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君 祝富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為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發病原因多與氣道或肺組織受有害氣體或顆粒的侵襲而產生炎性反應相關[1],發病率約9.5%,且隨著年齡的增多呈現上升的趨勢[2]。臨床治療慢阻肺穩定期,西醫主要給予吸氧、抗炎、支氣管舒張藥、止咳祛痰等治療,可取得一定療效,但容易發生不良反應且病情反復發作。隨著現代醫學對中醫藥療法的不斷研究,穴位貼敷治療、中藥湯劑治療、針灸治療及膏方治療等已逐漸被證實為一種有效治療肺系疾病及延緩病程的中醫特色療法[3]。本研究將肺脾氣虛型慢阻肺穩定期患者納為研究對象,亦采用了穴位貼敷聯合益肺補脾膏治療,取得了確切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選取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呼吸內科2018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肺脾氣虛型慢阻肺穩定期患者64例為研究對象,采用奇偶數分組,分為對照組(奇數組)與試驗組(偶數組),各32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63.95±6.42)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3.94±1.45)年;肺功能分級:Ⅰ級5例,Ⅱ級15例,Ⅲ級12例。試驗組: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齡47~75歲,平均年齡(64.80±6.48)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23±1.21)年;肺功能分級:I級5例,Ⅱ級18例,Ⅲ級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及肺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肺脾氣虛型慢阻肺穩定期診斷標準,標準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4];②患者、家屬對本試驗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告知書,自愿參加試驗研究。③本試驗經過江門市五邑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可引起慢阻肺相似臨床癥狀的心、腦、腎等疾病患者或依從性差不能配合者;②對穴位貼敷抗拒或有過敏史者等。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止咳、祛痰等基礎治療,試驗組在基礎治療上聯合穴位貼敷聯合益肺補脾膏治療。穴位貼敷藥物組方:白芥子20 g,延胡索15 g,細辛10 g,法半夏9 g。將以上中藥洗凈烘干粉碎成粉,并用生姜汁、黃酒調制成糊狀。貼敷的主要選穴:神闕、肺俞、大椎、脾俞、天突、腎俞等,1貼/穴,1次/d,連續貼敷4周為一個療程。益肺補脾膏的藥物組方為:黃芪15 g,白術10 g,防風12 g,柴胡9 g,炙甘草6 g,茯苓9 g,法半夏9 g,陳皮6 g,人參6 g。對上述藥物洗凈曬干打成粉調制成膏方,口服,1劑/d,連續口服4周為一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峰流速值(PEF)及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及臨床治療總有效率。
1.5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或基本消失,FEV1提升>35%;有效:臨床癥狀顯著好轉,FEV1提升15%~35%;無效: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FEV1提升<15%[5]。臨床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肺功能指標治療前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肺功能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例,
2.2 臨床療效試驗組的臨床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組氣流受限為特征的肺系疾病,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進行性發展,是可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慢阻肺歸屬中醫“喘證”“咳嗽”“肺脹”等范疇,《靈樞·五閱五使》曰:“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靈樞·脹論》有云:“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其主要癥狀為喘息氣促、咳嗽咳痰及胸部脹滿等,本病多因久病肺虛,致痰瘀潴留,肺氣壅滯,肺不斂降,氣還肺間,胸膺脹滿而成,逐漸損及脾腎與心,每因復感外邪誘發病情發作或加劇,穩定期病變以肺、脾、腎虛損為主,其中肺脾氣虛最常見,治以補肺、健脾。穴位貼敷療法為中醫臨床常用的中醫藥特色外治療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根據治療需要將各種不同的藥物制成相應的劑型,貼敷于患處或一定穴位上,通過藥力作用于肌表,傳于經絡、臟腑以達到治療目的,對于慢阻肺患者,穴位貼敷可通過穴位刺激與皮膚組織對藥物吸收的雙重作用體現冬病夏治特點,達到疏經散寒、溫肺逐痰、健脾補腎功效[6]。膏方為最古老的方劑劑型之一,具有營養滋補和治療預防等綜合作用,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辨證論治,根據人體不同體質及臨床表現而確立方藥,經煎膏、濃縮、加煉等多重工藝制作成的一種半流體狀劑型,可扶正祛邪、補虛調中、健脾補肺、益氣生津,適用多種慢性虛弱性疾病。
本研究穴位貼敷組方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功效;延胡索辛溫,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細辛味辛苦,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平喘;半夏辛溫,降逆化痰;用生姜汁或黃酒調制,可提高諸藥藥性,增強藥力滲透皮膚脈絡。諸藥共奏溫陽健脾、化痰平喘、理氣散寒功效。慢阻肺穩定期穴位貼敷常選擇的穴位主要有肺俞、脾俞、腎俞、天突、定喘、大椎等,其多絡屬于任脈、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腎補肺健脾、宣肺散寒、祛痰平喘的療效[7]。藥理研究證實[8]:白芥子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祛痰及刺激皮膚滲透的作用;細辛提取物可拮抗組胺釋放,解除平滑肌痙攣,具有抗過敏及解痙平喘的作用;法半夏提取物可阻止腺體分泌,發揮鎮咳祛痰的作用;生姜汁可舒張毛細血管,提高通透性,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藥物的有效吸收作用。益肺補脾膏組方中黃芪味甘,歸肺、脾經,具有健脾補中、益衛固表、升陽舉陷之功;白術味甘苦、性溫,具有健脾益氣、止汗安胎、燥濕利尿功效;防風味辛、甘,歸脾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勝濕止痛功效;法半夏性溫,歸脾、肺、胃經,具有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之功;茯苓味甘而淡,性平和,可扶正祛邪、不傷正氣,具有健脾、利水、滲濕、止瀉功效;陳皮味辛、苦,歸脾肺經,可健脾、理氣、燥濕、止咳、化痰等功效;人參可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固脫安神;諸藥合用可共奏補肺健脾之功,且穴位貼敷聯合益肺補脾膏治療具有協調作用[9]。
本研究試驗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FEV1、PEF及FEV1/FVC)顯著優于參照組,且臨床總有效率(96.88%)明顯高于對照組(81.2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可知,穴位貼敷聯合益肺補脾膏治療肺脾氣虛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臨床效果確切,值得臨床應用。