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忠芳
初中數學 復習課 建構
數學復習課一般分為揭示目標、再現知識、梳理溝通、深化提高四個階段。一直以來,“概念梳理+練習強化”是初中數學復習課的普遍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學生只顧做,教師不去想。這使得復習課變成了簡單機械的知識點的重復,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筆者認為,復習課的教學設計應結合相關知識點,選擇典型例題,通過設計問題串,層層推進,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努力構建整體認知體系,幫助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編織成知識的“互聯網”,讓知識融合、內化,從而在知識重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創新力。
下面,筆者以“矩形中的折疊問題”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問題1:如圖1,在矩形ABCD中,AB=6,AD=8,點E是BC邊上一點,將△DCE沿DE折疊,使點C的對應點C′恰好落在對角線BD上,求CE的長。

圖1
教學分析:這是一道常規的矩形折疊問題,學生只要發現折疊過程中的不變量(對應線段相等),就可以通過設未知數,利用方程思想并借助勾股定理解決。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較為熟悉的題型切入,借助學生已有的經驗,利用常規的解題思路,設計出關聯度較高的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從“會解”向“會思”轉變,由“會思”向“會學”突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問題2:在上述問題中,若點C在翻折過程中落在矩形ABCD的對角線上,其余條件不變,求CE的長。
問題3:在上述問題中,若點C在翻折過程中落在矩形ABCD的對稱軸上,其余條件不變,求CE的長。
教學分析:問題2和問題3是典型的分類討論問題。因為矩形有兩條對角線和兩條對稱軸,所以解決這類問題,就要以此作為討論的依據,畫出符合條件的圖形,構造直角三角形,再聯系“一線三等角”等知識點,通過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來解決。這兩個問題是問題1的拓展與延伸,設置的目的是通過情況的多樣性,從一般到特殊,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討論,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生長,讓學生在解題時積累解決折疊問題的經驗,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促進學生的認知結構化、序列化。
問題4:如圖2,在上述問題中,連接BC′,若BC′∥DE,其余條件不變,求CE的長。

圖2
教學分析:所求的問題不變,通過折疊過程中折痕與對應點位置的特殊性,利用三角形相似等方法,不斷鞏固和強化“折疊問題”,引導學生有序思考,使學生既掌握學習數學的“道”,又能悟出學習數學的“理”,使知識和方法趨于系統化,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在對上述問題的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折疊時還會出現下列具有代表性的圖形。

圖3

圖4

圖5
面對折疊問題中情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我們有必要抓住問題的核心進行梳理和歸類。從折痕來看,發現“C′經過矩形頂點、經過對稱中心、在對角線上、在對稱軸上”等情況是最常見的特例;從對應頂點C′的位置來看,發現“頂點C′落在矩形內部、矩形邊上、矩形外部”是最常見的特例;綜合來看,折疊問題的本質是全等變形,折痕可看作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也可看作角平分線。通過自主整理和歸納(見表1),學生能夠找到問題研究的切入點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在不斷生成新問題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才會更深刻。這種層次化、漸進式的學習過程,必定會給予學生更精彩的思維碰撞和更豐富的學習經歷。

表1
數學對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體數學結構中的一部分。數學建構是一種通過知識脈絡將知識點進行結構化的組織和加工,并逐步融合,最終形成知識網絡的過程。在進行復習課教學時,教師應在選擇適當的數學模型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的同時,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構,精準施教,這既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掌握知識,形成體系,促進數學理解,凸顯核心素養,又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有益于高效數學課堂的構建。
生長源的選擇是數學復習課的核心。生長源可以是某個核心知識點(重點、疑點、難點)或某種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復習課的教學設計要緊扣源問題,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進行變式、拓展與延伸;通過類比等方式,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升華。本節課中的問題1就是教材中的習題,以此為基礎展開的教學,起點低,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四基”;再通過問題2和問題3的延伸和拓展,將知識縱向發展,重建知識結構,在學生領悟重要數學思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建構的切入點不宜過大,問題的選擇要具有典型性。層層深入、螺旋上升是建構的關鍵。本節課就是從一道題切入,引領學生研究一類題型,以學為中心,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由易到難,由低階思維轉變到高階思維;通過問題串,追溯問題本質,從而建構起“矩形折疊問題”的數學模型,在層層抽絲剝繭的教學智慧中,促進學生知識鏈的生長。
從復習課的實效性出發,練習的設計要關注梯度和廣度。從“模仿”→“再造”→“創造”的理念出發,習題的設計要講究層次性和整體性;要提倡題組教學,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有的放矢地設計練習。我們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又要關注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以習題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創造性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可持續能力的培養。
教深、講透是復習課的教學追求。教師講評習題時,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不能僅僅教學生求出答案就完事兒。教師需要深度研題,開展一題多問和一題多解教學,對比不同思路和解法的優劣,然后基于學生立場,選擇最適切的解法進行講解,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師生共同追求講評品質的提升,以習題教學的講透與教深為目的,促進學生學活、學透和學深。
發展數學思維,彰顯有價值的教學,是數學教師的教學價值追求。教師在設計復習課教學時,研究起點應低一點,探索步子應大一點,發展眼光應遠一點,從學生角度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通過題型歸類、模型構建等方式,展開數學課堂的生長型教學活力建構,有助于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和善于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在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