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敦煌本《太公家教》的傳播及其對中國俗文化的展現

2021-09-03 03:05:59朱鳳玉
敦煌研究 2021年6期

內容摘要:《太公家教》是敦煌文獻中寫本最多的家教類蒙書,一直以來深受關注,論著篇章多達數十種。其內容為梳理經典要義并改寫成瑯瑯上口的韻語短句,同時集錄當時社會流行的足以發人深省的諺語,展現雅俗融合的“格言諺語體”特色。因其易于接受、便于口傳、利于記憶因而廣泛流傳,影響久遠。本文特從《父母恩重經講經文》《文詞教林》《新集文詞九經抄》等變文、蒙書的援引以及在《太公家教》基礎上改寫創作的通俗訓誡詩一卷本《王梵志詩》入手,考見其在敦煌社會的接受與影響。又從吐魯番文書及吐蕃文《太公家教》寫本殘卷、唐代長沙窯瓷器遺存所見的字句題詞及典籍記述等,亦可考知其在敦煌以外的流傳與影響的情況;說明此蒙書具有傳承性、變異性與集體性的特色,彰顯出傳統蒙書的社會價值及其對中國俗文化的意義,也開闊童蒙文化研究的另一視野。

關鍵詞:太公家教;蒙書;格言諺語;長沙窯;俗文化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1)06-0079-14

On the Spread of Master Keungs Teachings and

the Chinese Folk Cultures Contained within the Text

ZHU Feng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Jiayi University, Jiayi, Taiwan 600)

Abstract:Taigong Jiajiao (Master Keungs Teachings) is a fascinating textbook on family education, and has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text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f copies among Dunhuang manuscripts. The book attracted immediate attention upon its discovery and publication, and is already the subject of several academic articles.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 are primarily pithy, memorable verses written to express the main ideas of classical Chinese texts and a collection of the various proverbs popular in society at the time the book was written. The exceptional longevity and scale of propagation this text achieved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elegant but down to earth style of writing that made the proverbs easy to understand, remember, and orally transmit. This paper presents a special study on the widespread acceptance and influence of Taigong Jiajiao on Dunhuang society by examining quotations and commentary in Tang dynasty textbooks and bianwen(a popular form of spoken literature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at propagated Buddhist sutras and historical and folk stories) such as Fumu Enzhong Jing Jiangjingwen(Sutra Preaching Texts on the Kindness of Parents), Wenci Jiaolin (Educational Literary Reader), and Xinji Wenci Jiujing (New Collection of Nine Literary Classics). Further research material is provided by Wangfanzhi Shi (Wang Fanzhis Poems), a popular volume of moralistic poetry written on the basis of Taigong Jiajiao.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the text beyond the Dunhuang region based on analysis of Turfan documents, fragmental manuscripts of Taigong Jiajiao written in ancient Tibetan,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preserved on Tang dynasty porcelain made in Changsha,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value of these textbooks can be thought of in terms of variability, collectivity, and inheritance: the proverbs and sayings they contain addres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that comprehensively represent the life style of the time and are easily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alysis of such texts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social value of traditional textbooks and their place in Chinese folk culture, but also broadens the field of view taken by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culture of childhood education.

Keywords:Taigong Jiajiao; textbooks; proverbs and sayings; Changsha porcelain; folk literatur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研究旨趣

中國蒙書起源早,后世發展更趨普及,蒙書體類漸多,形成包括識字教育、思想教育與知識教育等的完整體系,而唐代即為此一發展之關鍵期。然以此類資料大多通俗鄙俚,因而史志多不著錄,后人既難得知,獲睹尤為不易。今幸敦煌文獻的發現而保存有可觀的數量與種類,提供考察當時蒙書流傳的實況。其中《太公家教》是今存寫本最多的家教類蒙書,也是唐五代北宋初期最為流行的格言諺語匯編的蒙書。自發現以來,即深受關注。1911年,王國維于唐風樓中見羅振玉所藏《太公家教》寫本,為之撰寫跋文{1},之后,研究論述不絕,論著篇章多達數十種;主要從寫本的序跋、作者的考論,文本的校錄、校釋{2},到內容的析論,咸有所得,為蒙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本文將關注重點集中在以“意欲教于童兒”為編纂目的的《太公家教》,自成書以來在敦煌地區以及其他各地傳播與影響的情形。以共時與歷時的視角,在前賢既有基礎上進行較為全面、廣度的考察,希望在校釋、考述等文獻研究外,能認識此蒙書在童蒙教育發展史的地位;進一步了解其在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接受情況,乃至對后世的影響,借以評估傳統蒙書的社會價值及其對中國俗文化的意義,開闊童蒙文化研究的另一視野。

二 敦煌寫本的《太公家教》

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太公家教》是現存最早的格言諺語類的家教蒙書,根據今存敦煌寫本校錄得知《太公家教》全篇一卷,分三部分:首為序文,計31句,139字;次為正文,共281則,2462字;后為跋文,計13句,60字。序文中,作者說明了編撰主旨與成書背景:

余乃生逢亂代,長值危時。亡鄉失土,波迸流離。只欲隱山居住,不能忍凍受饑;只欲揚名后代,復無晏嬰之譏。才輕德薄,不堪人師,徒消人食,浪費人衣。隨緣信業,且逐時之。輒以討論墳典,簡擇詩書,依經傍史,約禮時宜,為書一卷,助誘童兒。

而編者自己所做的跋文也說:

余之志也,四海為宅,五常為家,不驕身體,不慕容華,食不重味,衣不絲麻,唯貪此書一卷,不用黃金千車,集之數韻,未辨疵瑕;本不呈于君子,意欲教于童兒。

根據序跋的陳述,我們知道有一位亂世流離失所的老者,雖懷才不遇,卻以誨人不倦為己任,“為書一卷,助誘兒童”,乃依憑經史典籍,因應時代風氣與社會禮俗,兼采民間格言諺語,“意欲教于童兒”,遂編成蒙書一卷。

中國家教類蒙書,大抵以儒家傳統的倫理思為基礎,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與態度。詳審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的內容,也是在這個基調上編寫的。所以,內容性質與古代蒙學施教的旨趣無甚差異,主要在教忠教孝,教導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留意食息言動之際,使之從容周旋,動靜云為,合宜中節,以達到潛移默化之功。但由于是助誘兒童的村書,所以尤重實用,且求合乎時宜。因此,更加入了唐代社會盛行的謙讓柔忍等處世哲理的灌輸,如“柔必勝剛,弱必勝強;齒堅則折,舌柔則長”“他強莫觸,他弱莫欺”“忿能積惡,必須忍之”“立身之本,義讓為先”;還有生活教育的具體行為規范,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與人同飲,莫先舉觴;行不當路,坐不背堂;路逢尊者,側立路傍;有問善對,必須審詳。子從外來,先須就堂,未見尊者,莫入私房;若得飲食,慎莫先嘗,饗其宗祖,始到爺娘,次沾兄弟,后及兒郎。食必先讓,勞必先當;知過必改,得能莫忘”。《太公家教》一書因此成為唐、五代民間百姓日常生活最為實用的指導原則,不啻是當代的“生活智慧秘籍”。

這些智慧語言的來源,根據作者序文說:“討論墳典,簡擇詩書,依經傍史,約禮時宜,為書一卷,助誘兒童,流傳萬代幸愿思之。”可知系就“詩書”“墳典”“經史”等,揀擇嘉句警語,并采輯合乎“時宜”的格言諺語,增減變易,集為韻語而成編的。經由文本的實際檢驗,可知主要來自記載我國孝道思想的寶典《孝經》,記述日常生活行為規矩的《禮記·曲禮》以及記錄儒家為人處事之方的《論語》等;此外,還有取材自《荀子》《老子》《莊子》《淮南子》《韓詩外傳》《說苑》《抱樸子》《顏氏家訓》《漢書》《晉書》《千字文》等書的。其編撰方法有:襲用原文,徑自抄取的;依據經典,增減改易字句的;(隱木)括文意,自行改寫的。既遷就經史典籍的原文,又方便學童記誦。因此,全篇主要采傳統蒙書的四言韻語,間有五言、雜言。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取材于傳統的經史典籍外,《太公家教》還集錄當時社會流行的諺語,且數量相當可觀,實可視為唐以前民間諺語的結集。這種突破傳統蒙書以詩文成篇的窠臼,而將豐富繁雜的經典要義,加以爬梳改寫,成為瑯瑯上口的韻語短句,并廣采生活中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諺語,雅俗融合,展現了“格言諺語體”的特色,例如“勤是無價之寶,學是明月神珠;積財千萬,不如明解一經;良田千頃,不如薄藝隨軀。慎是護身之符,謙是百行之本”“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近佞者諂,近偷者賊;近愚者癡,近賢者德;近圣者明,近淫者色”等,今天讀來仍然倍感親切,仿佛家中長者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尤其易于接受、便于口傳、利于記憶,這種特色不但使它流傳久遠,且影響廣大。

《太公家教》由于編者不具名,又未署年號年月,且唐宋史志目錄不錄,其成書年代無從查考。敦煌寫本《太公家教》有題記的計有9件,共10則。其抄寫年代最早的為唐宣宗“大中四年”,相當于公元850年,最晚的是宋太宗“開寶九年”丙子,相當于公元976年。只能說明其流行于中晚唐到北宋初期。至于撰寫時代,只能從唐代的載籍引述以及作者的自序去探求。唐代載籍中提及《太公家教》的,今所知只有李翱的《答朱載言書》一文:

義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勸,而辭句怪麗者有之矣,《劇秦美新》、王褒《僮約》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詞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劉氏《人物志》、王氏《中說》,俗傳《太公家教》是也。{1}

李翱生于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卒于唐武宗會昌六年(841),是韓愈大弟子,為韓愈后輩古文家,是創作有成且有文學主張的學者,《答朱載言書》是李翱最重要的一篇文論,他強調造言必求辭工,而辭工不在于辭藻,貴在于創。李翱對于《太公家教》取義于經典之嘉言,轉為通俗淺近的白話文,雖其理往往有是,然其言則極為淺陋鄙俚,因此提出嚴厲的批評。

李翱提及《太公家教》,至少證明在中唐即8世紀中期《太公家教》已經存在。而9世紀、10世紀時普遍流行傳抄于敦煌地區,是非常合理的。又就內容性質、文章風格及所用語詞與唐代通俗文學,如變文、王梵志詩等頗多相同[1],且文中有徑引梁周興嗣《千字文》的詞句,如“知過必改,得能莫忘”“女慕貞潔,男效才良”;也有取意于隋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中的文句,如“良田千頃,不如博伎隨軀”等等,又其序文中說所處的時期乃“亂代”“危時”,衡之以唐代的歷史,則其成書的年代當在安史之亂以后、李翱之前{2}。

敦煌石室發現的唐寫本《太公家教》是現存最早的格言諺語類的家訓蒙書,據海內外敦煌漢文寫卷目錄數據,今所知見的寫本總計有: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藏S.479、S.1163、S.1291、S.1401、

S.3835、 S.4901、 S.4920、 S.5655、 S.5729、 S.5773、

S.6173、S.6183、S.6243、S.10847,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P.2553、 P.2564、 P.2600、 P.2738、 P.2774、

P.2825、 P.2891、 P.2937、 P.3069、 P.3104、 P.3248、

P.3430、 P.3569、 P.3599、 P.3623、 P.3764、 P.3797、

P.3894、P.4085、P.4588、P.4880、P.4995,中國國家圖書館藏BD08137、BD16465、BD11408,《鳴沙石室佚書》《貞松堂西陲秘籍叢殘》,俄藏Дх003858、Дх03863、Дх03894、Дх12696、Дх12827,日本寧樂

美術館藏、日本有鄰館藏及杏雨書屋羽664(1)R、羽664(9)R等49號;吐魯番文書也有大谷3167、3169、3175、3507、4371、4394等6號殘片。敦煌吐蕃文文獻中也有翻譯成吐蕃文的《太公家教》寫本,如法藏敦煌藏文文獻P.T.987、P.T.988以及日本臺東區立書道博物館藏中村不折舊藏敦煌西域文獻中的一件藏文寫本。足見唐五代北宋初期《太公家教》在敦煌地區盛行之一斑。

各寫本中有題記的計9件10則,依時序先后條列如下:

1. P.2825卷末題記“大中四年(850)庚午正月十五日學生宋文顯讀,安文德寫”,卷背題記“大順元年(890)十二月,李家學郎,是大哥爾”。

2. S.479題記“乾符六年(879)正月廿八日學士呂康三讀誦記”。

3. P.2937卷背題記“維大唐中和肆年(884)二月廿五日沙洲敦煌郡學士郎兼充行軍除解□太學博士宋英達”。

4. P.3569卷末題記“景福二年(893)二月十二日蓮臺寺學士索威建記耳”。

5. P.3764卷末題記“天復九年(909)己巳歲十一月八日學士郎張ㄙ乙午時寫記之耳”。

6. P.4588卷末題記“壬申年(912)十月十四學士郎張盈信紀書之”。

7. S.3835卷背題記“庚寅年(930)十二月□日,押牙索不子自手記耳”。

8. S.1163題記“庚戌年(950)十二月十七日永寧寺學士郎如順進自手書記”。

9. P.3797卷背題記“維大宋開寶九年(976)丙子歲三月十三日寫子文書了”“開寶九年丁丑年四月八日,王會長自手書記。學郎大歌(哥)李延”。

其中,抄寫時代最早的是P.2825,題記作“大中四年(850)庚午正月十五日學生宋文顯讀,安文德寫”;最晚的是P.3797,題記作“維大宋開寶九年(976)丙子歲三月十三日寫子文書了”。

從敦煌寫本所見抄寫者署名有:S.479“學士呂康三讀誦記”、S.1163“永寧寺學士郎如順進手書記”、P.2825“學生宋文顯讀,安文德寫”、P.2937“沙洲敦煌郡學士郎兼充行軍除解□太學博士宋英達”、P.3569“蓮臺寺學士索威建記耳”、P.3764“學士郎張ㄙ乙午時寫記之耳”、P.4588“學士郎張盈信紀書之”等,從這些我們可清楚地推知抄者身份是敦煌各寺學的“學士郎”,州學、縣學的“學生”等,可知《太公家教》一書,在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普遍盛行于敦煌地區,作為學童的啟蒙教材在使用。特別是S.728《孝經》寫卷,卷末有題記:“丙申年五月四日靈圖寺沙彌德榮寫過,后輩弟子梁子松。庚子年二月十五日靈圖學郎李再昌已,梁子松。”卷背有學郎寫的打油詩:“學郎大歌(哥)張富千,一下趁到《孝經》邊,《太公家教》多不殘,?玀兒[中]實鄉偏。”更證明了《太公家教》與《孝經》都是當時敦煌地區寺學學郎所使用的課本。

三 《太公家教》在敦煌地區的接受與影響

《太公家教》一書,雖是作者為“助誘兒童”而編的蒙書,其文辭淺俗鄙俚,屢受批評,然淺近通俗的用語正是其主要特色之一,而其內容多為簡擇經典中為人處事之格言警語,對于一般民眾思想行為的砥礪,頗有幫助,因而閱讀對象逐漸擴展,其書也由原來童蒙訓誡讀物提升為一般民眾立身修德的處世寶箴。

(一)《太公家教》被敦煌社會接受的情形

寺學是唐、五代敦煌教育的主體,而《太公家教》是寺學普遍流行的教材,也是敦煌百姓生活智慧的源泉。因此,當寺院舉行俗講活動時,僧人講唱經文也有援引《太公家教》來闡釋經義的,如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圖1)。

在講釋“經:月滿生時,受諸痛苦,須臾好惡,只恐無常,如煞豬羊,血流灑地”時,說:“所以書云:曾子曰:百行之先,無以加于孝矣。夫孝者,是天之經、地之義。孝感于天地也,通于神明。孝至于天,則風雨順序;孝至于地,則百谷成熟;孝至于人,則重澤來貢;孝至于神,則冥靈佑助。”之后緊接著說:“又《太公家教》:孝子事親,晨省暮省(參),知饑知渴,知暖知寒。憂則共戚,樂即同歡。父母有病,甘羹不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聞樂不樂,見戲不看。不修身體,不整衣冠,待至疾愈,整易不難。”[2]

佛教東來中土弘法,最大障礙即與中國固有的孝道思想相抵觸。所以釋門中的有識之徒,為消弭弘法的障礙,就將佛教有關孝道思想的典籍翻譯流通;另一方面新造倡導孝道的佛典,以調和彼此的文化沖突。這些新造佛典雖被斥為疑偽經而不入藏,然其內容深具佛教中國化之特色,在民間廣為流行。尤其唐五代佛教徒更運用新的講唱方法俗講變文,在寺院道場,佛教的法會、齋供等活動中宣說。他們積極利用各種方法,提倡孝道和中國倫理觀念,因此得到儒釋融和、交流灌注、發榮滋長的功效。《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就是當時風行的一種講唱文學。上舉法藏P.2418寫卷,除援引佛典經文要義外,更穿插儒家經典以闡述孝道,勸誘世人修道行孝、報父母長養之恩,其中也引用了當時流行的蒙書《太公家教》。可見《太公家教》在當時民間已廣泛流傳,為大眾所熟知,才會有講唱經文時引以闡釋經義的情形{1}。

不僅如此,甚至還成為當時民間通俗讀物共同取材的對象,如《新集文詞九經抄》《文詞教林》等一類通俗讀物,便大量的引用《太公家教》中立身修德的處世箴言[3]。《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著錄《太公家教》一卷《提要》即云:“巴黎所藏敦煌古卷,有《新集文詞九經鈔》兩軸,屢引是書。”[4]按今所得見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中,抄錄套有“太公曰”的,計P.2598,22則;P.2557,4則;另有1則引作“家語曰”,然實亦《太公家教》語。又P.2612《文詞教林》卷上引有“太公曰”6則,P.3169引有“太公曰”1則。又《新集文詞九經抄》一系的寫卷,P.3368有12則,P.3990有3則,另有一則引作“家語曰”。

因系引用、傳抄,或憑記憶引錄,或從聽聞紀錄,經輾轉抄寫后,頗有異文。此外,還有不少未見于敦煌寫本有序跋且正文完整的《太公家教》文本中,即所謂《太公家教》的佚文。茲依各卷出現順序,臚列如下,以資參考。

1. P.2612《文詞教林》卷上

(1)太公曰:監明者,塵垢不能污;神清者,嗜欲不能說,賢人君子,心□意□,情欲豈能染也。

(2)太公曰:相命已定,鬼神不能移。

(3)太公曰:修身莫若教,□□莫若順,以德勝人則強,以力勝人則亡。

2. P.2557《新集文詞九經抄》

(1)太公曰:積谷防饑,積行防衰。

(2)太公曰:雖有周孔之才,其余不足觀。

(3)太公曰:相命已定,鬼神不移。

3. P.2598《新集文詞九經抄》

(1)太公曰:君子筆耕,小人力耕。

(2)太公曰:甘言可以償債,義語脹煞饑人。

(3)太公曰:賜子千金,不如教之一技。

(4)又曰:火言(炎)不可向也,浮言不可利用,萬句浮言,不及一句妙理;千松魚目,不如徑寸明珠。

(5)太公曰:若人孝于親,子亦孝于身,身若不孝,子亦如此。

(6)太公曰:養子汝之己身不孝,己苦方悉人勞。

(7)太公曰:牛懷舐犢之恩,羔羊跪乳之勞,慈烏恭反哺之恩;高柴父喪,泣血之痛。

(8)太公曰:針雖有金,非爐不見,人懷到藝,非學不明。

4. P.3368

(1)太公曰:居必擇鄰,慕□□友。好言善語,記念心□。共惡聚集,禍□□身;共善人相隨,必增其智慧。惡必須遠,善必須親;孟母三徙,為子擇鄰。

(2)太公曰:身□□孝,子□□知孝,故上行下教。

(3)太公曰:積谷防饑,積行防衰。

5. P.3990

(1)太公曰:只解以糞糞其地,而不解以學學其身;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伎。

6. P.3615

(1)太公曰:弱者千金,不如一縈。

(2)太公曰:政如水者,奸□銷亡,威如雷霆,殺□□□。

7. P.3169

(1)太公曰:凡欲選士醉之以酒,以觀其口;示之以色,以觀其情;臨之以財,以觀其欲;窮之以作,以觀其變,四者不改,足知其德。

(二)《太公家教》與一卷本《王梵志詩》

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的內容被當代社會民眾普遍地接受,逐漸滲入民間文化之中。時代較晚的一卷本《王梵志詩》也和《太公家教》性質相同,內容相近,同樣在唐宋時普遍流行于廣大民間,且為庶民訓誡的通行教材,甚至被奉為一般民眾立身修德的處世寶箴。

一卷本《王梵志詩》的內容是以孝、悌、敬、慎等儒家教育所要求的生活禮儀、處世格言為主的,寫作時代當為《王梵志詩》各系中最晚,時間當在晚唐五代。《宋史·藝文志》“別集類”著錄有“《王梵志詩集》一卷”[5],將其置于“廖凝詩集七卷”“廖邈師集二卷”“廖融詩集四卷”之后{1}。廖融(約936年前后在世)為廖凝弟,廖邈,五代虔化人,三位均為五代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成員。是此《王梵志詩集》一卷當被視為五代時期的詩集,成編于10世紀初期,似可作為佐證。

項楚對王梵志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周詳的校注后,在《王梵志詩校注》一書的“前言”就提出了一卷本《王梵志詩集》編寫于晚唐時期,是在《太公家教》的基礎上改寫而成的。我個人深表贊同,以為:一卷本的《王梵志詩》是在《太公家教》的影響下,撰寫成92首五言絕句的通俗白話訓誡詩。以下試將一卷本《王梵志詩》與《太公家教》的內容分別旨趣表現相同及詞語極度相似進行對照,略舉數例如下:

1. 《太公家教》云:

知恩報恩,風流儒雅;有恩不報,豈成人也。

一卷本《王梵志詩》則有:

有恩須報上,得濟莫孤恩。但看千里,誰為重來尋。

知恩須報恩,有恩莫不報。更在枯井中,誰能重來救。

2. 《太公家教》云:

禮尚往來,樂尊高下。得人一牛,還人一馬。

一卷本《王梵志詩》有云:

得他一束絹,還他一束羅。計時應大重,直為歲年多。

3. 《太公家教》云:

他嫌莫道,他事莫知。他貧莫笑,他病莫譏。他財莫愿,他色莫思。他強莫觸,他弱莫欺。

貧不可欺,富不可恃。陰陽相催,周而復始。太公未達,釣魚于水。相如未遇,賣卜于市。

一卷本《王梵志詩》有云:

他貧不得笑,他弱不得欺。太公未遇日,猶自獨釣魚。

4. 《太公家教》云:

見人善事,必須贊之。見人惡事,必須掩之。

聞人善事,乍可稱揚。知人有過,密掩深藏。是故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一卷本《王梵志詩》則有:

見惡須藏掩,知賢唯贊揚。若能依此語,秘密立身方。

5. 《太公家教》云:

對客之前,不得叱狗。對食之前,亦不得漱口。憶而莫忘,終身無咎。

客無親疏,來者當受。合食與食,合酒與酒。閉門不看,不如豬狗。拔貧作富,事須方寸。看客不貧,古今實語。

一卷本《王梵志詩》則有:

停客勿叱狗,對客莫頻眉。供給千余日,臨歧請不饑。

親客無疏伴,喚即盡須喚。食了寧且休,只可待他散。

貧人莫簡棄,有食最須呼。但惠封瘡藥,何愁不奉珠。

6. 《太公家教》云:

其父出行,子則從后。路逢尊者,齊腳斂手。尊人之前,不得唾地。尊者賜酒,必須拜受。尊者賜肉、骨不與狗。尊者賜果,懷核在手。勿得棄之,為禮大丑。

一卷本《王梵志詩》則有:

尊人相逐出,子莫向前行。識事相逢見,情知乏禮生。

尊人共客語,側立在傍聽。莫向前頭鬧,喧鬧作鴉鳴。

逢人須斂手,避道莫前蕩。忽若相沖著,他強必自傷。

尊人與酒吃,即把莫推辭,性少由方便,圓融莫遣之。

7. 《太公家教》云:

勤是無價之寶,學是明月神珠。積財千萬,不如明解經書。良田一頃,不如薄藝隨軀。

一卷本《王梵志詩》則有:

黃金未是寶,學問勝珠珍。丈夫無伎藝,虛沾一世人。

養子莫徒使,先教勤讀書。一朝乘駟馬,還得似相如。

除上舉內容外,《太公家教》尚有教人謹言慎行、謙讓柔忍、行善戒惡等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之道以及立身處世之本、齊家教子之方等,多與王梵志詩相近,尤其與一卷本相通,無怪乎法儒戴密微會將《太公家教》與《王梵志詩》編在一起,合印刊行,不無道理。

《太公家教》在唐代的傳播與影響,從上舉《父母恩重經講經文》及通俗蒙書《文詞教林》《新集文詞九經抄》的援引,還出現諸多《太公家教》異文與佚文的現象,乃至于五代時期民間出現在《太公家教》的基礎上改寫創作出通俗訓誡詩《王梵志詩》一卷本就可見一斑。這些敦煌庶民通俗讀物的不斷產生,前后相續,且有增刪改易,彰顯出蒙書所具有的傳承性、變異性與集體性的特色。

四 《太公家教》在敦煌以外的流傳與影響

敦煌文獻存有大量的《太公家教》寫本,吐魯番地區也出現唐時期《太公家教》寫本殘片{1}。最早對吐魯番文書中《太公家教》寫本加以關注的是鄭阿財,1993年他首次揭示比對出大谷3167、3169、3175、3507等4件殘片俱屬《太公家教》寫本[6]。2002年張娜麗、2004年劉安志相繼根據新出版的《大谷文書集成》發現大谷4394《太公家教》是一件值得注意的寫本{2}。

盡管上揭5件《太公家教》寫本內容多殘缺不全,且無題記紀年,但從書法風格分析,應該都是唐朝統治西州時期(640—792)的寫本,是唐代西州時期高昌地區學童的課本,尤其這些寫本大多數隱然可見學童讀誦加筆的朱筆、朱點,這與阿斯塔那363號墓所出唐景龍四年(710)卜天壽抄孔氏本鄭氏注《論語》有學郎題記的寫本同樣出現有朱筆圈點及涂改的現象,都是唐西州時期學童習讀寫本時共同的習慣,《太公家教》為當時流行之蒙書是毫無疑義的。

除漢文與吐蕃文對照的蒙書外,還有根據漢文蒙書翻譯成吐蕃文的蒙書。如日本書道博物館有中村不折舊藏16號寫卷,卷背為吐蕃文的《太公家教》,內容以“古人太公之教,為后人的遺訓,昔有傳說”開頭。文中始于“凡人不譴責對方缺點”并以掌故來闡釋義理,倡導謙遜、忠孝、勤奮等,并非背離漢文《太公家教》旨意,結尾則云“《太公家教》終”。然文中語句并非完全與漢文本的《太公家教》一致,其中有部分語句相對,也還有更多內容引自漢文的其他儒家經典。此件可說是吐蕃人繼承漢文蒙書《太公家教》甄選更多符合吐蕃教育需求的儒家經典要語佳言進行改編、擴大內容的吐蕃文蒙書{1}。

此外,在中原地區,中唐時韓愈的大弟子李翱(772—841)在與朋友朱載言討論文學主張的一封信中說,有義理而辭章不工的情形時,特別將《太公家教》跟魏劉劭《人物論》、隋王通《中說》并列作為例子。這說明了《太公家教》在中唐時已相當盛行。不過,書名前加上“俗傳”二字,意味著這是一本民間流傳不知作者的通俗讀物[1] 280-284。

唐代民間《太公家教》也廣為流傳,我們從湖南長沙窯唐代瓷器遺存見到所題不少與《太公家教》相同或相近的字句{2}。長沙窯自1956年考古發現,至今已有60多年,其間有關考古的新發現不斷,尤其是窯爐遺跡、生產作坊遺跡以及大量窯具、瓷器標本的出土,全面揭示了長沙窯唐代中期發展、晚唐鼎盛、五代衰落的過程。長沙窯瓷器的造型十分豐富,品類多樣,功能齊全,基本滿足了人們生活各個層面的需求。這些瓷器上每每題有詩句、嘉言諺語。尤其是執壺上書寫的名款不同,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也大不相同。如:書寫“此是飲瓶,不得別用”的執壺,其功用是飲具;書寫“陳家美春酒”的執壺,其功用為酒具,應是酒肆定制的燒器;而書寫“陳家茶店”的執壺,其功用為茶具,應是茶社定制的燒器。詩詞有五言詩、六言詩與七言詩,常以詩文第一句為標題,如“君生我未生”詩文壺、“春水春滿池”詩文壺等。2011年,日本學者黑田彰所撰《屏風、酒壺に見る幼學——太公家教について》一文{3},曾根據1996年紫金城出版社出版的《長沙窯》一書所收錄有題詩、題記、題字的250件瓷壺,比對篩選長沙窯瓷壺上題有字句與《太公家教》相關的有8種17件(圖2)。2017年,張新朋也發表了《長沙窯瓷器之〈太公家教〉題識考辨二則》[7]。

呈現有與《太公家教》本文完全一致的字句,如“羅網之鳥,悔不高飛”“人生誤計,恨不三思”“高山之樹,苦于風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等;也有與《太公家教》本文小有歧異的,如“懸釣之魚,悔不忍饑”,《太公家教》作“吞鉤之魚,恨不忍饑”“屋漏不蓋,損其梁柱”,《太公家教》作“屋漏不覆蓋,壞于梁柱”等。這意味著長沙窯這些唐代瓷器與《太公家教》同樣保存中國民間流行的格言諺語,或者可能是《太公家教》流行,其中相關詞句深入民眾,長沙窯瓷器制作時所援引。

五 宋元明以來《太公家教》的傳播與影響

蒙書的特性,因時制宜,與時俱進,蓋因貼近百姓,實用為主,編纂內容每每隨著時間推移,跟著社會日常生活的需求而有所調整、改動之后,不斷有新編、新集的出現,舊編、舊版也就逐漸失傳。然而當年盛行的蒙書,其中具普世價值的經典內容與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自會被新編、新集的蒙書保存下來,繼續傳播,發揮其對后世的影響。《太公家教》便是其中最為鮮明的例子。

宋以后的蒙書,承襲唐代,發展出更多元且有系統的蒙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即成為一套不可分的童蒙教材,甚至取代以前的蒙書。直至今日年長一輩,多還熟悉“三、百、千、千”。雖然如此,作為訓誡處世箴言的《太公家教》不但北宋流行,而且南宋仍舊深為民眾所知悉,如胡仔(公元1147年前后在世)《苕溪魚隱叢話后集》卷15杜荀鶴條引嚴有翼(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藝苑雌黃》云:“(杜荀鶴)《唐風集》中詩極低下,如:‘要知前路事,不及在家時‘不覺里頭成大漢,初看竹馬作兒童之句,前輩方之《太公家教》。”[8]張淏(公元1216年前后在世)《云谷雜記》:“(杜荀鶴)其他往往傷于俚俗,前輩因之為《太公家教》,正以其語多鄙近也。”[9]又項安世(?—1208)的《項氏家說》卷7“用韻語”條說:“古人教童子,多用韻語,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訓》之類,欲其易記也。《禮記》之《曲禮》,《管子》之《弟子職》,史游之《急就篇》,其文體皆可見。”[10]而《朱子語錄》卷96、程子之書二亦有:“文中不曾有說見道體處,只就外面生硬許多話,硬將古今事變來壓捺說。或笑似《太公家教》。”[6]190-196

嚴有翼、張淏、項安世及朱熹的話語中,雖對《太公家教》有所貶抑,但恰可說明《太公家教》在當時社會之流行,且頗具影響力。可以確定,南宋時《太公家教》還流行于民間。

明代范立本輯錄的善書類通俗讀物《明心寶鑒》,全書20篇、六七百段文字。內容雜糅儒、釋、道三教學說,薈萃明代之前中國先圣前賢有關個人品德修養、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論述精華。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譯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1592年被譯成西班牙文,手抄本于1595年被帶回西班牙獻給王子斐利三世,現收藏于馬德里西班牙國立圖書館。后來《明心寶鑒》又流傳到中國近鄰國家,600多年來一直風行于韓國、日本、越南等國。

此書引錄“太公曰”之文計有28則,其中一則為《武王家教》,余27則為《太公家教》,另有一則“家語曰”,實亦《太公家教》之文,茲條列如下,以資參考{1}。

(一)《繼善篇》第一

1. 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

2. 太公曰: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為善最樂,道理最大。

3. 太公曰:仁慈者壽,兇暴者亡。

(二)《孝行篇》第四

4. 太公曰:孝于親,子亦于孝,身既不孝,子何孝焉。

(三)《正己篇》第五

5. 太公曰:見人善事,即須記之,見人惡事,即須掩之。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見人善事,必須贊之;見人惡事,必須掩之。”

6. 太公曰:勤為無價之寶,慎是護身之符。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勤是無價之寶,學是明月神珠;積財千萬,不如明解一經;良田千頃,不如薄藝隨軀。慎是護身之符,謙是百行之本。”

7.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體,百藝不忘其身。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多言不益其體,百伎不妨其身。”

8. 太公曰:貪心害己,利口傷身。

9. 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慎。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未見此則。敦煌寫本《文詞教林》《新集文詞九經抄》有:“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強莫若慎。”

10. 太公曰:身須擇行,口須擇言。

11. 太公曰:欲量他人,先須自量,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噴人,先污其口。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欲量他人,先須自量;揚人之惡,還是自揚;傷人之語,還是自傷。”“含血噀人,先污其口。”

12. 太公曰:貧而惟懶,富而惟力。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貧人由懶,富人多力。”

13. 太公曰: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瓜田不躡履,李下不整冠。”

14. 太公曰:家中有惡,外已知聞,身有德行,人自稱傳。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家中有惡,人必知之;身有德行,人必稱傳。”

15.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傾。

(四)《勤學篇》第九

16. 太公曰:人生不學,冥冥如夜行。

(五)《訓子篇》第十

17. 太公曰:男子失教,長大愚頑;女子失教,長大粗疏。養男之法,莫聽誑語。育女之法,莫教離母。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養子之法,莫聽誑言;育女之法,莫聽離母。”

(六)《省心篇》第十一

18. 太公曰:凡人不可逆相,海水不可斗量。

19. 太公曰:法不加于君子,禮不責于小人。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法不加于君子,禮不下于小人。”

20. 太公曰:貧不可欺,富不可恃,陰陽相推,周而復始。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貧不可欺,富不可恃,陰陽相催,周而復始。”

21. 太公曰:治國不用佞臣,治家不用佞婦。好臣是一國之寶,好婦是一家之寶,讒臣亂國,妲婦亂家。斜耕敗于良田,讒言敗于善人。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斜徑敗于良田,讒言敗于善人。君子以含弘為大,海水以博納為深;寬則得眾,盡法無人。治國信讒,必殺忠臣;治家信讒,家必敗亡;兄弟信讒,分別異居;夫婦信讒,男女生分;朋友信讒,必至死怨。”

22. 太公曰:日月雖明,不照覆盆之下;刀劍雖快,不斬無罪之人,非災橫禍,不入慎家之門。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日月雖明,不照覆盆之下;唐虞雖盛,不能化其明主;微子雖賢,不能諫其闇君;比干雖惠,不能自免其身;蛟龍雖圣,不能殺岸上之人;刀劍雖利,不能殺清潔之士;羅網雖細,不能執無事之人;非災橫禍,不入慎家之門。”

23. 太公曰:良田萬頃,不如薄藝隨身。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良田千頃,不如薄藝隨軀。”

(七)《治家篇》第十四

24. 太公曰:癡人畏婦,賢女敬夫。

(八)《安義篇》第十五

25. 太公曰:知恩報恩,風光如雅,有恩不報,非為人也。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知恩報恩,風流儒雅,有恩不報,豈成人也。”

(九)《尊禮篇》第十六

26. 太公曰:客無親疏,來者當受。父不言子之德,子不言父之過。

按:敦煌寫本《太公家教》作:“側立聞聽,厚待賓客,侶無親疏,來者當受。”

(十)《交友篇》第十九

27. 太公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賢者明,近才者智,近癡者愚,近良者德,近智者賢,近愚者暗,信佞者諂,近偷者賊。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玉投泥,不污其色;近佞者諂,近偷者賊;近愚者癡,近賢者德;近圣者明,近淫者色。”敦煌寫本《新集文詞九經抄》引《太公家教》作:“太公曰:近佞者諂,近偷者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多有異文。

28. 太公曰:女無明鏡,不知面上精粗;士無良友,不知行步虧逾。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女無明鏡,不知面上精粗;人無良友,不知行之虧余。”

(十一)《婦行篇》第二十

29. 太公曰:婦人之禮,語必詳聲,行必緩步,止則斂容,動則庠序。

按:敦煌本《太公家教》作:“新婦事君,敬同于父,音聲莫聽,形影不諧,夫之父兄,不得對語。孝養翁家,敬事夫主,親愛尊卑,教示男女。行則緩步,言必細語;勤事女功,莫學歌舞;少為人子,長為人母,出則斂容,動則庠序。”

宋以后,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25“院本名目”條“諸雜院釁”項下有《太公家教》,其中尚有“打注論語”“論語業食”“擂鼓孝經”“蓑衣百家詩”“埋頭百家詩”“背鼓千字文”“變龍千字文”“摔盒千字文”“錯打千字文”“木驢千字文”等等[11]。此外,元雜劇中亦有提及《太公家教》的,如:武漢臣《老生兒》第二折有:“卜兒云:住住住,你也休閑,請你個太公家教聽。”又無名氏《凍蘇秦》第二折:“卜兒云:不爭凍餓死了俺這臥冰的王祥,兀的不沒亂象殺你那太公家教。”此外,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金代部分經部釋語類著錄有《女直字太公書》[12]。明代傳奇中亦有提及《太公家教》的,如《雍熙樂府》二端正好《黃粱夢》散套云:“我不合滄浪洲住了一期,芙蓉亭過了一宵。抵多少遲違了太公家教。”又《雍熙樂府》十三《斗鵪鶉》散套云:“若說俺上祖、盡為儒、輩輩無官士大夫。看太公家教蕭何律,《大學小學》和《論語》。”在明代,《太公家教》亦流傳到安南,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6“安南”條下有云:“(安南國)如儒書則有……《太公家教》《明心寶鑒》《剪燈新余錄》等書。”[13]

清初,則有滿文譯本《太公家教》。《八旗通志·儒林傳》下《阿什坦》傳云:“阿什坦字海龍,滿州正黃旗人……世祖章皇帝順治二年,以通滿、漢文、選授內院六品他勒哈哈番,時天下初定,滿、漢人文漸盛,凡公事兼用滿、漢文。阿什坦翻譯《大學》《中庸》《孝經》及《通鑒總論》《太公家教》等書,刊行之。當時翻譯者,咸奉為準則,即止通滿文者,亦得藉為考古資。”[14]

2001年,王小盾《越南訪書札記》提及他在越南河內見到至今流傳于越南民間而未被官方書庫收藏的啟定元年(1916)抄寫的殘本《太公家教》存16頁[15],采用漢字正文與越南喃字小注相間的形式。他還錄有一小段正文:

一日相逢,萬劫因緣。四海之內,兄弟皆也。同道者,千里之尋;不同道者,過門不入。有智者如年高,無智者頭(徒)勞百歲。人離鄉則易,物離鄉則貴。國正天心順,官聲民自安。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先。王有良將,家有賢妻。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千家萬家一家好,千草萬草一草香。日日養客不貧,夜夜偷人不富。入山逢虎易,開口告人難。人貪財而死,鳥貪食而亡。羅網之鳥,悔不高飛;懸鉤之魚,悔不忍饑。人心如鐵,官法如爐。守分愁難入,無食禍不侵。

按:此內容性質風格雖與敦煌本《太公家教》相似,但持與今所得見的敦煌本《太公家教》相對照,僅“羅網之鳥,悔不高飛;懸鉤之魚,悔不忍饑”與敦煌本《太公家教》相同,其他則均未見。其中“國正天心順,官聲民自安”,見《明心寶鑒·省心篇第十一》:“狀元詩云: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少禍,子孝父心寬。”“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見《明心寶鑒·安義篇第十五》:“莊子云:兄弟如手足,夫妻如衣服。”敦煌寫本《新集文詞九經抄》有:“莊子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而更新,手足斷而難續。”[3]280敦煌寫本《雜抄》有:“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而再新,手足斷而難續。”“人貪財而死,鳥貪食而亡。”《明心寶鑒·省心篇第十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是以越南流傳的并非《太公家教》的原本,極有可能是從《明心寶鑒》所引用的《太公家教》,或是與《明心寶鑒》其他同構型的格言警句所采錄,并增添相近文句。雖非《太公家教》的直接傳播,卻也是太公家教間接傳播的影響表現。又如:清乾隆年間李海觀(字孔堂,號綠園)所作的長篇白話小說《歧路燈》第三回《王春宇盛饌延客 宋隆吉鮮衣拜師》有一段說:

潛齋也大笑說道:“非是我不出嫂夫人所料,是你所見太拘。若說是兩個學生叫他們跟著家人去上會,這便使不得;若是你我同跟著他們,到會邊上望望即回,有何不可?自古云:‘教子之法,莫教離父;教女之法,莫教離母。……只是教幼學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緊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難而已。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研究》據此以為婁潛齋所引述的“教子之法,莫教離父;教女之法,莫敎離母”與《太公家教》文句相似,唯《太公家教》作“養子之法,莫聽誑語;育女之法,莫教離母”微有不同。《歧路燈》這所謂“古語”,其實是作者綠園老人李海觀引用《明心寶鑒·訓子篇第十》“男子失教,長大頑愚。女子失教,長大粗疎。養男之法,莫聽誑語。育女之法,莫教離母”,并非直接引用《太公家教》,不過確實有間接的影響。

六 《太公家教》對中國俗文化的展現

中國俗文化、俗文學具有匿名性及集體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質。《太公家教》傳播廣遠、流通長久,而“太公”究竟指誰,就全書內容性質與作者序跋加以觀察,應是一位歷盡滄桑的鄉村老者,為了教導兒童,乃從詩書、墳典、經史中簡擇嘉言警句,集為韻語,編纂成書,旨在教導子弟進德修業,治家立身。所以《太公家教》一書當是唐代村塾中的教書先生,以家庭長者的口吻教喻兒童的格言諺語式通俗讀物。所謂的“太公”,指的就是鄉村的長者,村落間以教書為業的老者{1}。當其流行之后,后人逐漸有以具老者諄諄語調風格的警示訓誡語句攔入迭加,遂使《太公家教》的“太公”成為長者訓誨、告誡、智能語言結晶的箭垛式稱謂。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老人言”也就或稱“古語曰”或稱“太公曰”“家教曰”,一句一句地堆棧在《太公家教》這一通俗蒙書之上。因多系轉抄過錄,或口耳相傳,因此,不同的《太公家教》的文本,除了有個別字句的異同外,內容也多有增刪改易,或抄錄其他通俗讀物風格性質相近的字句,或采錄當代耳熟能詳的格言諺語以增補充當。

如同敦煌文獻中與《太公家教》并時流行的《王梵志詩》一樣,是通俗白話詩梵志體箭垛式的共稱。這種特殊的現象,經過學者的努力探究,合理的解釋是“各系王梵志詩不是同一人創作”,王梵志詩“應作為梵志體的詩來了解”{2}。這當是《太公家教》出現異文乃至佚文現象的合理解釋。

《太公家教》一書,實不僅是一本通俗蒙書而已,此書集錄當時社會流行的諺語,為數頗多,實可視為唐以前民間諺語的結集,此點對于《昔時賢文》《格言諺語》等格言諺語匯編的通俗讀物,影響尤巨。《太公家教》輯錄之諺語中,頗有見于后世通俗讀物的,如:“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昔時賢文》);“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昔時賢文》《格言諺語》);“養兒防老,積谷防饑”(《昔時賢文》《格言諺語》);“得人一牛,還人一馬”(《名賢集》);“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昔時賢文》)。諸如此類均為不具名、不標注出處。然有易于接受、便于口傳、利于背誦的特色,因而能流行在廣大民間,成為中國俗文化的基底,此殆為《太公家教》之所以能流傳久遠而影響至今的原因。

中國俗文化、俗文學還具有傳承性的特質。敦煌本《太公家教》系就詩書、墳典、經史等、揀擇嘉句警語,并采輯合乎“時宜”的格言諺語,增減變易,集為韻語而成編的。這些佳言警句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代代相傳,人人相習,其內容極具中國文化的傳承性。

除了傳承性外,中國俗文化、俗文學的鮮明特色還呈現在變異性。中國俗文化、俗文學在傳承與傳播漫長的過程中,雖有一定的凝聚性,但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與空間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傳承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征。

敦煌寫本數量最多、流行最廣的家訓類蒙書《太公家教》,成書年代約在7世紀下半葉,此書不僅在唐、五代、北宋期間廣泛流行于敦煌地區,而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唐代殘片也多所見。敦煌藏文文獻中,也出現譯自漢文本《太公家教》的寫本,顯示漢文本《太公家教》一書,在吐蕃占領敦煌期間在當地就已非常流行。宋、元時期依舊流行不輟,甚至還遠播到日本、韓國、越南等中國鄰近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成為這些國家學習漢文化的重要教材之一。

眾所周知,蒙書多因時代、社會變遷而因時制宜,迭有改易。盡管如此,《太公家教》依然被廣泛引用,擇取摘錄另成新書,持續流行,發揮其宏大深遠的影響力。當然在這過程中自然會有輾轉傳播,增刪改易,擷取摘錄,有意無意甚至隨意地套用“太公”之名,使今日所見唐代寫本《太公家教》之文本與各本《文詞教林》《新集文詞九經抄》乃至明代通俗善書《明心寶鑒》等大量援引《太公家教》的同時,出現個別字詞的異文,更出現不少內容詞句不見于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的佚文,這無疑展現出中國俗文化、俗文學變異性的特質。

參考文獻:

[1]朱鳳玉. 王梵志詩研究:下冊[M].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280-284.

[2]項楚. 敦煌變文集選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9: 1107.

[3]鄭阿財. 敦煌寫卷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M].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4]北平組織中國學者.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第9冊[M].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1041.

[5]脫脫. 宋史(點校本):第208卷:藝文志七[M]. 北京:中華書局,2011:5350.

[6]《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編委會.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C].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90-196.

[7]張新朋. 長沙窯瓷器之《太公家教》題識考辨二則[J]. 尋根,2017(1):60-64.

[8]胡仔. 苕溪魚隱叢話后集[M]. 臺北:長安出版社,1976:111.

[9]張淏. 云谷雜記:第2卷[M]//四庫全書珍本別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15.

[10]項安世. 項氏家說[M]//叢書集成簡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83.

[11]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M].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309-310.

[12]錢大昕. 補元史藝文志[M]. 臺北:世界書局,2009:34.

[13]嚴從簡. 殊域周咨錄[M]. 臺北:華文書局,1968:34.

[14]鄂爾泰. 八旗通志[M].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13797.

[15]項楚,四川大學中文系《新國學》編輯委員會. 新國學:第3卷[M]. 成都:巴蜀書社,2001:5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欧美色99|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福利片91|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视频二区|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久久黄色视频影|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91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业不| 日本欧美精品|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美女国产在线| 亚洲无限乱码|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夜夜爽免费视频|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码免费看片| 成人精品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欧美高清日韩| 国产97视频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亚洲精| 久热re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美女操|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在线专区| 亚洲人成网址|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嫩草在线视频|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第一页在线| 97在线碰|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久久中文电影|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性久久久久| 色天天综合|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