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林慈寬,程麗芳
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海豐 516400
腦卒中是大腦組織及細胞壞死的一種疾病,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種,季節性特點較為明顯,寒冷季節的發病率相對更高。而缺血性腦卒中是由于腦供血不足、腦供血動脈閉塞或狹窄而造成的腦組織壞死,臨床根據缺血的影響范圍將腦缺血分為了彌漫性腦缺血和局限性腦缺血[1]。其中,低血糖、低血壓、心搏驟停、貧血是引發彌漫性腦缺血的主要病因,顱外頸內動脈閉塞、狹窄、大腦中動脈栓塞是引發局限性腦缺血的主要病因。缺血性腦卒中多發于男性,肥胖人群和糖尿病人群也是此病的好發群體,且城市發病率高于農村[2]。據有關調查顯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逐年遞增,約為1.23%[3]。目前,臨床對于發病初期的腦缺血患者多予以積極的內科治療,以阻止腦缺血的進一步發展,減輕對腦部的損害,但不同臨床類型、病因、發病機制的患者采取何種治療方案,成為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為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聯合早期康復運動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運動、語言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神經內科2019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收治的60 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確診為缺血性腦卒中者;②精神狀態正常者。排除標準:①有腦出血病史者;②肝腎功能障礙者;③認知功能障礙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中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齡51~73 歲,平均(62.88±3.52)歲。對照組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齡50~74 歲,平均(61.97±3.5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該組患者實施早期康復運動干預。具體方法:①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從洗臉洗澡、穿脫鞋襪、拄拐行走、輪椅操作、單手進餐等方面進行訓練,3次/d,1次20 min。②語言訓練:鼓勵輕度語言功能喪失者多說話,加強與家人間的交流;指導重度語言功能喪失者從單音字開始練習,逐步到詞句練習,最后到完整的對話練習,3 次/d,1 次30 min。③肢體訓練:制定科學合理的肢體運動方案,定期對上下肢進行理療、按摩,再聯合康復器械進行鍛煉,3次/d,1次20 min。持續干預2周。
1.2.2 觀察組 該組患者實施低頻rTMS刺激聯合早期康復運動干預。具體方法:早期康復運動干預方法同對照組;低頻rTMS 刺激干預:選擇江蘇億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EK-9100B 型rTMS 儀器,取患者半臥位,雙眼保持緊閉。磁刺激線圈位置為健側大腦半球軀體運動區,維持90%的運動閾值,1 Hz,每個序列的刺激量為10 個脈沖,序列間隔2 s。1 200 脈沖/d,1次/d,1周5次,持續干預2周。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方法 (1)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2周后的運動功能。Fugl-Meyer 運動量表評分標準[4]:上肢總分66分,下肢總分34分。兩項分數相加:總分<50 分:重度運動功能障礙;總分50~84 分:明顯運動功能障礙;總分85~95 分:中度運動功能障礙;總分96~100 分:輕度運動功能障礙。(2)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2 周后的語言功能。漢語失語成套測驗(ABC)評分標準[5]:談話總分90 分,理解總分90 分,復述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的語言功能越好。(3)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2 周后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標準[6]:從健康程度、心理衛生、軀體功能等3 個方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分數越低則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上肢及下肢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語言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語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談話、理解、復述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語言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語言功能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2周后,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程度、心理衛生、軀體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0.05。
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此病的發展較為迅速,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發病前可能會出現短暫性的肢體無力,也可能會在無癥狀的情況下突發腦梗死,然后出現單側面部麻木、單側肢體無力、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言語不清等一系列癥狀[7]。因此,早期診斷治療、早期康復、早期預防再發,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因腦卒中而導致的致殘率及死亡率。此外,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院后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和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有學者指出,在病情穩定的前提下,及時對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訓練,有利于神經干細胞的自我更新,進而改善其神經功能,促進肢體功能的快速恢復[8]。既往研究發現,低頻rTMS刺激聯合早期的康復訓練,能有效調節大腦半球間的抑制失衡,改變大腦皮質的代謝,促進神經系統的修復[6]。
rTMS 是一種新型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在臨床神經疾病、精神病及康復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此治療手段主要通過不同頻率來達到治療的效果,高頻具有興奮的作用,低頻具有抑制的作用,可以作為輔助康復訓練的有效方式[9。曾明梅等[10]指出,健側大腦半球運動皮質采用低頻rTMS 刺激后,患肢的選擇及簡單反應時間能得到明顯的改善。本研究結果證實,實施低頻rTMS 刺激聯合早期康復運動干預患者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實施早期康復運動干預的患者,提示低頻rTMS 刺激聯合早期康復運動干預能促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進程。主要在于:當患者發生腦卒中后,其兩側大腦半球間的平衡會受到破壞,增強健側對患側半球的交互性抑制,阻礙了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低頻rTMS 能作用于腦卒中患者健側半球,大腦半球間的平衡狀態能得以恢復,進而促使患側腦區運動皮質的興奮性得到明顯提高,加快腦卒中患者的患側肢體功能的恢復[11]。
rTMS 也能作用于皮質功能的不同區域,進而達到神經組織重組的目的。失語是腦血管病的常見癥狀,表現為喪失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由大腦皮層優勢半球的語言中樞損傷所致,而治療失語癥的基礎在于非優勢腦半球鏡像區語言功能及未受累語言區的重建[12]。本研究發現,干預2 周后,實施低頻rTMS刺激聯合早期康復運動干預患者的談話、理解、復述評分均明顯較高。表明此方式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腦卒中的語言功能。究其原因:右側大腦半球皮質的興奮性能通過低頻rTMS 刺激得以降低,皮質代謝得以調節,能有效預防右側大腦半球的過度激活,有助于重建左側語言優勢大腦半球功能,進而促使語言功能的快速恢復[13-14]。此外,本研究還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干預2 周,實施低頻rTMS刺激聯合早期康復運動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說明此干預手段在提高患者運動和語言功能的同時,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低頻rTMS 刺激聯合早期康復運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運動、語言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