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珍珍


《史詩交響》這幅作品用中國傳統工筆描繪了“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兩個工程場景, 由周士鋼、林濤和筆者歷時三年創作完成。此幅作品參加了“紅船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美術精品創作工程展覽,并在嘉興美術館展出。
對這幅作品,我們在題材選擇、構圖方式、繪畫技法和色彩運用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人物組合搭配局部機械的勞動場面,或是山水背景下穿插幾個鐵塔的籠統大場景,是工業題材創作中常見的畫面。我們從構思畫作之初,就力求避開這種慣常思維,另辟蹊徑,不落窠臼。經過反復思考和研究,當年兩項動人心魄的偉大工程“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進入我們的視野,并最終確定為我們表現的典型。但我們很快意識到,用中國畫表現這樣偉大工程的場景,同樣是一項極其艱難的工程。
在創作初期,我們經常去工程現場寫生,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為作品的細節做足了準備。為了將每一個人物的動作拿捏到位、刻畫準確,達到最佳的審美造型,他們的衣服、動態都經過反復推敲和修改。在繪畫的中期,我們又經過反復思考將人物簡約化,還參考了驢皮影和剪紙等民間藝術,既有寫實性,又有裝飾性。極簡的人物與后面復雜的電纜、管道等形成對比,使畫面更加豐富,且具有層次感。作品縱235cm、橫700cm,畫面左邊描繪的是“西電東送”的場景,右邊是“西氣東輸”場景,作品中間留有空白,將兩個偉大工程有機地拼接到一起,巧妙地融合為一幅完整的畫作。這種表現方式猶如古代屏風,既起到了把不同畫面隔開的作用,又具有使兩幅畫相互承接起來的效果。這種巧妙的藝術手法充分體現出傳統民族繪畫的特色。
作品中工程場景的描繪,沒有運用普通的寫實手法來表現,而是采用主觀藝術處理的方式來表現大場景。我們吸納了中國傳統界畫和壁畫的表現方式,多以直線來表現當下工業題材中氣勢磅礴的器械設備,還選用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來表現這兩項工程的磅礴氣勢。畫面中,以大大小小的電纜和管道穿插為主結構,這種橫豎交織給人一種金屬機械大山的視覺感,高低起伏的電線桿和吊車富有節奏地安排在畫面中。豎線的運用,橫線的穿插,墨色、留白的交替,仿佛交響樂中管弦樂器演奏出的音符在畫面中跳動,余音繚繞、震撼人心,這也是作品《史詩交響》名稱的由來。
作品色彩主要采用高級灰來處理,其中電線桿、機器設備等運用墨色渲染,人物則選用了柔和的暖色調,加上莫蘭迪色調的藍色天空。在灰色調的統一下,冷色與暖色對比,使得整幅畫面色彩既協調又不失趣味性。這種顏色的處理與以往此類作品以重色、艷色處理的觀感不同,用淡雅的灰色調表現重工業題材,也是此類國家性重大題材的一種新的嘗試和突破。在天空的渲染上,剛開始也是遇到過難題,后來經過對中國畫吸管顏料和礦物質顏料的特性做反復研究,最后克服了大面積天空染色不勻、顏色太鮮艷的情況,用很淡的灰藍調混合顏料一層層渲染,不怕工程量大,渲染了能有十幾層,最后呈現出均勻的天空藍。每一遍渲染又解決了水多、膠少、顏色容易脫落的狀況,在每次調色的時候都加了一定比例的膠,在宣紙上反復實驗,最終落實到畫面上。在畫面最后的處理上,經過我們三個人的研究,整體畫面罩一層淡淡的云母,近看有閃閃的機械金屬質感,遠看又有一種高級灰的效果。經過重重困難和解決問題,最終畫面呈現出所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