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林 摘編

時代楷模趙亞夫從小在農村長大。1958年,趙亞夫就讀于宜興農林學院。“年輕人的任務就是建設祖國,要為貧困農民過上好日子奮斗。”開學典禮上,一位領導的發言讓趙亞夫牢記了半個多世紀;而后的幾十年經歷也證明,趙亞夫就是這樣做的。
農村太苦,農民太窮,農業太重要了!趙亞夫想:能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助農民擺脫貧困,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他打心眼里熱愛“三農”,一輩子只想做一件事——“幫助農民過上好日子”。趙亞夫1961 年畢業后被分配到鎮江市農科所工作,他開始真正認識農村、農民、農業,為他后來一生事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他先是主攻糧食增產,為了農民溫飽而刻苦鉆研。他先后在武進、丹陽、宜興等地蹲點7年,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服務,蘇南丘陵山區最貧窮、最落后、農民最需要的地方,都有他忙碌的腳步和奉獻的身影。20世紀80年代,江蘇茅山革命老區就流傳著“要致富,找亞夫,找到亞夫準能富”。扎根茅山革命老區60年來,趙亞夫終日堅守田間地頭,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他先后推廣種植了250萬畝的應時果品,給16萬農民帶來200多億元直接收益,形成了在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戴莊經驗”。
2021 年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給趙亞夫頒發脫貧攻堅楷模獎章和證書時,帶著慈祥的笑容囑咐他“把成績寫在大地上”。為了落實好總書記的囑咐,這位有著55 年黨齡的八旬老黨員與他的農業科技團隊又投入到了新的為農服務征程中。
“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為農民服務一輩子!”趙亞夫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