宇宙不僅比它現在密度更大,而且比它現在溫度更高。如果我們繼續往更早的時間追溯(直到我們知道的最早時刻),那么我們就來到了“大爆炸”之初——這絕對是宇宙最熱的時候。那將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況呢?
在當今的宇宙中,粒子的存在都遵循一定的規則。
它們大多數具有質量,同時也存在相應的內部能量,這些能量與質量大小成正比。它們可以是物質(對應費米子),反物質(對應反費米子),也可以兩者都不是(對應玻色子)。但是也有一些粒子是無質量的,它們通常都是以光速在運動。
每當物質和相應的反物質相互碰撞時,它們就會自發湮滅,這時通常會產生兩個無質量的光子。如果你用足夠大的能量將任意兩個粒子碰撞在一起,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物質和反物質粒子對。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只要有足夠的能量,我們就可以將能量轉化為物質,反之,我們也可以將物質轉化為能量。
但是在宇宙早期,事情變得不是這樣了。
我們發現,在“大爆炸”的早期階段,在極高的能量條件下,(標準模型下的)每個粒子都是無質量的。在這些高溫下,希格斯對稱性會完全恢復(根據希格斯機制,對稱性在破缺時會使粒子產生質量)。
由于宇宙太熱了,不僅不能形成原子和原子核,而且連單個的質子和中子也不能形成。它這時就是一個高熱、高密度的等離子體,其中充滿了可能存在的粒子和反粒子。由于它能量太高,就連被稱為宇宙“隱身人”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也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地變成其他粒子。
每微秒內,每個粒子都會撞擊萬億次,并且都在以光速運動。除了我們知道的粒子外,很可能還有我們今天不知道的其他粒子和反粒子存在。
早期宇宙比我們在地球上能看到的任何東西都要熱得多,并且充滿能量。這些能量有多大呢?做個對比可以知道:它是最強的宇宙射線的100萬倍,是大型強子對撞機能量的10億倍。
隨著宇宙的膨脹,宇宙的溫度不斷下降。
在這么強大的能量下,也許以下這些粒子早已產生,比如:超對稱粒子、大統一理論預測的粒子、構成我們目前認為的最小粒子的粒子、重型右旋中微子、各種的暗物質候選粒子……只是我們無法知道。
這是宇宙最熱的時候嗎?是的,有觀測證據可以證明這一點——這是宇宙從未有過的高熱和致密狀態,但它的溫度并不是無限高的。
這些證據就是今天我們觀察到的宇宙微波背景:來自大爆炸余下的輻射光。它們是2.725K的波,在宇宙中均勻分布,只有僅幾十或幾百微開爾文的波動。通過這些漲落的頻譜和幅度,我們知道,宇宙在大爆炸最早、最熱的階段,其溫度是有一個上限的。
在物理學中,(所有的一切)最高的能量在普朗克尺度上,大約為1019GeV(1GeV是將一個電子加速到十億伏特的電位所需的能量)。超出這個能量,我們的物理定律將變得沒有意義。
根據宇宙微波背景下的波動圖,我們發現,宇宙并未達到最高溫度(即1019GeV)。該波動圖表明,我們宇宙曾經達到的最高溫度僅為1016GeV,只有理論上普朗克尺度下溫度的千分之一。換句話說,宇宙具有可以達到的最高溫度,并且遠低于普朗克尺度。
宇宙微波背景不僅告訴了我們大爆炸達到的最高溫度,還為我們提供了更多信息——比如,它告訴我們,形成今天宇宙結構的“種子”,是什么時候埋下的。
宇宙某一個區域之所以會冷卻,是因為這個區域相對于其他區域密度較高,致使引力也相對較大,光線從引力勢能較高的這些地方跑了出來。相應地,熱的區域,都來自密度低于平均密度的地方。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冷卻下來的地方將成長為星系、星團和星系團,并將逐漸形成巨大的宇宙網。而那些熱的地方,會在源源不斷地把它們的物質交給溫度更低、密度更高的區域后,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里,演變成巨大的宇宙空隙。
早期宇宙達到了最高溫度(1016GeV)的時候,它的溫度就會立即開始下降。
這是因為宇宙一直在膨脹。而每當宇宙膨脹時,隨著空間結構的伸展,其中的波長(波完成一個振蕩所需的距離)也隨之伸長,從而使輻射的能量越來越低。較低的能量對應較低的溫度,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宇宙不僅密度會降低,而且熱量也會降低。
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擴展和冷卻的宇宙將產生大量的變化,慢慢地,宇宙的結構和形態被創造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