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云
數學核心素養 目標確定 活動設計 素材選取 評價設計
如何促進數學核心素養落地是一線數學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組織教學的難點問題。實踐中,筆者意識到,只有當教師依托課標,創造性地使用與整合教材,設置能培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情境,引導、激勵學生深度思考,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促進數學學習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形成。下面就以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11章“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問題(第1課時)”為例,談談對目標、活動、素材和評價的改進,以實現數學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落地。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六個方面。連續性、階段性和整合性是數學核心素養的特點。由于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針對每個核心素養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與之對應,教師必須站在學科整體的高度設置課時核心目標,以單元整體的視角來看待具體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確立具體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深度理解內容,在整體教學領域中有重要地位,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比如,函數單元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素養為主要任務。學生在八年級上學期已經經歷了從各種關系中抽象出函數關系,體會了函數概念產生的背景,掌握了函數概念的本質屬性,緊接著,又經歷了“從實際問題到一次函數(數學模型)→研究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解決數學問題)→用一次函數解決問題(應用)”這一系列有關函數的完整學習過程。教材為什么不在“一次函數”學習之后繼續安排“反比例函數”的學習呢?那是因為“反比例函數”與“分式”有著密切聯系,因此教材將“反比例函數”安排在八年級下冊“分式”之后。像這樣分時段學習函數,即體現了“數學抽象”素養的連續性和階段性?!坝梅幢壤瘮到鉀Q問題”是“反比例函數”一章的第3節,由于本章的前幾節研究了“反比例函數的圖像與性質”,學生也已克服由“直線”到“分支曲線”的認知困惑,因此,有一次函數相關知識和分式相關知識的基礎,再解決本節課的問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鑒于以上分析,“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感受反比例函數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種數學模型;
2.經歷運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數學建模思想,增強運用數學意識;
3.會用反比例函數的圖像和性質對實際問題做出合理解釋;
4.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感受參與的快樂。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理性精神,就要讓學生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這樣才能提升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以往的淺層學習中,本節課往往會被上成習題課,即對一道道題目的機械解決。面對這樣看似簡單明了的教學內容,怎樣才能上出數學味兒?這是筆者思考很久的問題。顧明遠先生說:“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睂W生的深度學習來源于教師對深度學習情境的設計。因此,每節課都需要教師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深度思考的活動,特別是驅動問題解決所需要的活動,即深度學習所倡導的: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以此引發學生真正經歷問題解決,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針對“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
問題1:
從無錫到淮安大概有300km,則:
(1)若開車從無錫到淮安,行駛途中所用時間(th)與行駛速度v(km/h)有什么樣的關系?
(2)為了保證行車安全,高速公路雨霧天氣限速80 km/h,那么從無錫至少需要多少小時才能到達淮安?
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在第(1)問解決t與v是函數關系,并且是反比例函數關系后,教師增設問題:“從無錫到淮安,老師花了3小時到達,你知道老師行駛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嗎?”對于接下來的第(2)問,教師安排學生先獨立思考,并盡可能從多角度、用多方法來解決,然后安排小組交流,再師生互動,得出如下3種方法:
(1)方程法(利用函數性質);
(2)不等式法;
(3)圖像法(數形結合)。
于是,師生共同歸納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策略,如圖1:
圖1
從“已知3小時,求具體速度v”到“限速80km/h,求時間t的最小值”的過渡,即從“已知函數值,求對應的自變量值”到“已知自變量的范圍,求相應的函數值的范圍”的過渡。這樣設置問題,符合研究函數的規律,體現了本章乃至整個函數的研究順序。數學深度學習是一個過程,存在于個體的思維之中,不可以通過群體間的互動而生成,需要在多角度的深切體驗中深化。通過該環節的學習,教師帶領學生再次建立函數的模型結構,實現了學生的知識與思想的同步發展,著力提升“數學抽象”和“數學建模”這兩大核心素養。
實踐中,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師為了凸顯自身能力,會忽視教材的作用,以自己精心設置的題目代替教材例題;有的教師為了省事,會局限于教材例題的教授,從而也局限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理性深度。筆者所崇尚的素材選取,并非摒棄教材,另辟蹊徑,而是本著“為學生的發展而設計”的教學理念,依托課標對教材素材進行深度加工。
問題2:淮安某水產養殖場計劃新建一個長方體蓄水池,水池的底面積S(m2)與其深度h(m)之間的函數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1)蓄水池的體積是______m3;
(2)底面積S(m2)與其深度h(m)的函數關系是______;
(3)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設計為5m,那么它的底面積應為_____;
(4)如果考慮綠化以及輔助用地的需要,蓄水池的長和寬最多只能分別設計為80m和60m,那么它的深度至少應為多少m(精確到0.1)?
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對于第(4)問,當S=80×60=4800時對h最后的結果取8.3,還是8.4,學生有爭論。教師讓他們自己想辦法去說服對方,于是圖像法再次被提出來。此時用彩色筆描出在條件范圍內的部分,可以非常直觀地看出所求的結果應該在8.3的右邊,最終結果確定為8.4m。
細細品讀教材例題,我們可以發現還有一個易被忽視的數據處理細節,即:在很多實際問題的解答中,需對計算結果做“進一”處理。在原有例題中,當學生無需深入思考,便會對結果進一。誠然,這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淺層學習樣態。因此,筆者稍稍改變了一下條件中的已知數據,使得結果必須經過深入思考之后才能得出。此處,正是一個很好的深度學習的平臺,學生有高階思維發展的用武之地。他們不僅自己知道正確結果,還得想辦法把別人講懂,思維不僅由內隱走向外顯,而且走向縱深。另外,本節課是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問題,而反比例函數的模型不僅僅可以從文字中抽象出,也可以以函數圖像的形式來呈現。于是,筆者將教材原有例題的文字做了一些適當處理,最后以圖像的形式出現。這樣隨著問題1和問題2的形式不同,課堂內容也相應豐富起來。
不難發現,這樣處理的目的依然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皵等毙螘r少直觀”,當學生嘗試用圖像來說理時,說明其“直觀想象”的素養再次得到提升。
對教師而言,及時反饋和持續評價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存在這樣的誤區:把“評價”理解成“測試”,最終窄化為“做題”。立德樹人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因此,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則應更多地設計“為學習”的評價。
經歷過問題1與問題2的解決,筆者設計了一個編題鑒題環節。
問題3:我們已經知道不同的實際問題可以用同一個代數式表示,同一個代數式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實際意義。而生活中也有很多反比例函數的實際問題,你能否和同伴合作,以為函數模型設計一個類似例題的實際問題?然后,請其他同學對你的問題作出解答和合理評價。
部分課堂實錄如下:
某小組的問題:“小剛進行1200米的跑步,他的平均速度為x米/分鐘,他所需時間為y分鐘,y和x有什么關系?如果他的平均速度不低于600米/分鐘,那么他跑完1200米所需時間最多是多少分鐘?”乍一看,該問題和課堂上的兩個例題相似,設置得很好,需要根據自變量的范圍來求函數值的范圍。作為老師,筆者自然很快知道這里有不切實際的數據存在。但是,學生沒有立即發現。于是,筆者故意不發表意見,微笑著看著學生們。稍作思考后,舉手的人越來越多。筆者以一句“我們不可能有600米/分鐘這么快的跑步速度”點醒學生:今后無論是自己解決問題,還是在自己編題設置數據時,都要尊重事實,注意數據的有效性,這樣才能體現數學的嚴謹美。
遵循“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原則,此處設置“編題鑒題”的活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重在確保表現性評價的完成,需要學生調動高層次學習所需要的知識整合、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關鍵能力。
總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六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是一線教師實施教學的準確定位。數學教師在備課和組織教學時,需要深入挖掘數學知識內隱的學科價值和育人功能,幫助學生觸及學科本質和知識內核,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