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霞 劉春禮 孫曉明 崔美靈 孫 燕
艾滋病是一種多系統、多器官感染的全身性疾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致死率高的傳染疾病,臨床癥狀繁多且變化多端[1,2]。艾滋病相關腹瀉是艾滋病患者主要的指征性疾病和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以往研究表明,中醫藥對于艾滋病相關腹瀉的治療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證候是中醫藥臨床辨治的基礎,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也是開展中醫藥治療的關鍵[3,4]。隨著對T淋巴細胞功能研究的深入,已發現CD4+T細胞是免疫反應的中心細胞,也是HIV感染的主要靶細胞,因此CD4+T細胞計數可作為直接測定免疫細胞功能的方法,亦是反映HIV感染患者免疫系統損害狀況最明確的指標。正常人CD4+T細胞約占總T淋巴細胞的65%,CD8+T細胞約占35%,而人體感染了HIV后,其病理過程是免疫系統受損,主要表現為CD4+T細胞丟失、絕對數量減少、功能減退,同時CD8+T細胞數量增加,使CD4+/CD8+的比例失調[5,6]。目前,對于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變化與中醫證候特征的關系研究甚少。因此,從中醫證候的角度出發,研究不同證候與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的關聯性,以期為艾滋病相關腹瀉的臨床診療提供理論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就診的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80例,平均年齡為(40.26±3.46)歲,男55例、女25例,收集所有患者中醫四診信息并辨證分型。本研究經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道德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艾滋病的診斷標準[7];②符合中醫辨證分型標準[8];③符合《內科學》中慢性腹瀉相關診斷標準[9],即腹瀉次數>3次/d,持續時間>1個月,糞便量增加(>200 mg/d),糞質稀薄(含水量>85%);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訂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期婦女;②精神病患者;③病歷資料不完整患者。
1.3 辨證分型由1~2名中醫專業或有中醫背景知識的臨床主治醫師以訪談形式對入組患者進行即時的臨床信息采集,記錄所有患者中醫四診信息,按照中醫辨證分型的方法[8]進行分型:①脾氣虛弱;②肝郁氣滯;③脾虛濕盛;④氣陰兩虛;⑤脾腎陽虛。根據中醫辨證分型情況將80例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分為脾氣虛弱組19例、肝郁氣滯組16例、脾虛濕盛組10例、氣陰兩虛組14例及脾腎陽虛組21例。
1.4 腹瀉程度判定腹瀉程度判定標準[9]:①輕度,腹瀉次數2~3次/d;②中度,腹瀉次數4~5次/d;③重度,腹瀉次數>5次/d或伴脫水。根據腹瀉程度將80例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分為重度組11例、中度組50例和輕度組19例。
1.5 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檢測所有患者均于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BDFACSCanto)進行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檢測,軟件自動分析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

2.1 不同中醫證候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比較脾腎陽虛組和氣陰兩虛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脾虛濕盛組、肝郁氣滯組及脾氣虛弱組,脾虛濕盛組和肝郁氣滯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低于脾氣虛弱組(P<0.05)。脾腎陽虛組和氣陰兩虛組患者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高于脾虛濕盛組、肝郁氣滯組及脾氣虛弱組,脾虛濕盛組和肝郁氣滯組患者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均顯著高于脾氣虛弱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中醫證候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例,
2.2 不同腹瀉程度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比較重度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低于中度組和輕度組,中度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低于輕度組(P<0.05);重度組患者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高于中度組和輕度組,中度組患者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高于輕度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腹瀉程度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比較 (例,
2.3 不同腹瀉程度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中醫證候分布情況輕度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脾氣虛弱型最多;中度患者脾腎陽虛型最多;重度患者氣陰兩虛型和脾腎陽虛型最多。見表3。

表3 不同腹瀉程度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中醫證候分布情況 (例,%)
2.4 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分段情況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結果顯示,80例患者中,CD4+T淋巴細胞<200個/μl共33例(41.25%),200~500個/μl共37例(46.25%),>500個/μl共10例(12.50%);CD8+T淋巴細胞<500個/μl共28例(35.00%),500~800個/μl共39例(48.75%),>800個/μl共13例(16.25%)。
艾滋病亦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統的疾病,有著復雜的臨床病理變化,免疫功能逐漸降低甚至喪失是艾滋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典型特征,其發病機制是HIV特異性侵犯處于人體免疫系統中樞地位的CD4+T淋巴細胞,造成CD4+T淋巴細胞數量進行性減少,最后導致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缺陷[10-12]。慢性腹瀉是艾滋病患者常見和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0%~70%,嚴重影響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CD4+T淋巴細胞計數<50個/μl的病例,腹瀉年發病率為49%。相關研究表明,CD4+T淋巴細胞計數和腹瀉程度密切相關,隨著疾病進展,CD4+T淋巴細胞計數降低,免疫功能明顯受損,腹瀉癥狀更為嚴重,持續時間長[13]。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患者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低于中度和輕度患者,中度患者顯著低于輕度患者;而重度患者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顯著高于中度和輕度患者,中度患者顯著高于輕度患者,表明腹瀉程度與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密切相關,提示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越低、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越高,免疫狀態越差,腹瀉程度越嚴重。
中醫證候是中醫理論對機體階段功能狀態的一種描述,也是進行中醫辨證論治的前提和依據。但中醫證候的判斷多靠臨床醫生憑借其臨床經驗,故存在臨床中醫證候判斷不統一的情況[14]。艾滋病相關慢性腹瀉常見的病位要素為脾、胃、肝、膽及大腸,病性要素有氣虛、陽虛、氣滯、濕濁和熱邪,本病可能的證候有脾虛濕濁、脾胃陽虛、肝郁脾虛、肝膽濕熱、胃腸氣滯、腸道濕熱,多數研究認為脾虛濕盛是本病關鍵,病位在腸,涉及到肺腎[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輕度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脾氣虛弱型最多,中度患者脾腎陽虛型最多,重度患者氣陰兩虛型和脾腎陽虛型最多,提示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腹瀉程度與中醫證候分布之間可能存在一定聯系。但目前關于艾滋病相關慢性腹瀉辨證分型仍缺乏客觀、規范的標準,給臨床中醫辨證治療和研究帶來很大的限制。艾滋病相關慢性腹瀉的證候表現涉及多個臟腑,而不同證候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統功能表現出差異。因此,研究不同證候艾滋病相關慢性腹瀉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改變,探討艾滋病相關慢性腹瀉中醫證候與機體免疫功能的相關性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研究發現,CD4+T細胞計數水平是機體免疫狀態的最好體現,是目前公認的艾滋病判斷及預后評估的主要免疫學檢測指標,且艾滋病中醫證候與CD4+T淋巴細胞水平存在相關關系,可以作為艾滋病中醫證型研究的重要參考[17,18]。CD8+T細胞代表T殺傷細胞及T抑制細胞,可以分泌多種細胞因子,是機體抗HIV的重要免疫細胞,艾滋病病毒侵入機體后激活CD8+T細胞,通過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效應殺死受感染的靶細胞,具有抑制病毒復制和傳播作用,艾滋病急性感染期CD8+T細胞數會升高,持續的抗原剌激導致CD8+T功能耗竭,到了艾滋病慢性期CD8+T細胞數會減少[6,19]。因此,研究艾滋病相關慢性腹瀉患者不同證候分布與CD4+、CD8+T淋巴細胞計數的關系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中,CD4+T淋巴細胞<200個/μl共33例(41.25%),200~500個/μl共37例(46.25%),>500個/μl共10例(12.50%)。且CD4+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在脾氣虛弱、肝郁氣滯、脾虛濕盛、氣陰兩虛及脾腎陽虛患者間呈下降趨勢,表明CD4+T細胞水平變化與不同中醫證候密切相關。CD4+T淋巴細胞大量受損,提示機體免疫失調,主要有肝郁氣滯、濕熱內蘊。隨病情進展,患者免疫損傷加重,五臟氣血陰陽俱虛,出現氣血兩虧、氣陰兩虛、脾腎兩虛。CD8+T淋巴細胞<500個/μl共28例(35.00%),500~800個/μl共39例(48.75%),>800個/μl共13例(16.25%)。且CD8+T淋巴細胞計數水平在脾氣虛弱、肝郁氣滯、脾虛濕盛、氣陰兩虛及脾腎陽虛患者間呈上升趨勢,提示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8+T細胞計數存在差異,且與艾滋病中醫證候有關,但其具體的關系仍有待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存在一定差異,且均與中醫證候特征、腹瀉程度存在一定關系。但由于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存在一定不足,后期將擴大樣本容量進一步深入探究CD4+、CD8+T淋巴細胞水平與艾滋病相關腹瀉患者中醫證候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